1.春为主题的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本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设计理念: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有效利用同步阅读教材,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以知识树为主线,实现教材内容与课外阅读的知识对应,整合课内外知识,指引学生自主学习。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在交流吟诵中熏陶情感,发展思维,进一步学习古诗词写作特点。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引导谈话:同学们,诗歌一路走来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浩瀚的诗海里,有无数的珍宝熠熠生辉。 出示《诗经》、屈原《离骚》、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望》、李白《望庐山瀑布》、李清照《声声慢》、马致远《秋思》…… 今天,我们就到这诗歌的海洋里去捡拾那颗颗闪闪发光的贝壳吧!主题回顾 前几节课中,我们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诗的百花园中徜徉,采撷了一路馨香。学习了书中的四首古诗词你感受到了什么?《诗经.采薇》艰苦思乡 《春夜喜雨》及时喜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恬静热爱 《天净沙.秋》清肃美丽 阅读概览 (一)初读诗歌 在我们的同步阅读教材中,也选编了五首古诗词。 我们将重点学习其中的四篇。前几天,老师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进行提前赏析,并填写了《同步阅读纪录卡》,请在小组内开始交流学习。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1.组内合作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合作解决,读通顺诗句。2.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3.比一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能读出古诗词的韵味来。(二)学生汇报1.这四首古诗词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首?先读一读,再说说体会。 引导学生总结回顾诗歌特点:a、凝练的语言 b、和谐的音韵 c、鲜明的节奏 d、丰富的情感和想象(板书)2.结合学生汇报引出主题。《硕鼠》控诉 《竹枝词》有“晴” 《赋得古原草送别》惜别 《采桑子》知愁 名句分享与精彩赏析 通过提前诵读,小组合作学习,老师相信你有了很多收获,在这些千古流传的诗词中定有一些让你印象深刻的词句,通过他们你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情感,看到诗人眼前的景象,你能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吗?要求:先吟诵诗词句,再说感悟。 1.《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问题:何为“乐土”?当时的农民为什么要去寻找“乐土”?他们又能找到理想中的“乐土”吗?理解:a、“三岁贯女”: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多年,贪得无厌。“逝”简短、凝练的语言表现了农民对统治者沉重剥削的怨恨与控诉,寻找乐土只是空想罢了。 b、“鼠”、“黍”、“顾”、“女”、“土”押押韵u韵,让我们读起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2.《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问题: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小结:“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人只用了七个字就把姑娘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来了,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功力。3.《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问题:这是一首送别诗,回顾我们曾学过的送别诗,你会想到那些?(《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在这一类诗中诗人是怎样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a、学生谈谈理解,看“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时的场景图,说说自己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愫。 b、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把你的同桌当做即将离别的朋友,对他吟诵这首诗。4.《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a、在班上交流自己阅读的体会,师相机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学生再理解。b、全文贯穿一个“愁”字,运用对比手法,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小结:结合诗词的写作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传递的意味。c、分小组赛读,看看哪组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主题拓展 通过刚才的吟诵,我们进一步感悟和理解了古诗词,走进诗人内心去再现当时的场景。诗词,用凝练的语言,传递了无限的情感,留给我们遐想的空间;吟诵着这些音韵和谐的句子,我们感受到祖国文字的魅力。 同学们,泛舟诗歌的海洋,你还有那些体会呢?生自由交流。总结: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诗歌就是那一朵朵奇葩,相信与这些奇妙的文字相伴,穿越千年与诗人对话,你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诗海拾贝 凝练的语言 和谐的音韵 鲜明的节奏 丰富的情感和想象。 2.《健忘的教授》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教授是一个治学严谨,行事洒脱,面对小事有十分“健忘”的人。 4、准确理解教授眼里的中国,使学生也能崇拜和尊敬我们的祖国。 教学重点:了解伊里奇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理解教授惊人的记忆力及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启发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3、归纳学生的问题。(健忘的教授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健忘?他真的健忘吗?……) 4、要解决这些问题,你们说怎么办?请同学们轻声读文,相信你们在文中一定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2、全班交流后,教师质疑:伊里奇教授到底是“健忘”还是“不健忘”呢? 三、课堂练习: 重点指导学生对疑难字的书写。 注意:“涉”的右边不要写成“徙”的半边,“兜”的间架结构。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走进文本,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上节课初读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伊里奇”教授究竟是“健忘”还是“不健忘”呢?这是我们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你们细腻的心思,敏锐地目光去找到问题的答案。 3、在四人小组交流你的看法。教师巡视倾听,了解学生的见解。 二、思维碰撞,理解课文。 1、根据学生的分组辩论。 2、教师小结:伊里奇教授是个博学多才,在学术方面有着惊人成绩的人,就是因为教授对学术研究专注到忘我的境地,所以才会成为文学理论、音乐、绘画方面的权威,也正是这种专注,才会引出学术以外的“健忘”的趣闻轶事。 三、个性解读,领悟课文。 1、文中大笔墨写教授的健忘,实际意图是什么? 2、教授是怎样评价中国的,找出来读读,思考两次评价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理解教授的感情是由“崇拜”到“尊敬”。讨论时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感情上的差异,并找出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 3、指导学生读好教授的评价。 4、思考从教授的评价中你体会到什么? 四、指导朗读全文,教师小结全文。 3.主题阅读和群文阅读有什么不同主题阅读:以教材单元主题为主线,串连起一个单元三本书,同一主题下、相似体材、相关内容、相同语文要素的文章或诗词,采用七种课型,特别是重点课型“单元导读课型”“以文带文课型”“读写联动课型”“分享展示课型”,实现课外阅读课内教,在课堂中实现有主题的,有思想的,有运用的大量阅读,带领学生走上阅读的快车道。主题阅读在实现课内外大量阅读的方法上,更全面、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 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最早由蒋军晶发起,从课外整本书阅读入手,把同主题的几篇文章、几本书,放在一起阅读,与教材同步,或归纳、或对比、或梳理,一群文章或一群书籍,以一个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式学习。这需要老师和学生都要有很强的文学功底,上课前要有深度阅读,才能在课堂阅读中,议得广、议得活、议得深,最后围绕议题达成共识,形成一个结论。蒋军晶的课确实很精神、有深度有广度,但是其他老师和孩子们都做不到,最后呈现的课堂都是一张表格,梳理了几篇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事情,就没有了。去年,蒋军晶另立门户,自己单干了。重新树立教育群文阅读,现在由泽元教授领衔研究。因为这条路走得不通了,所以,群文阅读也开始回归教材,以单篇对应的方式,也采用以文带文的方式上课!群文阅读专家职称要比主题阅读高,名气大是他们的优势。 4.在线课堂七年级语文(上)江苏版(龙门新教案丛书)这书中的童趣译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盛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数十,驱之别院.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清楚地观察极细小的事物(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因此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因为这,我感到高兴极了.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5.四年级第一课的教案古诗词三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古诗词教学应该提倡“三要”:诗句要反复诵读;诗意要大致了解;诗篇需熟练背诵。 首先,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只有出声诵读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还有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其次,要阅历肤浅的现代儿童去深刻理解古代诗人在特定情境中表达的情感志趣,实在是勉为其难,所以了解大概诗意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再次,教材中选编的古诗都是古诗中的精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经典性。 不仅需要熟练背诵,而且应该在以后任何时候都能脱口而出。基于以上“三要”,在古诗教学中,我把诵读贯穿始终,并且层层推进,第一个层次要求“会读”,第二个层次要求“读懂”第三个层次要求“吟诵”。 在诵读中读熟诗句,在诵读中理解诗意,在诵读中体会诗韵,在诵读中感悟诗境。二、教材分析《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 “静”是全诗的血脉,“独”是全诗的诗眼。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地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整首诗中流露出了诗人孤寂的心声。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望洞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篇。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宁静的山水风貌。 诗句充满了语言美和韵律美。但是对学生来说,诗中有些字词难免有些深奥,如“相和”、“白银盘”、“青螺”,对于一个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讲,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描写的意境、领悟诗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忆江南》是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眷恋之情。 然而,江南之春,无所不在,美不胜收。“江南好”,“好”在哪儿呢?并不是“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所能概括的。 词中的一个“好”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好”字,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江南之春。三、学情分析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 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 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像画面,体会意境。 四、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庭”“螺”“谙”“潭”等五个生字。,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五、重点难点重点:能通过想象和朗读理解古诗大意。 难点:感悟古诗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六、教学策略和手段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七、课前准备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知道李白吗?(知道)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师:李白的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谁来背一首?根据学生的背诵相机点拨。 《望庐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诗人。《静夜思》——乡愁满怀的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情谊、珍友谊的李白评析:[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和学生聊李白,背诵李白的诗歌,让学生认识了一个丰富的,丰满的李白,同时也为学好新课打下了基础。]二、会读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古诗百花园中一朵清新、雅致的小花。 谁来读一读题目?(生读)1、学写“亭”字师:这个“亭”字是我们今天要求写的字。看到过亭子吗?跟我们的这个字有没有联系呢?(生答)师边简笔画亭,边说“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 6.古代诗歌五首的教案古代诗歌五首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这五首古代诗歌。 2.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3.品味诗歌的意境。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五首古代诗歌。 (2)感悟古代诗歌的内容。 2.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2.就诗歌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这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杨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朗读时应该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喜共悲,然后再作客观评析。 三、正课 1.朗读《观沧海》,要求读得富有节奏感,读出作者的感情。 2.作者作品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有《魏武帝集》。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3.关于汉乐府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配乐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观海的地点,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开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描写由此拓展开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在这水波澹澹的大海上,最先映人眼帘的是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天萧瑟,洪波涌起。 虽然已到秋天萧瑟、草木零落的季节,但岛上依然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诗人面对萧瑟的秋风,极写大海辽阔壮美,波涛汹涌,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感伤的情调,表现作者壮阔的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慨,写出大海的气势和威力。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5.小结。 这首诗写登山望海的景象,气势雄浑,表达了作者壮阔的胸襟和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第二课时 6.朗读《次北固山下》。 7.作家作品简介。 王湾,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玄宗开元年间进士。 开元初,为荥阳主簿。五年至九年,参与编撰《群书四部录》。 官至洛阳尉。《全唐诗》存其诗十首。 这首五言律诗最早见于《国秀集》。诗题的“次”字是停宿、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三面临江。诗人这次途经北固山去游吴中,但见船下江水潮平岸阔,头顶南雁北归,触发了心中情思,于是写下这首传世佳作。 8.赏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首联“客路”点明自己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己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写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颈联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尾联,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 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9.小结。 这首诗借停泊北固山下所见,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给人以积极、乐观、奋发的艺术享受。 四、作业 第三课时。 7.如何落实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有效教学的研究研究目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彭阳县第三小学课题研究组 马凤梅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我代表课题研究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对本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予以审议、指正。 一、问题的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为语文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所以,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下简称三维目标)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三维目标的提出和确立,将素质教育的责令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 课程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 但从整体上看,“三维”教学目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还具有一定难度。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 在兼顾其它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然而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学生考试的成绩,只顾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将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置之度外。有的教师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发生偏差,片面追求教学方法或情感体验的标新立异,弱化了知识和能力目标。 有的教师没有弄明白《语文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造成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之间不匹配的现象。有的教师孤立地把文本字词的学习当作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文本阅读的理解当作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文本意义的感悟当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误把三维目标当成三项目标,把三维目标中的一个个维度机械分割开来,平均体现,分步实施。 课堂上,教师往往包办代替,给予学生阅读的时间少,不留意学生在阅读能力形成的缺陷。学生逐步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三个维度的目标顾此失彼,三个维度的目标南辕北辙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因此,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切实落实三维目标是当前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的问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的研究》就是力图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支点进行研究,以语文学科三维目标落实的大门,为促进新课改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研究的主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的研究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共分为三个维度七个亚类,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七项)它与和传统的教学“目的”不同,虽一字之差,但关系重大,影响深远,它不仅牵涉到一系列教学理念的更新,还影响到教学过程的始终和教学活动方方面面。 著名教育改革家顾泠沅教授指出:“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成了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指出:“目标的提出,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目标明确集中,学生达成高度,是有效教学的最重要的标志。 在教学起始阶段提出明确的目标,可以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在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这是避免学生盲目被牵的关键所在“。“知识与技能”合二为一,强调了双基教学血肉相关的密切关系,继承了我国重视双基教学的优良传统;“过程与方法”旨在落实对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体现了时代的先进性;“情感、态度、价值观”赋予了情感以实在的社会内涵,突出了情感教学的时效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的研究,就是从研究的视角审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否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体现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四、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1、研究现状关于三维目标的内涵和关系,国内外的研究已有了比较明确的定论和结果,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要求,过程与方法,倡导的是“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体现的是学科的人文性。它强调给学生广。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伊犁草原漫记(节选)每逢想起在伊犁草原上度过1、那马群,由带头的公马扬鬣(liè)在前边领着,几十匹小马驹跟在母马群后边,追着向前奔驰;那羊群,静静的,就像是被牧人用笛声从天上引诱下来,飘落在草原上的白云;那驯养在草库仑里的梅花鹿,则圆睁着眼睛,在不远不近处好奇地望着过路的人.2、错 对 错3、错对错4、在这篇短文中,作者通过对伊犁草原上嫩草的芳香的描写,由原本的嗅觉自然地过渡到视觉上,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把蓄群中的各种动物的形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视线再由近及远,接触到杏树林,通过古诗词和眼前景色的对比,衬托出杏林的视觉震撼效果.然后联想到有关杏仁的故事,通过比喻再次烘托出杏子的香甜.而这些描写的景物无一不是春天里的代表景色,再一次抒发了对伊犁草原春景的赞美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