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飞来峰的诗句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图) 主旨 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 :因为。 (6)眼:视线。 《登飞来峰》诗画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2.《题西林壁》和《登飞来峰》的古诗背景《题西林壁》。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3.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全诗如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全诗如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 全诗如下: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 全诗如下: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全诗如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 全诗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如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己亥杂诗(其五)》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作品。 全诗如下: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 全诗如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全诗如下: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咏史诗。 全诗如下: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约客》是南宋诗人赵师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如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 全诗如下: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4.题西林壁和登飞来峰的诗意王安石·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全诗解释: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只因为站在山的最高峰。 1. 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 缘:因为。 4.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 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 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5.登飞来峰的诗句是登飞来峰 王安石 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 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缘 】因为。 【最高层】:比喻自己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有强的实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