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中学的所有古诗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或中心思想、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此,后世历代诗文论者多为推崇。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 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比如,南北朝时代,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剽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南朝社会相对比较安定,故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唐代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诗歌题材自然也就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等等,达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北宋诗重义理,南宋诗重抒爱国情,明代诗重忠义。 鉴赏古典诗歌,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地而不是牵强附会地把握主题。 二、诵读感悟 “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德国学者克司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本身如果不经过阅读理解,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永远成为没有生命的,死的语言材料,只有依靠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挖掘,才能实现文本意义的发生。 有人说:“朗读如同赋予作品以生命,更能使人感受。” 不错,要使自己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特别适合诵读。 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比如《蜀道难》中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作者大胆奇特的想象,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慢慢感悟。 《登高》中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铿锵和谐的声韵之美,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品读咀嚼,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一是熟读成诵。 多读,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形成积累,逐步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二是联系扩充。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感悟能力。 三是想象入境。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 比如《锦瑟》一诗中,首联迷离朦胧的意境,颔联凄婉悲怨的情感,颈联清新明丽的画面,尾联的丰富内蕴,缺少了想象的参与,是很难感悟得全面而深刻的。 三、品评赏析 古典诗歌语言凝炼、语意含蓄。 语言表达上有许多特点,诸如受字数的限制,用字要省略;由于韵脚的约束,不得不运用倒装;要用短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内容,所以常采用多种修辞手法;遣词造句要合辙押韵等,只有从这些细部人手,反复品评,仔细赏析,才能进而分析作品的结构层次,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最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准确的评价。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1、比喻。 古典诗歌中运用比喻,写景壮物时能突出生动的形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论抒情时能以生动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游子”“母亲的恩泽”。) 再如:“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万壑松”比喻音乐震撼人心的效果。 2、借代。 借代是古典诗歌中运用很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如“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李白《将进酒》)中“陈王”代曹植,他曾被封为陈王;“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衣冠”代晋代士族,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 再如以“烽火”“狼烟”“干戈”代战争,以“鸿雁”“锦书”“尺素”代书信。 3、双关。 2.初中古诗思想感情鉴赏古诗词的思想感情一,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分类(分类记忆法)1.忧国伤时2.建功报国3.思乡怀人4.长亭送别5.生活杂感二, 意境分析法意境: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而营造出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答题步骤:①抓住意象,描摹图景②概括意境特点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____ 溪 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答: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是: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体现的思想情趣: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如何体现的:_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忆秦娥 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问:(1)有人据"西风残照"谓此词衰飒,有人据"汉家陵阙"谓此词悲壮,你认为它的风格是什么 为什么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是衰飒.年年柳色,夜夜月光,灞陵伤别,总来织梦;立一向之西风,沐满川之落照,音尘绝,心命绝.秦娥倍感凄凉和痛苦.(2)是悲壮.秋日登原,西风残照,而入我目者,独有汉家陵阙,巍然而在.当此之际,秦娥一人一时之情,骤然升华而为吾国千秋万古之心.良人不归,汉陵长在.由家而国,极悲壮也.本词抒发了怀人念远之情,又寄寓着人生哲理和使命感.三,背景分析法背景:诗人写作背景及人生经历.背景显示方式:1,显性——注释显示,题干显示.2,隐性——知人论世.例3.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黄庭坚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注】宋崇宁元年,黄庭坚贬谪四川近六年后被赦,在回江西老家的路上经过岳阳,写下此诗.说说"一笑"是怎样的笑,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经历了"投荒万死"的磨难,诗人为终于 "生出"四川平安回到家乡,而感到庆幸,但回首平生,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黯然伤神,因而这是悲喜交集的笑;由"岳阳楼上对君山"可知,诗人面对政治迫害和人生磨难,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操守,因此也可以说这是英勇无畏的笑.经历了"投荒万死"的磨难后,诗人的情感升华了,心灵净化了,生命单纯了,一切都如眼前的山水,那样亲切,那样畅怀,因而这也是豁达的笑;例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①金闺万里愁.碛②中作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①无那:无奈. ②碛(qì):沙漠.(1)这两首诗属于______诗,盛唐这一诗歌 风格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边塞豪迈,奔放,雄壮(2)两首诗末句寄寓的情感有所不同.甲诗"无那金闺万里愁"表面上写的是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实际上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念乡土的感情;乙诗表面上写的是荒凉的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 ,但感情并不低沉.戎马生涯的艰辛,边疆地域的荒凉,更能体现诗人从军边疆的壮志豪情.练习1.阅读许浑《谢亭送别》,完成试题.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雪下西楼.[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答:是和谐的. 这是乐景衬哀情,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基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问(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依依惜别,黯然孤寂之情.练习2,阅读下面两首同体诗,回答问题 台 城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注]韦庄:晚唐著名诗人.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台 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问:前人认为这两首以"台城"为题材的诗,有较多相似之处;但从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角度也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思想内容方面:刘诗的主旨在于揭示统治者的浮华奢侈是六代灭亡的原因,暗示中唐统治者如果沉溺在享乐之中,后果不堪设想;韦诗借浮华如梦的六朝无情逝去,表达了对晚唐日薄西山的无奈,充满了感伤悲哀的情绪.表现手法方面:刘诗运用典故从正面揭露六朝统治者的奢华腐败,实写台城的荒败景象;韦诗则采用虚写的手法,用"鸟空啼"写出了台城废墟给人的历史空寂感,用台城柳的"无情",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练习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黄 鹤 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 3.初中八年级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情第25课 杜甫诗三首 1.《望岳》中体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春望》中通过描写花和鸟来表现诗人悲怆心情的两句诗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春望》中最能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石壕吏》中表明战争惨烈的诗句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表明战争破坏严重的诗句是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第30课 诗四首 4.《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使至塞上》中描绘出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景象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渡荆门送别》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亡云的美丽景象的涛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7.《游山西村》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25课 诗词曲五首 (6)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宋代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也道出类似的生死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语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给人以鼓舞的句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9)《山坡羊.渍关怀古》中表达作者对老百姓同情的句子: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 (10)《水调歌头》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第30课 诗五首 《饮酒》中表现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千古名句是: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 《行路难》中运用典故写出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的句子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人们常用《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激励人们战胜挫折,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奋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奇特的想象写“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夸张地描写胡地异常寒冷的诗句是;瀚诲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己亥杂诗》中,作者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推已及人的博**怀和他的美好理想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透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我们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瘦骨瞵峋的老人,手拄拐杖,仰天长叹曰:“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初中语文的所有古诗以及赏析诗歌鉴赏五步法【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第四步】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 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下面是对初中一些诗词名句的赏析: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这两句诗用词形象生动,诗中有画。 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茂盛。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富有诗情画意。 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运用比喻、设问、夸张的修辞方法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形象地写出了愁之深。 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这句诗 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四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此句中“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此句写出了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的景色变化,写出了诗人与故乡依依惜别的感情。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 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 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这两句诗形容诗人行踪飘忽不定与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采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浮云和落日也都有了人情味,给人生动的形象感,富有感染力。 七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凉州词》)从诗歌的意象上看,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意象鲜明,有着浓郁的边塞色彩和鲜明的军旅生活特征;从感情角度来看,诗人以明快的语言,豪放的笔调表现了一群将士征战前的悲壮心情,激起征戍将士的无限感慨;从用词上说这里的“催”字用的精妙,转折突然,将士正欲开怀畅饮,琵琶弦音急促,又催出征,令人陡升感慨。 八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这是马致远散曲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它字字写秋光秋色,又字字写人意人情,以“秋”染“思”,又以“思”映“秋”,紧紧扣住“思”字,含蓄深挚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寂、苦闷和无法解脱的“断肠”之情。 九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这一句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作者在这里以“沉舟”“。 5.帮我整理初中全部的古诗词初中古诗文背诵选 第一册 1.《论语十则》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则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扁鹊见蔡桓公》中,引申出一个成语是:讳疾忌医;蔡桓公用“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来表达对医生的反感。 3.《过故人庄》中,描写乡村秀丽景色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钱塘湖春行》中,写出莺燕报春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野花与春草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书湖阴先生壁》中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水生命感情,突出它们与人的关系的诗句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6.《游山西村》中,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话是这首诗的诗眼,富有哲理。 在《桃花源记》中,与以下两句诗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世外桃源。 7.《木兰诗》中描写木兰勤劳孝顺的诗句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描写出片前的准备的诗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描写北方战场寒冷,环境艰辛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战事频繁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诗句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表现木兰不慕高官厚禄的高尚品质,也反应北朝人民热爱和平,追求安定生活的诗句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木兰从军谨慎、机智的诗句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本诗,其原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8.《望岳》中,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西江月》中,畅谈丰收,欢快之情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0.李清照《如梦令》中,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起承上启下的诗句是:兴尽晚回舟。 第二册 11.《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其原句是:后遂无问津者。 1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3.《黄鹤楼》中,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5.《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移山得到众人相助的句子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表现挖山艰难和决心坚定的句子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16.《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写居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与人交往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7.《爱莲说》中,点明主旨、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表明作用独爱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8.《观书有感》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9.《清平乐•村居》中,写小儿顽皮淘气的句子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第三册 20.《使至塞上》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1.《论诗》中,常用来赞美人才的出现,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诗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2.《春望》中,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诗人对家人的眷念之情的句子是。 6.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寄物于情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豪情 送马生序表达了作者希望后生能够珍惜读书的机会,对学习有着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感情,以自喻来告诫后生。 五柳先生反映的是作者鄙弃官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的话,当时的文人都有避世的情怀,隐逸独居其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反映了作者向往隐逸生活的乐趣。 爱莲说,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洁其身,出淤泥而不然的君子胸怀 三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唉···还有很多啊,一时记不起···,到时在补充一下吧,该睡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