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国防教育”的诗词和诗歌有哪些1. 《木兰辞》南北朝·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译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 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 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 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 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2. 《七律到韶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译文: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 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 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 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3. 《书愤》唐·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4. 《从军行七首·其四》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5. 《出塞二首》唐·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译文: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6.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里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 军营将士都能分到犒劳的烤牛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十分快,弓箭像雷霆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完成替君主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博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 只可惜(现在)已白发丛生!7. 今日济济一堂 ,明日国之栋梁,两载兄弟情 ,一朝别离难,铁血戎马英豪胆,何惧热泪送别离。8. 国。 2.关于“国防教育”的诗词和诗歌有哪些《木兰辞》南北朝·佚名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译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 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 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 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 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七律到韶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译文: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 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 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 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书愤》唐·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从军行七首·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出塞二首》唐·王昌龄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译文: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里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 军营将士都能分到犒劳的烤牛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十分快,弓箭像雷霆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完成替君主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博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 只可惜(现在)已白发丛生!今日济济一堂 ,明日国之栋梁,两载兄弟情 ,一朝别离难,铁血戎马英豪胆,何惧热泪送别离。国民颂安宁,防治长久安。 3.有关安全的教育 古诗词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 好读书,家贫落魄(不得志),无以(没有用来……的)为衣食业(职业),为(当、做)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役使),县中皆谓之狂生。 及陈胜、项梁等起(起义、起兵),诸将徇地(攻占、夺取土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握齱(同“龌龊”,指气量狭小,拘泥小节),好苛礼(繁琐细小的礼节)自用(刚愎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于是就)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带领)兵略(攻占)地【于】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恰好)郦生里中(同乡)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 骑士归,郦生见【之】谓之曰:“吾闻沛公慢(傲慢)而易(看不起)人,多大略(远大的谋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跟随),莫(没有人)为(做、当)我先(引荐者)。若(你)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 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戴着)儒冠(帽子)来者,沛公辄(总是)解其冠,溲溺(撒尿)【于】其中。与人言,常大骂。 未可以(凭着)儒生说(劝说)也。”郦生曰:“弟言之。” 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告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临时住的旅馆、客舍),使人召郦生。 郦生至,入谒(拜见),沛公方倨床(坐在床上,伸直两足。床,古代的坐具)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还是)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为……所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陆续起兵)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聚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倨傲)见长者。”于是沛公辍(停止)洗,起摄(整顿)衣,延(延请)郦生上坐,谢(道歉)之。 郦生因言六国从横(合纵连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兴起)纠合之众,收(收拢)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凭借)【之】径入(直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 夫陈留,天下之冲(要道),四通五达之郊(地)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与……交好)其令,请得使之,令【之】下(臣服)【于】足下。 即(就算)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 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郦生言其弟郦商,使(让)将(带领)数千人从沛公西南略地。 郦生常为说客,驰使(出使)诸侯。 汉三年秋,项羽击汉,拔荥阳,汉兵遁(逃走),保(保卫)巩、洛。 楚人闻淮阴侯破赵,彭越数反(造反)梁地,则分兵救之。淮阴方东击齐,汉王数困(被围困)荥阳、成皋,计欲捐(放弃)成皋以东,屯(驻扎)巩、洛以拒(对抗)楚。 郦生因曰:“臣闻知天之【为】天者(即知天意的),王事可成;不知天之【为】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夫敖仓,天下转输(转运、运输粮食)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适卒(因犯罪而充军的人)分守成皋,此乃(正是)天所以(用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退却),自夺(改变)其便(便利的条件),臣窃以为过矣。 且两雄不俱立(同时并存),楚汉久相持不决(了断),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放下农具),工女下机(织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阻塞)成皋之险,杜(堵住)大行之道,距(扼制)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给……看)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 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今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驻扎)于历城,诸田宗强(强大),负(依仗)海阻河济,南近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 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籓。”上曰:“善。” 乃从其画(计划),复守敖仓,而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归,即齐国未可得保也。” 齐王曰:“天下何所归?”曰:“归汉。”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戮力(并力,合力)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 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不与而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 降城即以侯(分封)其将,得赂(战果)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同享)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没有谁)得(能)用事(被重用);为人刻印,刓(把玩)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通“叛”)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驱使)也。 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援上党之兵;下井陉,诛成安君;破北魏,举三十二城:此蚩尤之兵也,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大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臣服)者先亡矣。 王疾。 4.改革强军主题教育诗词一、强军梦(源自网络) 八一来临气氛浓, 官兵斗志冲长空。 三军统帅谋良策, 一代雄师展武功。 西柏坡前思教诲, 中南海外扫邪风。 同心同德强军梦, 不忘毛公与邓公。 二、《前出塞九首·其六》——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三、《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5.有关安全的教育 古诗词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 好读书,家贫落魄(不得志),无以(没有用来……的)为衣食业(职业),为(当、做)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役使),县中皆谓之狂生。 及陈胜、项梁等起(起义、起兵),诸将徇地(攻占、夺取土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握齱(同“龌龊”,指气量狭小,拘泥小节),好苛礼(繁琐细小的礼节)自用(刚愎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于是就)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带领)兵略(攻占)地【于】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恰好)郦生里中(同乡)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 骑士归,郦生见【之】谓之曰:“吾闻沛公慢(傲慢)而易(看不起)人,多大略(远大的谋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跟随),莫(没有人)为(做、当)我先(引荐者)。若(你)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 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戴着)儒冠(帽子)来者,沛公辄(总是)解其冠,溲溺(撒尿)【于】其中。与人言,常大骂。 未可以(凭着)儒生说(劝说)也。”郦生曰:“弟言之。” 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告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临时住的旅馆、客舍),使人召郦生。 郦生至,入谒(拜见),沛公方倨床(坐在床上,伸直两足。床,古代的坐具)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还是)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为……所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陆续起兵)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聚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倨傲)见长者。”于是沛公辍(停止)洗,起摄(整顿)衣,延(延请)郦生上坐,谢(道歉)之。 郦生因言六国从横(合纵连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兴起)纠合之众,收(收拢)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凭借)【之】径入(直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 夫陈留,天下之冲(要道),四通五达之郊(地)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与……交好)其令,请得使之,令【之】下(臣服)【于】足下。 即(就算)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 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郦生言其弟郦商,使(让)将(带领)数千人从沛公西南略地。 郦生常为说客,驰使(出使)诸侯。 汉三年秋,项羽击汉,拔荥阳,汉兵遁(逃走),保(保卫)巩、洛。 楚人闻淮阴侯破赵,彭越数反(造反)梁地,则分兵救之。淮阴方东击齐,汉王数困(被围困)荥阳、成皋,计欲捐(放弃)成皋以东,屯(驻扎)巩、洛以拒(对抗)楚。 郦生因曰:“臣闻知天之【为】天者(即知天意的),王事可成;不知天之【为】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夫敖仓,天下转输(转运、运输粮食)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适卒(因犯罪而充军的人)分守成皋,此乃(正是)天所以(用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退却),自夺(改变)其便(便利的条件),臣窃以为过矣。 且两雄不俱立(同时并存),楚汉久相持不决(了断),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放下农具),工女下机(织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阻塞)成皋之险,杜(堵住)大行之道,距(扼制)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给……看)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 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今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驻扎)于历城,诸田宗强(强大),负(依仗)海阻河济,南近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 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籓。”上曰:“善。” 乃从其画(计划),复守敖仓,而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归,即齐国未可得保也。” 齐王曰:“天下何所归?”曰:“归汉。”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戮力(并力,合力)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 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不与而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 降城即以侯(分封)其将,得赂(战果)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同享)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没有谁)得(能)用事(被重用);为人刻印,刓(把玩)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通“叛”)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驱使)也。 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援上党之兵;下井陉,诛成安君;破北魏,举三十二城:此蚩尤之兵也,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大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臣服)者先亡矣。 王疾(赶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