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中哪些字的读音被改了

1.在古诗词中,这些字你读对了吗

在教了70年古典诗词的叶嘉莹先生眼中,诗有让我们的心灵不死的力量。

而诗词的生命有一半是蕴藏在它的声音里的,读诗如果减去声调,就等于抽空了诗歌一半的生命。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诗词中很多字现在的读音,和它在古时候的声音已经不完全一样了。

现代官话的特征之一是古汉语中的入声消失(入声字是指在字尾有/p̚/、/t ̚/、/k ̚/ 的收尾,现在的“普通话”已没有这个发音),一部分原属仄声的入声字被派进平声,所以,如果用现在的普通话发音来读古诗词,有些诗词的格律便不对了。不按照古人的声律读,就会破坏了整首诗美感的特质。

今天,特意摘选了叶先生在《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中对一些古诗词的讲诵,尤其是对读音的纠正,对照阅读,看看你平时都读对了吗? 叶嘉莹 号迦陵,生于1924年7月,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2016年3月21日,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饮酒二十首(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里有几个字要注意:“车马”, 要念“jū马”。chē是俗音,“自行车”“电车”“汽车”的“车”念chē。

古人没有“车”(chē)的读音,古人的“车”字只有两个读音:一个是jū,押鱼韵;另一个是chā,在诗里押麻韵。“飞鸟相与还”的“还”,好像读huán,其实念xuán。

中国字有时候不止一个读音,不同的读音有不同的意思。还,念huán 时是“还家”的意思,念xuán时是在空中飞翔的样子,所以这里应该念xuán。

“欲辩已忘言”的“忘”,这里不念第四声wàng,而是平声的读音,当做动词,念wáng。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是一首汉乐府诗,乐府诗是民间流传的诗歌,而《敕勒歌》是中国北方民族流传的民间诗歌,它的体裁是长短句,而不是很整齐的五个字一句。

敕勒是一条水的名字。 “阴山下”的“下”,在这里不念xià,念上声,xiǎ,是诗韵里的马韵。

“笼盖四野”的“野”,不念yě,念yǎ,也是上声马韵。“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念xiàn。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绿树村边合”的“合”字、“还来就菊花”的“菊”字也是入声字。“青山郭外斜” 的“斜” 念xiá,押麻韵。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659 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书法家。“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念cuī。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的“车”,念jū。“大漠孤烟直”的“直”是入声字。

“萧关逢候骑”的“骑”,做动词时念qí,如“骑(qí)马”;这里是名词,指一个骑马的人,“候骑”就是在前面防卫、打听消息的骑马的人,所以念jì。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看”念kān。

《房兵曹胡马诗》 唐·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兵曹是军队里的一个官员,姓房,所以称房兵曹。这个房兵曹最近得到一匹好马,是胡马。

“胡马大宛名”的“宛”一般念wǎn ,这里作为国名念yuān,平声。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约715年-770年),世称岑嘉州,唐代诗人。

“参”有两个读音:曾参、人参的“参”都念shēn;但岑参的“参”应该念cān,同参加的“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表达的是很真诚的感情—我远在西北的边疆,而我的故乡在东方。

“双袖龙钟”是指袖子垂得很长,行动不方便的样子。“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漫漫”是平声,念mán。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约726年-约790年),字文房,世称刘随州,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长”不念cháng,念zhǎng。

中国古人的排行中,年岁长的,称为“长卿”,年岁小的,称为“少卿”。“荷笠带夕阳”的“荷”念hè,作动词,背的意思。

作名词时念hé,同荷花的“荷”。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768年-825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诗人。

韩愈是有名的古文大家,他也写有许多好诗,尤其是七言古诗。“绝胜。

2.改变古诗的读音

拜读了阁下的评论 认为你说的非常正确 古诗的特殊读音是不能改变的 如果按照那些人的说法把评论中列举的读音改掉就不叫诗而成为堆砌的文字了 中国的古诗是一门艺术 艺术是讲究变化的 如果没有变化而简单得把文字堆砌起来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还要诗人作甚 别说是诗 就是我们平常书写文字都要有大小疏密曲直以及间架结构的变化才会体现出中国文字的特殊美感 早在东晋王右军就批评了在书写上状如算子的弊病 曾记得有一位外国艺术家在访问我国时看到中国的文字惊叹地说 每一个会写中国字的人都是一位艺术家 一些人这样来改变古诗的读音是在践踏我国的古文化 如楼主所说会害死中国的古诗词 可悲 可恨。

3.古诗词中的这些字音,你都读对了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正音】“车马”, 要念“jū马”。古人没有“车”(chē)的读音,古人的“车”字只有两个读音:一个是jū,押鱼韵;另一个是chā,在诗里押麻韵。

“飞鸟相与还”的“还”,念xuán。中国字有时候不止一个读音,不同的读音有不同的意思。还,念huán 时是“还家”的意思,念xuán 时是在空中飞翔的样子,所以这里应该念xuán。

“欲辩已忘言”的“忘”,这里不念第四声wàng,而是平声的读音,当做动词,念wáng。

4.怎样才能正确的读出古诗词里面的字的读音呢

说起如何正确读古诗词里的字音,这就涉及到古音,但古音根据不同时代又可以分成三个,一个是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叫上古音,像《诗经》里的韵部系统就是上古音的读法;

另一个是中古音,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但是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隋代陆法言著的诗韵书《切韵》音系。

那么还有一个就是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叫近古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

从上面我们分清楚了古音相对应的各个时代,那么如果我们要正确的读南北朝之前的诗,也就是《诗经》《楚辞》这类的诗,就要用上古音去读。

就是因为古音和今音有很大的不同,以至于我们的《楚辞》的时候感觉不押韵。比如:《九歌》中的一首云中君:

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芳”“央”“光”押韵,“英”字是不是不押韵了?其实在当时是押韵的,我们用今音去读就不押韵了。即便是用中古音去读,也还是不押韵,这就是上古音。

如果我要读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诗,这时候的诗都叫古风体,比如大家知道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有一首诗《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稀”和“归”“违”好像不押韵,其实在当时是押韵的,用的是中古音前期。

所以我们要读唐诗时,最准确的就是用中古音的后期。

那么我们读宋词元曲,就是近古音,比如李清照词“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这里的“裳”字读 chng,不读shang。又比如宋朝曹组的一句词“云透斜阳,半楼红影明窗户。”这里的“斜”字读xi,不读xi。

所以这些在106韵部的“平水韵”中可以看到它们的归类。

那么我们今人该怎么去正确读古诗呢?

可以先看看林庆勋和竺家宁的著书《古音学入门》,这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编《中古音入门》;下编《上古音入门》。完全是根据诗韵来的,挺好的。

还有李新魁著的《中古音》,朱晓农的《语音学》教你怎么发音,是学习发古音的好书。

如果嫌这些都太麻烦,那么还有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像字典一样的查,很管用。

5.古诗字读音

以前古音读cui,现在读shuai

上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读“衰”为cuī(崔)。似乎这首诗就压韵了!后来古诗读多了!觉得这首诗这么读!这么压韵是错误的。

1985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有四个义项:shuāi。①衰退,衰弱,衰老。《史记.李斯列传》“物极则~。”《战国策.赵策四》“而臣~。”②cuī。减少。《战国策.赵策四》“日食饮得无~乎?”(每天饮食没有减少吧?)③cuī(崔)。等级次第。《左传.桓公二年》“皆有等~。”④cuī(崔)。通“纟衰”。古代丧服的一种。《荀子.礼论》“无~麻之服。”

从诗的意义上看!“鬓毛衰”只能理解为:“[鬓毛衰(cuī)]耳边的头发疏落。”不可能是别的意思。

再从诗律方面来看。《回乡偶书》是唐诗,属于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除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以外,偶句必须入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根据格律诗中绝句减半的特点,《回乡偶书》如果是首句就入韵,那么通篇都要压韵的。

正常情况下,我们都读二句衰(shuai)音,四句来(lai)音,其韵为(ai),由此首句会不会也应该是(ai)韵呢?那么“回”字有没有“hui”的读音呢?中国古代的各地发音本身就不一样,也很难达到统一,如同“通甲字”一样,是不是也有“通甲音”。比如徘徊在很多地方读成徘回,反之回“hui”也有可能读成徊“huai”音,如同还“hai”读还“huan”一样。也许这需要考究一下贺知章先生写此诗的地点和当时人的语音。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