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中国古诗词翻译的特点

1.中国诗词或者诗文的特点

1、诗的特点: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情言志的思想感情、丰富的想象、语言的音乐美

诗歌语言特别要求富有音乐性,音乐美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因素,包括节奏、音调、韵律等。诗句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韵律,吟诵动听感人,具有音乐美。

2、词的特点:词是合乐的歌词,所配合的音乐是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由于这种文体对音乐的依附性,决定了词在体制风格上一系列的特点。 首先,词必须有词调,词调是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调的名称叫词牌。有的词牌原来和词的内容有关。

扩展资料:

诗词的相关书籍:

1、《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10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 共计900卷,目录12卷。

2、《全宋词》是中国近百年来最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之一。宋词和唐诗均为中国古典诗的艺术高峰。清代所编《全唐诗》是家喻户晓籍,现又新编出《全宋词》,堪称中国文学的双璧。全书共五册,荟萃宋代三百年间的词作。

3、《乐府诗集》的文学体裁为乐府歌辞,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在《乐府诗集》中,则首先著录古辞,使读者了解曹操等人的作品不过是依古辞的曲调而拟作的新辞。此书还把后人各种拟《陌上桑》而作的诗,都附在后面,如《采桑》、《艳歌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日出行》等等,由此可见,《陌上桑》对后来文人的种种影响。

又如,把陆机的求仙诗《东武吟行》和鲍照的《代东武吟》编排在一起,可见同一曲调,可以谱写成内容完全不同的各种诗歌。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诗词

2.简述诗歌英译的特点

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绝句英译的特点 盛 艳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2001级研 广州 510275) 摘要:绝句是中国古代诗歌凝练的表现形式。

在绝句的英译过程中,由于中英诗歌的语篇特点不同,原诗与译文在诗意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出入。本文将原文与译文视为不同的语篇,拟从语篇照应、语篇的指向性和概念功能对其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得出绝句的语篇特点:①绝句中经常使用省略形式,以读者的联想来贯通诗意。

②绝句的语篇指向性比其英译本要模糊。③绝句用简洁明了的诗句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功能。

关键词:照应,指向性,概念功能 abstract: Seven-word poetry is the most compact form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se poetry into English,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textual characteristics,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poem will get lost on a certain degree.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f seven-word poetry and makes analysis through three aspects ①reference ②text orientation ③experience metafunction and draws following conclusions①In seven–word poetry, unlike English text, ellipsis is usually used and meaning of the poetry is understood by the readers through their imagination. ②The text orientation of Chinese text is vague than English.③The complex metafunctions are expressed by concise text in seven-word poetry. Key words: reference , text orientation, experience metafunction 诗歌是语言高度浓缩,神形兼备的艺术。中国的绝句堪称是诗歌艺术中最具有凝聚性的表现形式。

绝句的词汇量大,内涵丰富,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有许多文章已经从诗歌翻译的标准对中诗英译进行了评论,本文则是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将中文原诗和其不同的译本看作是不同的语篇,从而找出原诗和译作的异同点,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并对绝句的语篇特点进行粗略的探讨。

下面以一首著名的唐诗的两种英译本为例进行分析。 《望庐山瀑布》是盛唐七绝,也是中国绝句的顶峰之作。

其译作版本繁多,笔者挑选了许渊冲的译作与王守义,约翰·诺弗尔的合译本进行分析。 《望庐山瀑布》全诗28个字,用简炼的笔头表现了庐山香炉峰的顶天立地,云海弥漫以及瀑布的动态与气势。

从语篇衔接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在原诗中,李白是通过意想的联想将全诗融会贯通。绝句中所用到的词语词性单纯,分为四类: 名词:日,香炉,紫烟,瀑布,川,飞流,三千尺,银河,九天 动词:照,生,看,挂,下,疑,是,落 副词:遥,直 形容词:前 从co-referential的角度来分析。

词汇的衔接指通过词义的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hyponymy),互补,整体与部分(metonymy)等关系,来使语篇连贯。(黄国文 1988)词汇的衔接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复现关系(reiteration)与同现关系(collocation)。

原绝句中用来指称瀑布的词语为:瀑布——飞流——银河,是由实到虚,步步推进的。从诗歌的意境上说,“瀑布”为实写,“飞流”则是对瀑布进行动态的描绘,“飞”突出了瀑布下落的速度。

“银河”则是虚写,“疑是银河落九天”将实际中的瀑布喻为天上繁星交织,气势宏大的银河。通过相似的词汇层层推进,瀑布的形态被生动的描绘出来。

描述瀑布飞流的动词也可以构成一个相互对照的词汇链:挂——下——落。这三个词语中,“挂”是静态的,而“下”与“落”都是动态的。

这三个词语均是同一词汇平面上的, 虽然在绝句中没有明显的表示语篇衔接的词语,但这两条词汇起到了内在的连接作用,使得读者有一个内在的,清晰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诗的涵义。这首诗歌的两个译本如下: 译1: Cataract on Mount Lu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the silver river (许渊冲) 译2: Watching the Lu Mountain Falls Purple smoke rises from the mountaintop Far away I see the valley stretching before me The whole waterfall hangs there The torrent dropping from thousand feet Straight down to the valley floor I think it must be the milky way Spilling to the earth from the heavens (王守义,约翰·诺弗尔) 在叙述瀑布的名词链中, 译文1用了代词it来表示瀑布,并且用其局部词torrent 来进行词汇复现。

在汉诗中,“瀑布”,“飞流”“银河” 均在同一词汇层面上,在望庐山瀑布中,他们具有相同的语义内涵,即是:迅捷,宏大。许译采取了两种语篇衔接手段①it的运用 ②“飞流”被译为torrent 。

它虽然与waterfall 和cataract均不在同一语义层面上,但是torrent 是waterfall和cataract 的局部词。局部词的使用使得全诗连贯,给人一种具体而又逼真的感觉。

愿诗通过“生紫烟”,“遥看”以及“落九天”来突出庐山的高与险。而在译诗中的词汇衔接则为censer peak----high----azure sky, 由虚写变为实写。

在绝句中,最后一句是“疑是”,“疑”表现了作者对瀑布宏大景象的赞美,as if则丢弃。

3.古诗词的翻译与画面描写区别

古诗词的翻译与画面的描写,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没有可比性。

古诗词的翻译,是将古诗词以准确、通顺语言,把原诗词中的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换句话就是,将古诗词相对陌生、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而画面描写,指画幅、银幕等上面呈现的形象,某一地域内呈现的自然景象,或者某一特定环境中展示的社会现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这些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因此,古诗词的翻译与画面描写,这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也就没有区别。

4.诗歌的语言特点及翻译要点是什么

诗歌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美学特征呢? 1.语言上凝练、含蓄的美。

诗歌追求的就是用最少的词表达最丰富的意义。无论中外诗歌,都讲究用词的反复推敲,做到舍此无二的地步。

诗歌既是最精练的语言,自然要含蓄;以有限的字句,表达不尽的情意,正是诗的本份。从这一点来说,任何一首诗,都不能求百分之百的了解,一定有一部分似解非解,那就是朦胧的美,含蓄的美。

正因为其含蓄朦胧,其意蕴便格外丰富,为读者的鉴赏提供了多样的可能,古人云:诗无达诂,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2.形象上的绘画美。

诗歌是用意象来表达意义的。古希腊诗人西蒙奈底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

古人张舜民在《画埋集》中提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都强调诗歌的意象鲜明突出的特点。诗歌中的景色描写、情景交融都构成绘画美。

这种绘画美的获得靠的是意象的营造,诗歌呈现给读者视觉看得见的具体形象,并由此在读者脑海里形成一个视觉形象,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同时意象能引起联想,而联想具有诱发情感的巨大力量。

一般来说,最受人欣赏的诗就是那些大多数人都能在脑海里看到其意象的诗。 3.充沛的情感美。

情感美是诗的重要特征,离开情感美的诗不能称之诗或好诗,最伟大的诗歌一定是富于强烈的情感的诗歌。诗人处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用心里滚烫的激情熔铸成铮铮的语言,表现出特定的思想感情。

诗,可以直抒胸臆,壮怀激烈地高歌,也可以柔曼地低吟;诗歌的情感可激跃,可平淡;可明显,可暗含。无论喜怒哀乐,只要真挚、纯粹,均可构成诗的情感美,而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应和、共鸣,得到美的享受。

4.悦耳的音乐美。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是诗歌美的一个重要结构因素。

可以细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音响节奏,包括声律(平仄、轻重、长短句)和韵律(押韵和韵式等);第二是语义节奏,指诗行的分节、断句、顿开和字词的连续等。

历来好诗均可以歌,布尔顿说,诗的本质在于歌,强调的就是诗的音乐美。音乐美满足了人们的听觉感受。

5.微妙的滋味美。这种滋味美,也有人把它叫做“诗味,”就是那种使我们感觉到一首诗之成为诗的那种素质。

滋味美是用华美的语言形式所表现的情与景相合的诗的艺术境界,是诗歌给我们的一种独特感受,好比品茶之清香韵味、食佳肴之可口甘甜。诗歌的风格、气脉、文采、文质美均是构成诗味的要素。

然而诗歌的微妙意味,常常是在字里行间之外,需要敏锐的感受性方能感知,所以布尔顿说“大多数聪明而多识的头脑足以产生大量的联想。而智能非常低下的人无论如何也不欣赏诗。”

当诗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时候,会有所损失,甚至完全消失。 正由于诗歌具有这样复杂的美学特征,所以在各个文学品类中,诗歌一向是最难译的。

我们来看一下一些翻译名家们关于诗歌难译甚至不可译的一些论断。绿原说:“有些外国诗可译,有些外国诗实在不可译。”

王一铸坦言:“开门见山地说,我认为诗这种东西是不能译的。理由很简单:诗歌的神韵、意境或说得通俗些,它的味道,即诗之所以为诗,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溶化在诗人写诗时使用的语言之中,这是无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或方言)来表达的。”

诗歌虽然难译,但是毕竟不是不可译,因为诗人的灵感不受国界和时间的限制,可以互相沟通,所以各国不同语言的诗歌也是可以互相翻译的。历来主张诗歌可译的也大有人在。

陈乃雄说:“从理论上讲,没有理由认为诗是不能翻译的。当然,由于诗也还有其不同于一般文艺形式的特性——高度集中地概括生活,饱含着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和谐,富有音乐性等等,翻译起来确实会遇到一些困难,但这也不能成为不可译的借口……”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指出:“两种语言在语义上的差异并不能成为翻译中不可克服的障碍。”

而且,在不同民族人民的交往和文化文学交流中,诗歌翻译又确实必不可少。一代又一代的诗歌翻译者的实践也证明诗歌是可以翻译的。

由此可见,诗歌翻译,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翻译诗歌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翻译诗歌之前,译者必须首先检查自己有何情趣、热忱于哪方面的题材,然后寻找与自己情趣、热忱以及风格相等的诗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译诗就是与诗的创作者交朋友,要求心意相通。

只有认准了作者,译者才能更加熟悉、亲近、喜爱作者,在思想、言语、风格和灵魂上与作者保持一致,才有可能作出较好的译文。 2.要使自己进入诗人的角色,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体味诗人的喜怒哀乐。

成仿吾主张翻译诗歌的时候,“译者须投入诗人的对象中,使诗人成为自己,自己成为诗人,然后把在自己胸中沸腾着的感情,用全部的势力与纯真吐出。”傅雷甚至主张“不会作诗的人千万不要译诗,(否则)弄得不仅诗意全无,连散文都不像。”

这样的要求当然有点过分,但是它表明要真正译出一篇好的诗文,译者就必须努力去懂得诗人的心灵,去领会他理想、品格、风貌、情操,设法与他取得一种感情上的共鸣和沟通,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都贯注到译诗的过程中。 3.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慎重对待诗歌中的意象。

人们在读诗时,一方面。

5.中国翻译史的5次翻译高潮各有哪些特点

中国的翻译史上的五次翻译高潮,分别是两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西学翻译、建国初期到**之前的东西方文学翻译和七十年代至今翻译。

两汉至唐宋的佛教翻译:从两汉至唐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儒、道糅合。伴随着佛经的翻译入传,印度的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天文、算术乃至语言在我国都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还是以传播宗教为主.中国翻译史上有“译经三大家”的说法,指的是: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时期:明代万历年间,徐光启与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标志着中国译著的方向性转变.明末科学翻译是中国少数有识之士企图冲破长期封建保守与夜郎自大的氛围,自觉睁眼看世界之始,严格地说清初的科学翻译活动主要是围绕康熙皇帝的个人兴趣开展的。他利用传教士翻译了少量关于天文装置、历表及地理、数学等书籍。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时期: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译著方面的代表人物首先是林纾和严复。 五四运动至建国前时期,我国的翻译活动为马列主义和世界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该时期译作的典型特征是以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从而使东西方各国的优秀文学作品拥有了更多的读者。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也扩大到了语言学、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范畴,为我国翻译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国初期到**之前的东西方文学翻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翻译事业的成就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我们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选集》。我们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翻译水平大大提高,对翻译的标准也达成了共识。我们把外国的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也把中国的国情和发展情况介绍到国外。从建国初期到**之前,屈指算来17年,实际上真正繁荣的也就是五十年代。

七十年代至今翻译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的时期:从七十年代开始至今仍然方兴未艾的这一次翻译高潮,无论在规模、范围、质量水平还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大大超过了五十年代。我国的翻译队伍已不是那时候的数以千计,而是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数十万人的大军。他们所投身的翻译领域已不是文学艺术的“一花独放”,而是社科、科技、军事、外交、贸易、法律、文教、卫生等领域“全面开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称首屈一指。这一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首先是全球信息时代降临的结果。

根据具体问题类型,进行步骤拆解/原因原理分析/内容拓展等。

具体步骤如下:/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