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醉眠

1.醉眠 古诗赏析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醉眠》

[宋]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1、“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一联,表达了厌恶官场的世态炎凉、追求恬淡的心境。其中,“世味门常掩”表明作者对“世味”(官场世态)的厌恶,只想紧掩门户,远离人间是非;后句“簟已便”是因为正值盛夏时光,诗人醉卧竹席非常地适宜——给人的是一种闲适、恬淡之感。

2、《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唐庚的诗师承苏轼而自成一家,形成细密工致的独特风格。但唐庚为诗,重推敲锤炼,近于苦吟,与苏轼的快意放笔又大不相同。这首诗是作者谪居惠州所作,正体现了这一点。

首联领起全诗,语意淡白,却又韵味十足,虽未写“醉”,却处处显出意境苍茫、神态优游的“醉”意。连绵起伏的山势,一如绵延不断的“太古”,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

颔联笔锋一转,由宏大转向微观,转而写个人生活中“余花”与“好鸟”。春意阑珊,花已凋残,但诗人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打破了山间的静寂,也并不妨碍诗人午后酣眠。诗人融情入景,又不露痕迹。

颈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此时,诗人只想紧掩门户,远离人间是非。“时光簟已便”表面是说,盛夏酷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的舒适;其实说的是心清自然凉,这正是诗人心气平和的写照。

尾联与首联呼应,“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得句”正表明诗人平日不管吏事俗务,而专于文字之癖中自得其乐。“忘筌”,一语双关:“筌”通“诠”,“忘筌”即“忘言”;“忘筌”又暗合庄子“得鱼忘筌”的典故,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失去的是“梦中句”,得到的则是无所为、亦无所求的悠然忘我之境。句中不见“失”的遗憾,只有“得”的欢欣。

本诗将旷达、逍遥的意味蕴藏在简淡的诗句内,读来颇具深意。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从上阕的“河梁”、“郊丘”、“茅店”等意象看,词人有漂泊、羁旅之愁;从下阕的“灞桥杨柳”、“鸳浦芙蓉”看,词人有痛别思归之恨。

(意对即可)(2)表达技巧上的突出特点:一是借景抒情,借“河梁”、“郊丘”、“茅店”等苍凉的景物来表达旅人漂泊之愁苦,借“灞桥杨柳”、“鸳浦芙蓉”来表达词人的离愁别恨;二是虚实对比结合,词人一边写眼前现实,一边写梦倚赤叶楼,回想与爱人相依相伴、共赏“钿筝歌扇”的情景,昔日之虚与眼前之实形成了快乐与愁恨的对比。(意对即可) 。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色:枫叶已经凋落,站河桥上一望,也睡退落,呈现出秋的寂寥。

这两句,准确而传神地抓住最能表现秋月黄昏郊原景色的典型化物象,富有立体感的描绘出一幅旅人眼中的秋色图景,渲染出秋的寥廓与苍凉、萧瑟。小题2:结尾两句抒写别恨和迟暮之感。

汉人送别,灞桥折柳,故“灞桥杨柳”即代指离别。“年年恨”,是说离别的频繁。

繁花凋落后,无人垂顾。借物言情,表达了词人哀叹流年、自伤迟暮的深沉悲慨。

小题1:试题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描绘。答案部分应该包括“景”,以及因为“景”而产生的“情”。

“景”是描述重点。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色:枫叶已经凋落,站河桥上一望,也睡退落,呈现出秋的寂寥。

顺带说“情”,描绘出一幅旅人眼中的秋色图景,渲染出秋的寥廓与苍凉、萧瑟。小题2:试题分析:最后一句为点睛之笔,联系上面的景物,结合诗句中的“恨”“愁”字眼,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抒写的是离别之恨与迟暮之情。

作答此类试题时要理解作者是如何从景物联想到人生的。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