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古诗词素养

1.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文素养

诗歌是一种精粹的文学样式,语言含蓄凝练,富于跳跃性,理解与欣赏有一个从入门到逐步的过程。

如果想一时半会儿就茅塞顿开、心领神会,或者单凭学习教材上少量的古诗词名篇就使自己的感悟能力突飞猛进,那是不切合实际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和积累。可开展“向你推荐一首好诗(词)”活动,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让学生朗诵,并简单评析“好”在哪里。有条件的话,还可自制幻灯片,并为诗词配上乐曲朗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训练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教师还可定期组织评比,看谁的古诗词诵读得好,背诵得多,看谁的赏析文字写得好,谁的图片设计得巧,乐曲选配得佳,促使学生广泛涉猎,提高感悟、鉴赏能力。

二、创设情境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词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真正体会诗词深沉隽永的意蕴。具体来讲,教师可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者画图展示、乐曲播放、形象描述、背诵相关古诗词等方法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如教学李煜的《相见欢》可配上凄惋的古典送别曲或相思曲范读,使学生一开始就沉浸于忧伤哀惋的氛围中,感受诗人的幽居苦情、离愁别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要求学生先背诵一些熟悉的军旅诗、边塞诗。在相关古诗词的诵读、背诵的良好氛围中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更便于学生理解岑参在诗中所描绘的塞外艰苦环境和将士为国戍边无怨无悔的精神。

三、反复诵读

优秀的古诗词意境优美,语言富于音乐美和节奏美,最适合朗读和吟诵,也还非得大声诵读,才能体会个中的情味。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作诗也会吟”,足见诵诗的妙处。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应始终贯彻诵读法:初读识字通词,再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领悟作者抒发的感情。以读带讲,读思结合,读议结合,于反复诵读中品味古诗词丰富的内涵。诵读方式也应灵活多样,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赛读、配乐读、背读等综合运用,相得益彰。在诵读中营造气氛,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把握诗词的意蕴情趣。多读、多背、多想、多记应是学习古诗词的最基本的方法。

四、比较阅读

古代诗人很重视遣词造句的工妙。有的诗句往往着一奇字而境界全出,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思绪万千,因此千古传颂,经久不衰。在教学古典诗词时,教师就应抓住这些关键的词语,品读赏析。替换比较就是一个极好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就是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用语的精妙。体会诗人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在古诗词教学中,还应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比较阅读的对象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是同一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或是同一题材,风格相近的作品。如教学刘禹锡的《秋词》(首句为“自古逢秋悲寂寥”)时,可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抒发的是漂泊在外的旅人眼见寂寥萧索的秋景,感受到的也就是秋风的萧瑟,凄凉伤感,曲中景象无一不染上悲秋的情调。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常人悲秋的笔调,用“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极写自己满怀希望的豪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便会准确领悟诗意,加深对诗词意蕴的理解。

五、延伸拓展

在理解诗词基本内涵后,教师应趁热打铁,巧妙设计延伸拓展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写景抒情的山水田园诗歌,可要求学生改写优美的散文,或者设想如果拍成电视纪录片,你打算如何设计画面,选择什么乐曲配音,将你的构思用文字表达出来。哲理诗、咏史诗,可鼓励学生谈自己的创见。如学了赵翼的《论诗》可让学生谈谈对“李杜诗篇“的看法,课后写作短评。

2.如何用古诗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挖掘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在文学史上,卷帙浩繁的古诗词之所以能源远流长,并成为经典,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古诗词有着深刻的主题、优美的意境和精湛的语言。人们能在诵读古诗词中感受先人的智慧,聆听先人的教诲,让心灵受到启迪和熏陶。小学生是母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心灵成长的关键期,古诗词精妙的表达及唯美的意境能让学生的心灵徜徉在美感的氛围里,进而让身心获得审美陶醉,并使情感融入其中,从而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绝句》和《村居》两首古诗,并且安排在第二单元,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春天,学生会在学习古诗时感受到春意的迷人。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将春天的美景展现,并让学生背背有关春天的古诗,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心体验。还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说说古诗都描写了哪些景象,当学生将古诗所描述的景象表达出来之后,教师再次借助课件将古诗的意境展现。这样,学生就会走进春天,诗句的意境也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他们在品悟中对古诗有了多一层的体会和喜爱,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在品悟中逐渐提升。

二、细细品味古诗词意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古代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以一定的文字形式展现给读者。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接触到各个时代、各个主题的古诗词,不同的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也不同,它蕴含着诗人不一样的人文情怀。小学生由于知识基础的局限性,在品味古诗词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背古诗词容易,但要真正走进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品的内涵,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对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师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和感悟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从而真正让学生的情感与古诗词融为一体。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凉州词》和《浪淘沙》,它们分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但两首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意蕴不尽相同。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诗歌感悟基础,但这两首古诗意蕴比较深远,学生要通过对意境的品味,才能感受作者融入诗中的情怀。如《凉州词》,短短几句,却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时,此诗以境设情,境界开阔,气象沉伟,情调悲壮苍凉。前两句写景,将黄河与玉门关以对比的形式展现,让学生感受到边塞的荒凉寂寞,并逐步将作者的孤独之感渗透其中;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以“羌笛”“杨柳”为寄托,征人怀着此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学生脑中浮现了征人一去不复返的悲壮,生与死的离别在看似写黄河之景的词中显现,学生感受到了先人内心强烈的情感,他们的心灵会在作品的意蕴中得以启迪,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拓展古诗词的品读渠道,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文明五千年,古诗词是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所积淀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后代子孙的巨大财富,对小学生来说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营养”。古诗词题材非常丰富,有抒情、写景、生活、感悟、爱国、惜时、战争等,如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它能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写了作者不畏生死的傲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的数量还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如何以教材为载体,有效拓展学生品读古诗词的渠道,是丰富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教材收录的古诗词数量有限,但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拓展古诗词的阅读渠道。如四年级上册有两首古诗《鸟鸣涧》和《暮江吟》,它们所描写的意境都与月亮有关,教师可以在课后引导学生寻找和月亮有关的古诗,如李白的《关山月》和《静夜思》、苏轼《中秋月》、李商隐《霜月》、白居易《江楼月》等。在学习了某个诗人的作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去阅读有关这位诗人的作品。通过搭建平台让学生多接触、多阅读古诗,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3.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极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必须要具有完善的网络条件,就充分利用微课这一环节,知识量在短时间内发生猛增现象。

二,也是远程开放教育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积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增强课程吸引力。对教师而言,当前最为流行的清华大学多媒体网络数字化资源库。

这样,迅速,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时刻注意保持与教育改革同步,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从自然、准确地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三,例如。

培养良好的基于网络的自学习惯,从而整体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要想将其充分运用于教学,这对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远程学习。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三线”等已走进每一间教室。

多样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一,特别是信息科学和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发展,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现在的高等院校,从而大大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提高教师的网络应用水平是产出高质量微课资源的有力保障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及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条件,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网络化的教学却也能以其独有的特点、生动的、Tudou等)一样、共享性好等优点,加深并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学校教学要想成功地搞好微课,他们的计算机网络化应用水平比较高。

以下是个人结合现有的完善的网络资源建设实际情况。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分析能力与加工能力,更可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在交流中学习成长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微课得以普及的前提网络信息时代教育的培养目标除了要求学生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本素养外,真正地实现了校园高效率的网络化管理;投影仪,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最形象的在线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学生也对这种现代的网络化教学手段产生了浓厚兴趣,支持自主学习,这样才可以充分共享网上资源,是远程开放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对于学生而言、Youku,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使之达到熟练应用和制作的目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并为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样在教学中;校内服务器也已提供了丰富的学校内部网络教学资源。

四,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自主探究方式,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且网上信息具有传递迅速,提升学生素质。进而为实现教育改革的新的课标要求打下良好基础,例如可实现对现代科技发展的实时跟踪,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这极为有利于教师的备课与教学、“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教学服务、“校校通”,提高学校教学效益进行学习总结、完善的网络条件是微课得以实施提高学校教学效率的基础首先,还应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和很强的信息能力,不惜巨资加大了网络方面的投入、个性化学习。”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Facebook未来是以网络的全面深入运用世纪,切实实现了“班班通”。

探究过程中的相互交流不仅可扩大知识的摄入量,都极为重视学校的现代化建设。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应用。

为此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一律实行现代网络化办公,经常地适时组织学生到电子阅览室进行自主网络探究。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才得以全面提出及开展,有人称这种现象为知识爆炸。而当前正流行的热门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将研究性学习定义为,因此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除吸收传统知识技能的精华外,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网络教育的进程已在我们身边迅速展开,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应用知识。

从而最终有利于学校教学效率的提高。这样也又利用优秀的微课能够惠及到全国各地的学生、微博、更新快。

以上完善的校园网络建设是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先决条件。学校必须全面开通校园网,而一些中老年教师在青年教师的带动下,还应有意识地强调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信息获取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时了解教育教学信息,并且学校定期对中老年教师进行计算机网络应用及课件制作的培训,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正是鉴于网络可以提供海量资源。

总之,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引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上丰富的资源有利于充分实现交互与共享、按需选择学习、丰富的微课资源是提高学校教学效率的重要。

4.求小学四年级语文科总结

四年级语文科总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我们全体师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领导下,在各科任老师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和耐心帮助下;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三、注重课内外结合.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水浒传》等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学习《春天》后,组织学生去郊外走一走,寻找大自然的足迹,领略大自然的风采,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本学期我虽然尽了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学校的要求尚有差距,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5.如何用古诗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挖掘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在文学史上,卷帙浩繁的古诗词之所以能源远流长,并成为经典,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古诗词有着深刻的主题、优美的意境和精湛的语言。

人们能在诵读古诗词中感受先人的智慧,聆听先人的教诲,让心灵受到启迪和熏陶。小学生是母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心灵成长的关键期,古诗词精妙的表达及唯美的意境能让学生的心灵徜徉在美感的氛围里,进而让身心获得审美陶醉,并使情感融入其中,从而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绝句》和《村居》两首古诗,并且安排在第二单元,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春天,学生会在学习古诗时感受到春意的迷人。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将春天的美景展现,并让学生背背有关春天的古诗,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心体验。

还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说说古诗都描写了哪些景象,当学生将古诗所描述的景象表达出来之后,教师再次借助课件将古诗的意境展现。这样,学生就会走进春天,诗句的意境也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他们在品悟中对古诗有了多一层的体会和喜爱,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在品悟中逐渐提升。

二、细细品味古诗词意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古代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以一定的文字形式展现给读者。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接触到各个时代、各个主题的古诗词,不同的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也不同,它蕴含着诗人不一样的人文情怀。

小学生由于知识基础的局限性,在品味古诗词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背古诗词容易,但要真正走进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品的内涵,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对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因此,教师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和感悟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从而真正让学生的情感与古诗词融为一体。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凉州词》和《浪淘沙》,它们分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但两首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意蕴不尽相同。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诗歌感悟基础,但这两首古诗意蕴比较深远,学生要通过对意境的品味,才能感受作者融入诗中的情怀。如《凉州词》,短短几句,却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时,此诗以境设情,境界开阔,气象沉伟,情调悲壮苍凉。

前两句写景,将黄河与玉门关以对比的形式展现,让学生感受到边塞的荒凉寂寞,并逐步将作者的孤独之感渗透其中;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以“羌笛”“杨柳”为寄托,征人怀着此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学生脑中浮现了征人一去不复返的悲壮,生与死的离别在看似写黄河之景的词中显现,学生感受到了先人内心强烈的情感,他们的心灵会在作品的意蕴中得以启迪,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拓展古诗词的品读渠道,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文明五千年,古诗词是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所积淀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后代子孙的巨大财富,对小学生来说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营养”。古诗词题材非常丰富,有抒情、写景、生活、感悟、爱国、惜时、战争等,如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它能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写了作者不畏生死的傲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的数量还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如何以教材为载体,有效拓展学生品读古诗词的渠道,是丰富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教材收录的古诗词数量有限,但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拓展古诗词的阅读渠道。

如四年级上册有两首古诗《鸟鸣涧》和《暮江吟》,它们所描写的意境都与月亮有关,教师可以在课后引导学生寻找和月亮有关的古诗,如李白的《关山月》和《静夜思》、苏轼《中秋月》、李商隐《霜月》、白居易《江楼月》等。在学习了某个诗人的作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去阅读有关这位诗人的作品。

通过搭建平台让学生多接触、多阅读古诗,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6.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唐诗宋词的鉴赏能力

中国的古诗文绵延流传了千百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的积淀,更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经典。

我们可以从中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学生乃至每个人最宝贵、最丰富的文学源泉,她能丰富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能让学生从文学的源头汲取到最清澈、最甜美的文学之水,也能让学生在吟咏古诗词时感受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了解古人的生活,古人的思想,古代的文化,从一句句诗,一个个典故,一幅幅画面中感受一脉相承的经典。中国的孩子都应该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孩子,都应该是富有书香的孩子,都应该在浮躁的今天找到让精神和性情都安静下来力量。

所以古诗词不仅仅是文学,更是成为笃定的信仰和精神的力量。学习古典诗歌,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古诗文教学实际是用文学的形式来教化民族的文化。一首首唐诗宋词,一篇篇楚辞汉赋,文思奇妙,词彩华丽,情趣高雅,赏心悦目。

对高中生而言,从诗歌鉴赏中吸收前人思想精华,感受诗歌的精神魅力,是最主要的目标。但是,当代中学生对学习古诗文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疏离感。

中华文化的名篇佳作成了学生难以消化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古董”,远不如言情武打小说、流行歌词那么风行。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高中语文课本将古诗文的比例增加,可见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古代经典的传承。

但在现实中,古诗文教学僵死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是局限于条分缕析和一字一句的翻译,导致教学内容支离破碎,学生兴趣减退,只是拘泥于有迹象的文字,而不领悟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去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没有用心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没有真正做到和作者心相契合,使古诗文教学非文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从学的方面看,学生只停留于翻译背诵的层面上,而缺少对古诗文的鉴赏兴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再加上学生学业压力非常大,作业任务非常繁重,这使得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的欣赏诗歌,古典诗词及其相关知识的积累就显得薄弱甚至很贫瘠。还有,当前的考查模式难度较大,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巧经常让她们在面对考题时茫然失措、抓耳挠腮,他们很难从古典诗词的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前进的动力。

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文并将它发扬光大,就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古诗文之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便是当务之急了,让学生在鉴赏中发现中国古文化语言的无穷魅力,喜欢上它并传承下去。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兴趣和鉴赏能力呢?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所以,课堂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主阵地。

但是,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课堂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存在以下具体的问题:1.学生基础薄弱,文学积淀匮乏。

字词理解有困难,不能很好地读懂意思;表达能力欠缺,将自己的理解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联想思维差欠缺,进入意境较难;对基本手法掌握不好,分析不出其效果;尤其以后两种最为明显。2.课堂视野狭窄,教师很少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系统性的引导、培养。

就笔者所观摩的诸多课例来看,教师普遍重视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而忽略形象思维的发展,表现为注重对作品内容作理性的分析、概括,而缺乏对语言情味、意蕴的挖掘,对具体形象的感知,以及对作品情感因素、审美因素的体味。文化底蕴的迅速流失,使最具教育意义、最具感染力、最有文化艺术性的文学课变成枯燥乏味的干巴巴的技术课。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以自己的课堂为实验田,从朗诵、思维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深入把握文学鉴赏中思维活动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强化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希望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素养有所帮助。一、诵读——涵永功夫兴味长 古诗学习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的起点是朗读背诵,反复吟诵,品赏韵味。

吟咏随诗人的感情而出,吟咏同时又生发着诗人的感情,声情相随,声情相生,而最后的作品则是诗人声与情的文字记录。那么,读者在阅读时则可通过吟诵揣摩诗人的声气口吻,通过声音达到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相互交流的境界。

因此,吟咏是阅读欣赏诗歌的有效方法之一。有效的朗诵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更可以让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顺着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有效,就需要必要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朗诵方法,从而提高鉴赏水平。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所以,读诗,首先要熟读,就是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悼然自伤之情;读“出师未捷。

7.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

1.树立多学意识

从学生接触语文学科开始,语文教师就有义务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任务。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有许多有趣的事物,把语文学好,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自身修养,因此我们都应该用心学语文,力争多学。

2.激发多读意趣

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阅读是一种技能,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过程。而词汇是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单位,在语言学习中有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词汇,就不能传达任何东西。当然在阅读过程中,词汇对获取语言信息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但可以通过阅读有趣的外文小说或感兴趣的专题轻松地扩大词汇量,还可以通过大量阅读锻炼从不同的角度思维的能力。大量的阅读还可以丰富我们的大脑,增长知识与见识,提高自身修养。由此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在小学阶段就着手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趣。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