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点茶宋词

1.谁能给点有关茶叶的诗句

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龙舒有良匠,铸此佳样成。立作菌蠢势,煎为潺湲声。

草堂暮云阴,松窗残雪明。此时勺复茗,野语知逾清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兔毛瓯浅香云白,

虾眼汤翻细浪俱。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2.咏茶的唐诗宋词有哪些

《茶诗》------ [五代晋]郑邀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和韦开州盛山茶岭》------ [唐]张籍

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

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

《喜园中茶生》------[唐]韦应物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茗坡》------[唐]陆希声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

春酲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尝茶》------[唐]刘禹锡

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

3.点茶时代的宋代茶具是什么样子的

到了宋代,唐人所用的点茶方法被摒弃,点茶法成了当时的潮流。

南宋 时期,用点茶法饮茶更是大行其道。但是,这些方法大都是来自唐代。

因 此,饮茶的器具与唐代大都是一样的,但宋代的茶具更加讲究法度,形状和 制作也愈来愈精巧。 宋人茶事与茶器 到了南宋,用点茶法饮茶更是大行其道。

但宋人饮茶之法,无论是前期 的煎茶法与点茶法并存,还是后期的以点茶法为主,其法都来自唐代,因此, 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大致一样,只是煎茶的,已逐渐为点茶的瓶所替代。 在北宋蔡襄的《茶录》和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中,我们都可以领 略到当时茶具的风采。

宋人的饮茶器具,尽管在种类和数量上,与唐代相 比,少不了多少,但宋代的茶具更加讲究法度,形状和制作也愈来愈精巧。 本世纪以来,河北宣化先后发掘出一批辽代墓葬,其中七号墓壁画中有 一幅点茶图,它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用点茶法饮茶的生动情景。

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 先;二是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及出现的迟早,以“盏无水痕”为 上。 蔡襄的《茶录》中说:“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 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宋瓷茶具竞风流 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说的“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宋代 的黑瓷茶盏,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种。 宋人对茶具的过分讲究不仅表现为崇尚金银,对饮茶用的茶盏也极推 名贵的建盏。

建盏配方独特,在烧制过程中使釉面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 点、日曜斑点,一旦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增加斗茶的 情趣。 建盏 建盏是福建建安出产的黑釉瓷制。

大口小底,形似漏斗。因其釉面结 晶所显斑点、纹理各异,可分为兔毫盏、油滴盏、曜变盏等。

兔毫盏釉面上呈现两个白毫般亮点;曜变盏釉面有大小斑点相串,阳光 下呈现彩色斑点;油滴盏釉面隐有银色小圆点,犹如水面油滴。 建盏器底多刻有“供御”、“进盏”字样,专供宫廷斗茶、饮茶之用,可见 “建盏”属名贵茶器,其中又以兔毫盏为珍品。

当然,宋人推崇建盏与斗茶之风炽盛是分不开的。 宋人斗茶,十分注重对茶色的要求,茶色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 为次。

建盏釉色黑如漆,莹润闪光,条纹细密如丝。使用建盏斗茶便于观汤 色,看水痕,因此深受斗茶者欢迎。

建盏造型凝重,古朴厚实,是文人笔下极 力赞美之物,尤其是兔毫盏。 宋代五大窑 宋代,除独领风骚的建窑外,全国著名的窑口还有五处,即官窑、哥窑、定窑、汝窑和钧窑,这五大名窑生产的茶具,擎起了当时全国的半壁江山

官窑 位列五大名窑之首,由官府置窑烧造瓷器而得名,宋代有北宋河南开封 官窑和南宋浙江杭州官窑之别,此处所指的是南宋杭州官窑。 南宋官窑继承和发展了唐代越窑青瓷茶具的优良传统,结合宋代艺术 饮茶风行的现状,在“青”和“润”上大做文章,产品由原来的薄釉青瓷发展 为厚釉青瓷,而且胎体绵薄,造型端庄,釉色晶莹,纹样雅丽。

有的坯胎厚度 仅为釉层厚度的三分之一,在装饰上一改前朝在产品上刻花、印花或彩绘的 烦琐格调,创造性地运用“开片”和“紫口铁足”等艺术手段,独创了碎纹艺。

4.茶叶的诗词

一是品茗之趣

二是茶助诗兴

三是以茶会友

四是雅化茶事

清代查为仁《莲坡诗话》:

书画琴棋诗酒花,

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七事都更变,

柴米油盐酱醋茶

耶律楚材在《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

啜罢江南一碗茶.枯肠历历走雷车。

黄金小碾飞琼雪,碧玉深瓯点雪芹。

笔阵兵陈诗思奔,睡魔卷甲梦魂赊。

精神爽逸无余事,卧看残阳补断霞。

5.谁帮忙找点关于茶文化的诗词(最好是名人的)

一 诗1卢仝,自号玉川子,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饮茶歌》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是一首著名的咏茶的七言古诗: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月团喻指茶饼)该诗又称《七碗茶诗》。它以神逸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好处,为世人称奇。

诗中描述诗人关闭柴门,独自煎茶品尝,茶汤明亮清澈,精华浮于碗面。碧云般的热气袅袅而上,吹也吹不散。

诗人刚饮一碗,便觉喉舌生润,干渴顿解;两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三碗之后,精神倍增,满腹文字油然而生;四碗饮后,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乐的事情,随着毛孔散发出去了;喝了第五碗,浑身都感到轻松、舒服;第六碗喝下去,仿佛进入了仙境;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这时只觉两胶 生出习习清风,飘飘然,悠悠地飞上了青天,“蓬莱山,在何处?”诗人要乘此清风而去!优美的诗句,高雅的立意,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诗人把茶饼比喻为月,于是后代诗作反复摹拟其意。

如苏武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特别是“唯有两 习习清风生”一句,文人尤爱引用,梅尧臣“亦欲清风生两 ,以教吹去月轮旁。”卢仝的号玉川子,也因而为人们津津乐道。

陈继儒“山中日月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七碗茶诗》在描绘饮茶好处之时,同时对帝王们凭借显赫权势为所欲为的骄横也作了巧妙的讽刺:“天子欲尝阳羡茶,百草不放先开花”,既把贡茶采制的季节(在百花开放之前采摘)烘托显示出来,又把帝王凌驾一切的嚣张之势暗示出来。

2齐已的《咏茶十二韵》是一首优美五言排律。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

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

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

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

松黄干旋泛,云母滑随倾。颇贵高人寄,尤宜别柜盛。

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齐己名德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沩山同庆寺,复栖衡岳东林,自号衡岳沙门。这首五言排律的茶诗共有十二联。

前二联首先介绍了百草之灵的茶所具有的品性,后十联分别描绘了茶的生长、采摘、入贡、功效、烹煮、寄赠等一系列茶事,语言上的对仗堪称一绝,除首尾二联外,每联上下两句都对仗工整,极显语言的优美整饬。3唐朝诗人元稹的宝塔诗《一字至七字茶诗》茶。

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这是一道饶有趣味的诗,在描写上,有动人的芬芳:香叶,有楚楚的形态:嫩芽,曲尘花,还有生动的色彩:“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饮茶之时,应是夜后陪明月,晨前对朝霞,真是如神仙般的生活,可谓“睡起有茶饴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痴绝翁》);而茶可洗尽古今人不倦,又是何等的妙用啊。

4关于采茶的,我们来看唐朝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节选):山僧后檐茶数从,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暮春时节的清晨,那时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在山寺后的绿茶丛中采摘形如鹰嘴的嫩芽,让人感受到的是幻术般的露的芬芳和风雅发生。煮茶、煎茶需要洁净的茶具,5“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唐·陆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联句》),6“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唐·徐夤《茶盏》);讲究用轻清之水煎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清高鹗在《茶》中就曾写道:7“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

晴窗分乳后(分乳即泡茶),寒夜客来时”;更需水沸适度:8“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唐·皮日休《煮茶》),因此煮茶的过程是别具情趣的,其中宋代苏轼的那首9《汲江煎茶》,刻画情景细致入微,又兼传神写意,颇有独到处: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凄冷的夜晚,诗人独自到江边汲水,江畔寂寥无人,正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景象。

踩在钓石上,用瓢舀水,月影随入;小杓分江,江水入瓶……归到。

6.有关品茶的诗词

欧阳修的《双井茶》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

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

高启《采茶词》:

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

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

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

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

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巫祯来咏茶诗词选

茶颂

人谓百花好,我称茶独王。

一杯清肺腑,入梦亦留香。

茶珍

年年岁岁品茶新,岁岁年年会故人。

好友好茶相悦处,好诗好意独自珍。

茶与书

书斋是我家,家里备茗茶。

茶味溶书味,好香不用夸。

对饮

好酒须同酌,奇思在独行。

佳茗宜对饮,情景映杯生。

赏梅品茶

一树老梅三两枝,四花五瓣开却迟。

六壶七盏八方友,九里茶香十首诗。

饮茶

四十笑称翁,饮茶沐晚风。

翻书匆过眼,滋味入心中。

新法品茶

都市无山水,肆中购矿泉。

电壶腾雾气,俗市暂称仙。

题牡丹茶壶图

富贵花前泡苦茶,人生乐处莫常夸。

酸甜辛辣都尝遍,何事不能做到家。

7.宋代的点茶是什么样的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贡茶工艺的不 断发展以及皇帝和上层人士的精诚投入,已取代了唐代由茶人与僧人领导 茶文化发展的局面。从唐代开始出现的散茶,到了宋代使民间茶风更为普 及,而茶坊、茶肆的出现更使茶开始走向世俗,并形成了有关茶的礼仪。

宋代茶是以工艺精致的贡茶——龙凤团茶和追求技艺的点茶技艺—— 斗茶、分茶为其主要特征的,可谓穷精极巧。宋人饮茶的方法,是从唐人的 煎茶(煮茶)过渡到点茶。

所谓点茶,即将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盏)之 中,然后冲人沸水,再用茶筅在碗中加以调和,茶中已不再投人葱、姜、盐一 类的调味品。 宋代皇室饮茶之风较唐代更盛,宋太祖赵匡胤便有饮茶癖好。

在他以 后继位的宋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直至宋徽宗赵佶而达到顶峰,他甚至亲自 写了-部论茶的著作《大观茶论》。皇家对高档茶叶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 贡茶的发展。

宋代茶叶生产的重心,已由长江中下游的湖州、宜兴一带,向 更南方的福建一带转移,皇室的贡焙基地(专门生产贡茶的地方)也移至福 建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县),此地生产的茶叶即称为“建茶”。 因为建茶乃专 供皇室享用的贡茶,因此其培植与采制技术也更为精良,并逐渐发展成为中 国团茶(饼茶)的制作中心。

由于其主要产地境内的凤凰山一带又名北苑, 故也称“北苑茶”。北苑茶名目繁多,精品迭出,达到了饼茶生产的最高峰。

北苑茶以“龙凤团茶”而著称于世,它不再像唐代那样在茶饼上穿孔, 而以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型压模出之。 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 贡品主要是龙凤团茶。

咸平(公元998〜1003年)初,丁谓造“大龙团”进贡 皇室,其品质较龙凤团茶更为精良。庆历中(公元1041 ~ 1048年),蔡襄造 “小龙团”,较“大龙团”又胜一筹。

自元丰至绍圣间U078〜1097),又相继 有“密云龙”和“瑞云翔龙”问世,其品质更为精良、名贵,到了登峰造极的地 步。 作为贡茶的龙凤团茶极为珍贵,即使朝廷官员也不易得,如蒙皇上赐 茶,便是十分恩宠了。

一代名臣欧阳修在朝二十余年,亦仅得赐一饼,可见 其难。赐茶的象征意义已大大超过了其经济和实际使用价值,而成为一种 崇高礼遇的标志了。

正因为这种精神上的象征意义,宋代在朝仪中加进了茶礼。 贵族在婚 嫁中引入了茶仪,在彩礼中也加入了茶,后世民间婚俗中的“下茶”礼即由 此而来。

“斗茶”乃宋代茶之特色。斗茶又称“茗战”,顾名思义就是比赛茶叶质 量的好坏。

有人认为斗茶是中国古代茶艺的最高表现形式。斗茶大约始于 五代,最早流行于福建建安一带,至北宋已颇为盛行。

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 曾作《和章峨从事斗茶歌》一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斗茶情景。苏辙《和 子瞻煎茶》一诗中有“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之句,说得 也是该地的斗茶之风0北宋中期以后,斗茶逐渐向北方传播,并很快风靡全 国。

上自达官贵人,中及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无不由热衷而着迷。 至 北宋晚期,上层人士更是乐此不疲,南宋时人们对斗茶仍有兴趣。

至元代斗 茶已渐衰,到明代则基本绝迹。 宋人斗茶所用的主要 是建安北苑所产的饼茶, 且选择十分讲究。

这种茶 饼在碾磨以前,须用干净 纸包起来捶碎,然后立即 碾磨。碾后的茶末要放在 茶罗上过筛,筛得越细越 好,这样茶末入水后便能 漂起来,汤花也能凝结,从 而“尽茶之色”。

宋人斗茶的程序有好 几道,首先是“烩盏”,即 把盏加热一下。蔡襄说: “凡欲点茶,先须烩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然后是“调膏”,就是根据盏的大 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盏中,再注入沸水,然后调和茶末到浓膏油 状,接着便可以进行“点茶”与“击拂” 点茶就是把茶瓶中煎好的水注入盏中。 在宋人的诗文中,有时也把斗 茶称作点茶,由此可见“点”在斗茶的整个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点茶 时注水要有节制,该注时注,该停时停。注水时,水要从壶嘴中喷涌而出以 形成水柱,不能时断时续。

不注时,一收即止,不得有零星水滴淋漓不尽。 击拂是用一种特制的小扫帚状的工具——茶筅来搅动茶汤,动作也有一定 的规矩,要不断旋转击打和拂扫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

衡量斗茶的效果,有 两个标准:一是看茶面汤 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二 是看盏的内沿与茶汤相 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 汤花面上要求色泽鲜白, 民间把这种汤色叫做“冷 粥面”,意思是汤花像白 米粥冷却后稍有凝结时 的形状。

汤花要均匀,叫 做“粥面粟纹”,就是像白 米粟粒一样细碎均匀。 汤花保持的时间较长,能 紧贴盏沿而不散退的,叫 做“咬盏' 散退较快的, 或随点随散的,叫做“云脚涣乱”。

汤花散退后,盏的内沿就会出现水的痕 迹,宋人称为“水脚”。汤花散退早,而且先出现水痕的斗茶者,便是输家。

斗茶虽然始创于民间茶区,但由于它的技巧性强,趣味性浓,所以迅速 地被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并加以发展。 他们自煎自斗,从中得到享受,也在对 世事的厌倦与无聊中,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调节方法,为生活增添情趣。

这种庄严肃穆、一丝不苟、全身心投入的斗茶活动,也许与那个时代。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