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小小儿垂钓古诗词配画

1.小儿垂钓古诗诗配画

原文如下: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创作背景:

《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

2.古诗配画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简析]

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2、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3、莓:一种小草。

4、苔:苔藓植物。

5、借问:向人打听。

6、应:理睬。

7、垂纶:钓鱼。

8、遥:远远地

【诗文解释】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答话。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因为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 ,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 遥招手 ”的原因之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

网上搜的仅供参考

3.古诗配画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简析]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2、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3、莓:一种小草。4、苔:苔藓植物。

5、借问:向人打听。6、应:理睬。

7、垂纶:钓鱼。8、遥:远远地【诗文解释】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

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

害怕惊动了鱼不敢答话。[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

“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因为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 ,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 遥招手 ”的原因之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网上搜的仅供参考。

4.【《稚子垂钓》古诗】

作者:【唐】 胡令能 小儿垂钓古诗: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编辑本段]加点字 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2、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3、莓:一种小草; 4、苔:苔藓植物; 5、借问:向人打听; 6、应:理睬; 7、遥:远远地; 8 怕:害怕 9 鱼惊: 鱼儿受到惊吓而逃跑 [编辑本段]诗文解释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答话.。

5.小学生简单古诗配画图片

一、《静夜思》作者:唐代李白1、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二、《山中》作者:唐代王勃1、原文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2、译文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只留太久。

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三、《阳关曲·中秋作》作者:宋代苏轼1、原文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译文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

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四、《问刘十九》作者:唐代白居易1、原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2、译文酿好了淡绿的米酒,烧旺了小小的火炉。

天色将晚雪意渐浓,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五、《乐游原》作者:唐代李商隐1、原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译文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