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鉴赏桂花

1.吟咏桂花的诗

唐代宋之问《灵隐寺》一诗中的“桂子月中落”,白居易《忆江南》一词中的“山寺月中寻桂子”等等,都记述了这一传说。

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常把桂树与月亮连在一起,正所谓“月中有丹桂,自古发天香。” 历代文人墨客以桂入题,歌咏桂花,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这是唐代张九龄的诗句,赞颂了春兰与秋桂芳洁的美质。

北宋柳永在描绘西湖盛景时,也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名句:“重湖叠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宋代朱熹的《咏岩桂》一诗,惟妙惟肖地刻划出了岩桂纯洁的天姿与醉人的清香:“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

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 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木犀》一诗更是因花及人、借花喻人:“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

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诗人匠心独具,由咏桂花的风格而表现人的品格。

2.有人可以帮我赏析一下姜夔的《桂花》这首诗吗

这是一首借物思人的诗,从首句来看“空山寻桂树 ,折香思故人”,“空山”即指空旷的山谷,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空虚,为下文写自己寻找桂花,思恋故人做铺垫,下半句写到诗人虽寻到了桂花却不见自己的友人,只能空自怅然,诗人满山地去寻找桂花,其实是在寻找自己的友人,只是时光变迁,物是人非,桂花虽在那里,友人却以不在,只能独自回忆旧时的光景.“故人隔秋水,一望一回颦”,这一句是描绘与故人分别时候的场景,隔着秋水,每走一步就回头一次,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南山北山路,载花如行云”,那时山南山北的路上种满了花树,它们开放时如云朵般灿烂,但是诗人正是在这美好的景色之中与友人分别,以乐景衬哀情." 阑干望双桨,农枝储待君",诗人凭依着栏杆,望着来往远去的行船,思念友人,采下几枝桂花,盼望着友人的归来.“西泠荫歌舞,夜夜明月嗔”,清凉冰冷的西风吹散了歌舞的声音,每夜的月亮都是那么的明亮,诗人望月思人,在月光下独自寂寞地思量着自己的友人,这一句是写故人离去后,诗人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他的深切的思念之情.下一句“弃捐頳玉佩,香尽作秋尘.”,“頳”,赤色的意思,在此指的是赤色的玉佩,繁花落尽,都变成了秋天里的泥土,这一句诗人感慨美好的事物总是那样的容易消失,也借此表达对过去的美好的时光流逝的悲伤之情.楚地的歌曲,在这凉秋之中听起来更加的愁苦,而关于友人的消息再也没有得到,这也更加增添了诗人的愁苦和思念之情,诗人只能独自站在那寒风之中吟诵诗句,任凭凉风吹动着衣服,但吹不尽的是诗人对友人的无尽的思念之情,和由此引发的忧愁之情.所以此诗是诗人通过写桂花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3.古诗词赏析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时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本诗亦然.而"人闲"二字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这首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二句写出了一种静谧恬美的意境: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接下诗人又写出了更有诗意的一幕:“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山中太幽静了,因此,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银辉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这首诗写得形象逼真,生动自然,情趣无限。诗中虽然写的花落、月出、鸟鸣,但是“这些动的景物,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4.桂花诗句加诗意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

这首写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山静”,所以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四季桂)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 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5.何应龙的《桂花》全诗

宋代何应龙《桂花》原文:

一树婆娑月里栽,是谁移种下天来?

金黄恰似今宵月,一夜圆时一夜开。

译文:

枝叶扶疏的桂花树原本只应栽在月宫里,却不知是谁把它移栽到人间来了。一树金黄的花儿就像今晚金黄的月轮,中秋的圆月下,一树桂花香飘四溢,开得正灿。

扩展资料

诗词赏析

古人常以“婆娑”一词咏桂花树,似乎已经约定俗成,且桂树与明月也有特定的因缘,因此桂树也称“月桂”,而桂花分几种,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等,金英也即金花。

《桂花》前两句虚写,写到人间的桂花的来历:不只是谁从月宫中移栽而来;第三句用比喻手法写桂花的颜色犹如空中圆月的黄色;第四句以月色衬桂花,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桂花的赞美和喜爱。

古人与桂花

几千年来,中国人不但视桂花为吉祥物,更为它赋予神话内涵,要说艳丽,桂花不如芍药牡丹,要说芬芳,茉莉玫瑰也在其之上,但桂花就是让诸多海内文人墨客们爱不释手,甚至不惜极尽笔墨来描绘对它的喜爱。

古人庭院里是一定要栽桂花的,而且要栽在厅堂之前,两棵栽在一起,但具体有何意义,众说纷纭。大概是“桂”取“贵”意,谓之“好事成双”的含义,取一个好彩头而已,因此有“两桂当庭”“双桂流芳”之说。

桂花树是名副其实的国粹名木早在先秦就有人开始用桂花酿酒,但那时桂花还是野生植物,未被人工培育,及至魏晋时期,名士风盛行,桂花开始出现在名流雅士的庭院与诗歌里。

桂花一直受到魏晋门阀世家的喜爱,传说曹植喜欢桂花,也是人工种植桂花的鼻祖,但曹植如何将野生桂花挖到自己庭院里,这个史书没有记载。另外一位就是梁元帝萧绎,他在皇宫里种了桂花树,而且以“君子树”喻之。

桂花在中国古代最显著的符号并非是“贵”,而是“折桂”。据《晋书·郤诜传》记载,晋朝时,一个叫郤诜的人在“举贤良对策”中获得了第一名,晋武帝接见他的时候当然就表扬了几句,郤诜谦称自己“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意思是我无非是桂花林的一根树枝,昆仑山上一片玉而已,他这一番黄公好谦让晋武帝很高兴,“折桂”一说遂载入史册。

桂花的名声被确立并被赋予神话内涵,是在唐代。诗人王维曾写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是说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桂花在无声的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的千古名句。

而刘禹锡则以“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答乐天所寄咏怀》,是说不要羡慕春天的桃树花和李树花,到了秋天桂花长成的时候会更加繁盛)之语让桂花有了不朽的名声。

诗仙李白以“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赠崔司户文昆季》,是说想上天去扳折月中桂,来为寒士添柴火)为桂花塑造了一个精彩的神话故事——唐人段成式据此在《酉阳杂俎》中编出了吴刚月宫伐桂的传奇,流传至今。

明清两季,文人墨客崇尚园林庭院之美,据说明人将芙蓉、桂花与万年青共栽花圃,谓之“富贵万年”。大约正是在此时,各种植物有了独特的符号学意味,譬如松柏意味着长寿,梅兰竹菊是君子之风,而桂花的“贵”气正是在明清时被尊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何应龙

6.关于 桂花的诗歌

篇一:八月桂花香

作者:徽州雪

这么多年

依旧如浮萍一叶

江海飘摇

举步秋色清浅的黄昏

收割一茬又一茬的凉意

我是从煤油灯里爬出来的孩子

抖落一身土气

在城市边缘,打着趔趄

那些日子爬过我

加重了我的身量。影子拉长

十年前,十年后

从来都只一个

和一树凝了霜白的桂花

隔海相望

想起未嫁当年

母亲哽咽着低乞:

妮儿,回家吧

过节

……

篇二:八月桂花酿秋香

作者:王清光

桂花,八月的秋风第一个阅读了

你的娇羞。一页一页的浓香

让星星看瘦了月亮

多少相思的人

在一滴露水里哭红了脸

桂花啊

你是秋天的一个主语

多少话题在蝴蝶的翅膀上传过花开的风声

就连千里之外的那一丝叹息

也荡起一枚圆月酒杯里的浓香

八月桂花开了

只为在汗水里酿一滴醇香

秋天醉了

在一路摇摇晃晃的秋风里

枫叶红了

高粱红了

千树万树的叶子都站不直了

就连山坡上,那个牧羊的小阿哥

也倒在了爷爷收割的镰刀声里

早晨醒来的太阳

还在回忆昨日黄昏的秋香……

篇三:扑扑桂花香

作者:凝云止水

空气里

酝酿着桂花的香

大把大把地

洒在青春的肩上

这是凄紧的秋天

一次火热的怒放

它不想日历簿上

满纸都写着枯萎

和清冷的字样

九月的阳光

缠绕着桂花的香

一丝丝爬到青春的额上

明丽温馨散着芬芳

忧郁的诗人总是

钟情的哀唱着

西风中的瑟瑟残阳

他们看不到

这四片小小的花瓣

簇拥堆积

竟能扩散出如此的热量

它们开得热烈而奔放

就像青春的血脉喷张

这是冰冷的秋天

一次深情的表白

这是悭吝的秋天

一次慷慨的馈赠

仿佛是苏醒了的

春天的浪漫

仿佛是回归了的

夏日的激情

簇簇淡黄的香囊

你们有荣耀

挂在高高的枝上

当世人颓丧着

叹息黄昏的降临

你们用执着

又一次将生命张扬

多少次有过对爱的迷茫

多少次有过对生的怅惘

当年华老去

你的心是否依然

如春风荡漾

这桂花的香

是一场盛大的祭奠

轻轻的掩埋流逝的芳红

这桂花的香

是一次灵魂的激荡

在生命的黄昏里

我们依然要笑着绽放

篇四:桂花

作者:饮水的鱼

桂花的香就这样晕染开来,浸润于夜色之中。

流动的黑,如水,带有了沁心的凉。

有风,桂花的香幽幽而至,幽幽而去。

仿似风里的笑容,滑过。

我如一尾鱼,追随着花香,追随着岁月里的微笑。

金黄的碎玉藏在青叶之间,就如那微笑藏在岁月的节点。

靠近,花香反而淡去了。

疏密的花瓣于前,隽永的香却到身后去了。

就如岁月里的笑容,愈靠近愈发的迷茫。

仿佛简笔勾勒出的容颜,熟悉里透过陌生。

仿佛梦境骤醒的背影,清晰中写上朦胧。

月光如此明白,似乎照得见花香的轨迹,婉转的,断续的离去。

月光如此明白,也照得见牵挂的游丝,缠绵的,凌乱的纠缠一起。

月光如此明白,稀释了花香的浓郁,变得清浅,幽凉,如握不住的发丝。

月光如此明白,却解不透那些停驻,徒然将身影拉长,变的更加踟躇。

7.有人可以帮我赏析一下姜夔的《桂花》这首诗吗

这是一首借物思人的诗,从首句来看“空山寻桂树 ,折香思故人”,“空山”即指空旷的山谷,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空虚,为下文写自己寻找桂花,思恋故人做铺垫,下半句写到诗人虽寻到了桂花却不见自己的友人,只能空自怅然,诗人满山地去寻找桂花,其实是在寻找自己的友人,只是时光变迁,物是人非,桂花虽在那里,友人却以不在,只能独自回忆旧时的光景。

“故人隔秋水,一望一回颦”,这一句是描绘与故人分别时候的场景,隔着秋水,每走一步就回头一次,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南山北山路,载花如行云”,那时山南山北的路上种满了花树,它们开放时如云朵般灿烂,但是诗人正是在这美好的景色之中与友人分别,以乐景衬哀情。

" 阑干望双桨,农枝储待君",诗人凭依着栏杆,望着来往远去的行船,思念友人,采下几枝桂花,盼望着友人的归来。“西泠荫歌舞,夜夜明月嗔”,清凉冰冷的西风吹散了歌舞的声音,每夜的月亮都是那么的明亮,诗人望月思人,在月光下独自寂寞地思量着自己的友人,这一句是写故人离去后,诗人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他的深切的思念之情。

下一句“弃捐頳玉佩,香尽作秋尘。”,“頳”,赤色的意思,在此指的是赤色的玉佩,繁花落尽,都变成了秋天里的泥土,这一句诗人感慨美好的事物总是那样的容易消失,也借此表达对过去的美好的时光流逝的悲伤之情。

楚地的歌曲,在这凉秋之中听起来更加的愁苦,而关于友人的消息再也没有得到,这也更加增添了诗人的愁苦和思念之情,诗人只能独自站在那寒风之中吟诵诗句,任凭凉风吹动着衣服,但吹不尽的是诗人对友人的无尽的思念之情,和由此引发的忧愁之情。所以此诗是诗人通过写桂花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8.赞美桂花的诗句和写作背景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赏析: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她的颜色并不艳丽,“暗淡轻黄”,与很多名花相比,外表逊色得多。她的社会声望也很一般,“情疏迹远”,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但是她的体性温柔,香留天地之间。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从这两句起直至歇拍,都是以议论的方式行文。这两句是议论的第一层。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这是议论的第二层。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这是议论的第三层。“骚人”,指屈原。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所以作者抱怨他“可煞无情思”。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9.在中国文学中"桂花"有怎样的意象

在中国文学中"桂花"有美好事物象征的意象。

桂花的神话传说不断出现,尤其是唐代小说中的吴刚伐桂的故事,更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传说中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汉朝河西人吴刚,因学仙时,不遵道规,被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总不能伐倒。千万年过去了,吴刚总是每日辛勤伐树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树却依然如故,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这一天,吴刚才在树下稍事休息,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的诗词“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就源出于这一典故。

唐宋以后,桂花已被广泛用于庭园中栽培观赏。宋之问的《灵隐寺》诗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著名诗句,故后人亦称桂花为“天香”。李白在《咏桂》诗中则有“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植君园”。表明诗人要植桂园中,既可时时观赏,又可时时自勉。这种需要,导致园中栽培桂花日渐普遍。如宋朝梅尧臣《临轩桂》:“山楹无恶木,但有绿桂丛”。欧阳修《谢人寄双桂树子》中“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暗示桂花已移植到诗人庭院中的芍药栏杆旁。宋代毛滂《桂花歌》中“玉阶桂影秋绰约”说明在玉色的台阶前植桂。元代倪瓒《桂花》诗中“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指出窗前植桂。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