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拼音版古诗词寻隐者不遇

1.寻隐者不遇全诗拼音

xún yǐn zhě bù yù

寻 隐 者 不 遇

jiǎ dǎo táng

作者:贾 岛 (唐)

sōng xià wèn tóng zǐ

松 下 问 童 子,

yán shī caǐ yào qù

言 师 采 药 去。

zhǐ zaì cǐ shān zhōng

只 在 此 山 中,

yún shēn bù zhī chù

云 深 不 知 处。

2.《寻隐者不遇》古诗的全文,要带拼音的,如果有背景图片就更好了

寻 隐 者 不 遇

táng jiǎ dǎo

【唐】贾岛

sōng xià wèn tóng zǐ

松下问童子,

yán shī caǐ yào qù

言师采药去。

zhǐ zaì cǐ shān zhōng

只在此山中,

yún shēn bù zhī chù

云深不知处。

[注释]1.寻:寻访。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4.处:地方。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3.《寻隐者不遇》全诗拼音是什么

xún yǐn zhě bù yù《寻 隐 者 不 遇》 sōng xià wèn tóng zǐ yán shī caǐ yào qù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zhǐ zaì cǐ shān zhōng yún shēn bù zhī chù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作者简介贾岛,唐代诗人。

字浪仙。范阳(今北京房山)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冬,至长安见张籍。

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绯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公元840年(开成五年)迁普州司仓参军。

三年后卒于普州。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

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译文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赏析“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

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

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

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

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4.急求唐诗 悯农(二) 忆江南 江南 寻隐者不遇 小池 古诗原文 和拼音

悯农(其二)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古诗《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寻隐者不遇⑴

松下问童子⑵,言师采药去⑶。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⑷。

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6.【诗的拼音有首诗叫《寻西山隐者不遇》比如诗人名字我就读不到,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jué dǐng yī máo cí ,zhí shàng sān shí lǐ .叩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kòu guān wú tóng pú ,kuī shì wéi àn jǐ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ruò fēi jīn chái chē ,yīng shì diào qiū shuǐ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chà chí bú xiàng jiàn ,miǎn miǎn kōng yǎng zhǐ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cǎo sè xīn yǔ zhōng ,sōng shēng wǎn chuāng lǐ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jí zī qì yōu jué ,zì zú dàng xīn ěr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suī wú bīn zhǔ yì ,pō dé qīng jìng lǐ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xìng jìn fāng xià shān ,hé bì dài zhī zǐ .。

7.寻隐者不遇 古诗

【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

内容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出处】:唐五代-贾岛

注释:

[1]寻隐者:寻访隐居在山路山中的人。本诗一作孙革诗,题为《访羊尊师》,无根据。

[2]松下:指隐者居住的地方。童子:男孩,隐者的徒弟。

[3]言:说。

[4]处:去处。

解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练;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详解如下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