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人表里不一的词语【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当面说的是一样,背后说的又是一样。 比喻表里不一,口是心非。【道不由衷】:道:说话;衷:内心。 说的话不是发自内心。指说假话,表里不一。 【两头白面】:白面:面粉,比喻糊涂或被人蒙骗。对两头都掩饰、隐瞒。 形容作事情表里不一,两面糊弄,两头讨好。【两头三面】:形容作事情表里不一,两面糊弄,两头讨好。 同“两头白面”。【貌是情非】:表面做的与心里想的完全两样。 比喻表里不一。【貌是心非】:表面做的与心里想的完全两样。 比喻表里不一。同“貌是情非”。 【面是心非】:指表面上是一套,心底里又是一套,表里不一。【内荏外刚】:荏:软弱;刚:坚强。 内心怯懦,外表刚强,指表里不一。【耍两面派】:耍两面手法,表里不一,指对斗争双方都采取敷衍的行为。 【外亲内疏】:疏:疏远。外表亲密无间,内心冷若冰霜。 形容表里不一。【言行不类】:说的和做的不相符合。 指人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羊头狗肉】:比喻表里不一,明一套暗一套。 【阳儒阴释】:阳:表面上;儒:儒家;阴:暗地里;释:释迦牟尼,泛指佛教。表面上阐述儒家学说,暗地里在宣传佛家观点。 形容表里不一。成语(,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2.形容表里不一的名言警句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慎其独:在独处无人时.对自己的行为谨慎不苟。本句大意是: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情况下,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慎独”一词即从此来。一个人要保持美好的品德,不须要别人监督,也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那些表里不一,阳奉阴违.具有双重人格的两面派人物,当引此名句为戒。 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花言巧语,甜言蜜语、满脸堆笑、满脸伪善,点头哈腰,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怀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足恭:过分恭敬。 3.形容表里不一的成语有哪些形容表里不一的成语: 表里不一——表面与内在不一样。 口是心非——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言行不一——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两面三刀——比喻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言不由衷——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 阳奉阴违——阳:表面上;奉:遵守,听从;阴:暗地里。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华而不实——华:开花。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口不应心——应:符合。心口不一致。 洁言污行——洁净的言辞,污秽的行为。形容言行不一,表里相违。 外合里差——比喻口是心非。 笑里藏刀——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却阴险毒辣。 口蜜腹剑——嘴上说的很甜美,凡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面从腹非——表面顺从,心里反对。心口不一致 貌是情非——表面做的与心里想的完全两样。比喻表里不一。 言行相诡——诡:违反,违背。说的和做的相违背。指言行不一。 叶公好龙——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貌是心非——表面做的与心里想的完全两样。比喻表里不一。同“貌是情非”。 打马虎眼——故意装糊涂蒙骗人。 三般两样——指多个,也指耍手段,弄花样。 三头两面——看对方的脸色而改变态度。比善于迎和奉承和玩弄两面手法。 面是背非——当面赞成,背后反对。表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