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在古代有哪些表现形式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إ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等, 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2.古诗表演形式可以唱苏轼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语文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表达方式都有什么表达技巧分三大类:1、表现手法;2、表达方式;3、修辞手法.1、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衬托(也叫烘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对比:即正反对比.象征:抑扬:铺垫与渲染:托物言志:联想与想象:白描与细描(工笔):粗笔勾勒:用典:也叫用事.又分正用、反用、化用等几种.2、表达方式:有5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而言,“说明”不用,“叙述”与“议论”用得不多,所以主要是3种.抒情:又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借理抒情等.3、修辞手法:《教学大纲》规定的是12——15种;《考纲》上规定的是8——12种.主要的有: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对偶、对比、衬托、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借代、引用、双关等.。 4.《诗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1、《诗经》表现形式是:赋、比、兴。 2、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申培)、鲁(毛亨)、韩(韩婴)、毛(赵人毛苌)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3、主要内容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5.诗歌的格式,形式以及表现手法有哪些诗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呢? 诗歌中蕴含了,诗人的主要情怀。随着时代的演变,诗歌的表现形式,也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形式,凸显出了各个时代的不同风格和特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产生较早。每篇句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韵比较自由,可以句句押韵,可以隔句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几句一换韵,从用对仗说,可以全句用,可以半句用,也可以全不用。“古体诗”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唐人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受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这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庸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诗”,是同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每首诗句数固定),句有定字(每句诗的字数固定夕,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各联必须对仗)。与古体诗相比,形式更为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种。 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有变化,须按一定的格式也就是说,在格律诗里,每句有一定的音节,每节(或段)有一定的句子和行数(也有整首不分段的)。这种诗要押韵或者行行押韵,或者交错押韵,或者整首押一个韵,或者按一定的格式换韵.总之,这种诗在表现形态上有一定的格式。格律诗古今中外都有。中国古典格律诗一般指律诗和绝句,常见的形式有五、七言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词牌、曲牌及段数、句数、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因而也可称为格律诗。欧洲的格律诗大体是一句一行或一句两行,每节有一定的行数,每行有一定的字数、顿数,起韵、押韵、换韵都有一定的规律。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有严格的格律。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每首八句。按字数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律。此外,还有排律。律诗的声韵规定不论五律、七律和徘律,都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领韵通押。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即二、四、六、八句押韵。第一句是否押韵是自由的。五律第一句不押韵的居多,相反,七律第一句押韵的居多。同时,律诗平仄的排列也有严格规定,还要求对仗。律诗的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领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其中额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对仗就是对偶,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等。 绝句 诗体名。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减半所以也叫“截句”“断句”。产生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常见的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简称五绝、七绝,分为古绝句和近体绝句两种。古绝句是古体诗的一种,不讲究平仄、粘对押韵可平可仄。这种绝句出现较早,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里,就收有《 古绝句四首》 。后来也有人写作,如李白《 静夜思》 《 山中问答》 等。近体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称律绝,要求按格律规定运用平仄,讲究粘对,并限押平声韵。至于对仗,律绝不像律诗那样严格,用与否,部分用还是全用,都是自由的。这种绝句是律诗兴起后才有的,如王之换的《登鹤雀楼》 、贺知章的《 回乡偶书》 . 排律 律诗的一种。它是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律,又叫长律。排律和一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但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5 。韵(l00 句)甚至100 韵(200 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各句间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对的格式。由于限制过多,容易显得堆砌死板,历来极少名篇。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极少,五言排律由汉魏六朝五言古诗演化而来。南朝宋时谢灵运的《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梁代皮信的《 奉和山池》 已具排律雏形,但体制较短,限于五韵十韵。杜甫以后,方告成熟,体制渐长,声律愈工,中唐白居易的《 代书诗寄微之沙竟长达100 韵。韩愈、盂郊等更用联句形式演为长篇(如《 城南联句》 ),形式更加工巧,内容却日渐贫乏 6.现代诗歌主要表现形式现代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有比拟、夸张、借代。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现代诗歌简介: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 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