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浮云代表什么意义"浮云"作为诗歌意象萌芽于<楚辞>,定型于汉末,在魏晋南北朝、唐宋及元明清等几千年中国古典诗歌史中都有鲜明的表现.在不同的诗歌情景中这一典型意象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深层意蕴.当它与"白日"相连时常隐喻"闺怨"主题或因"奸邪蒙蔽明君"而致使"士不遇"的主题;当它与"西北"或"高楼"相连时常隐喻"佳人难遇知音"的主题或"贤士因自身才华、品性的过于超俗出众而不被君主赏识、重用"的"士不遇"主题;当它与游子相前后时,常体现出浓烈的思乡怀友主题;当它与表示功名利禄的事物相连时,常隐喻抒情主体鄙视功名利禄、超俗傲岸的。 2.古文中浮云的意思是什么浮云,指漂浮的云彩:~蔽日。浮云一词在诗歌中作为意象使用时有多种含义,现也常单独作为比喻义或引申义使用。 【例句】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楚辞·九辩》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嗟乎!人生若浮云朝露。” ——《周书·萧大圜传》 “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元·关汉卿《窦娥冤》 “止水生心悟,浮云当可提。”――清·田兰芳《石仙堂(袁可立堂号)即事三首》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 “若比秋风逝流年,原来浮云只等闲。何论世上升沉事,弹指阴霾见晴天。”——清·戚惠琳 “她早一会的顾虑,像是一片浮云,给一阵风吹得了无踪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九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且古亦有言汝问我善善恶如浮云俱无起灭处信斯言也”——《丹霞山志卷四》 【浮云一词在诗歌中的几种意象】 3.古汉语中浮云是什么意思◎ 浮云 fúyún (1) [floating clouds] (2) 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 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元· 关汉卿《窦娥冤》 (3) 比喻飘忽不定,未有定处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 1.飘动的云。《楚辞·九辩》:“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周书·萧大圜传》:“嗟乎!人生若浮云朝露。”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九:“她早一会的顾虑,像是一片浮云,给一阵风吹得了无踪影。” 2.骏马名。《西京杂记》卷二:“ 文帝 自 代 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之骏马也,一名浮云。” 唐 高适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末白]鞍马备办了未曾?[丑白]告郎中:马多在。先有一万好马……[末白]有甚么好名儿?[丑白]……绝尘、浮云。” 3. 汉 代继 黄巾 起义之后的一支农民起义部队。《后汉书·朱儁传》:“ 浮云 、白雀 …… 苦唒 之徒,并起山谷闲,不可胜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采薇翁》:“自古名将,止闻以智,不闻以术, 浮云 、白雀 之徒,终致灭亡。” 4.古诗《飞来峰》中“浮云”的寓意是什么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5.古文中浮云的意思是什么浮云,指漂浮的云彩:~蔽日。浮云一词在诗歌中作为意象使用时有多种含义,现也常单独作为比喻义或引申义使用。 【例句】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抄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楚辞·九辩》 “西2113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嗟乎!人生若浮云朝露。” ——《周书·萧大圜传5261》 “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元·关汉卿《窦娥冤》 “止水生心悟,浮云当可提。”――清·田兰芳《石仙堂(袁可立堂号)即事三首》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 “若比秋风逝流年,原来浮云只等闲。何论世上升沉事,弹指阴霾见晴天。”——清·戚惠琳 “她早一会的顾虑,像是一片浮云,给一阵风吹得了无踪4102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九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1653 “且古亦有言汝问我善善恶如浮云俱无起灭处信斯言也”——《丹霞山志卷四》 【浮云一词在诗歌中的几种意象】 6.云这个意象在古诗中都有什么含义云”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很早就已为人们所注意,并进入诗歌审美之中。 诗经里便有: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非我思存。 《郑风.出其东门》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齐风.敝笱》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都人士之仕.白华》 诗经之“云”多以意“多”。 因于认识上的局限,见天上漫漫云朵,其实为众,是而认为众多。也有看云飘飘而产生感叹的,如“英英白云”句,看白云飘悠悠而想到时运之艰难,有几分惆怅,已有象征的义素。 楚辞之中“云”也不少,如: 飘云屯其相离兮,帅云霞而来御 屈原《离骚》 云霞来迎,一如亲友,可见诗人给予“云”的任达,浪漫之情采。 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 屈原《大司命》 此云能“乘”,可谓为行铺路。岂是云能行?诗者思行矣!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 屈原《悲回风》 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 宋玉《九辩.四》 “浮云”于高空飘荡,似高志之于理想,又不免“浮”而不定,何者?云因“浮”而难免有不能自控之处,因而高志遭疑总难免,此“浮云”实为诗人心中情感之云矣。 如果说《诗经》里的“云”仍是比较集体意识,那么《楚辞》里的“云”则已比较个性化。 《诗经》之“云”仍多在实物与其本义的层面,而《楚辞》中“云”更注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色彩。如“云霓”成为拟人化的物象而恭迎诗人;是诗人用以遮天蔽日的“云”;“玄云”则为乌云,有迎风乘云之宏势;而以“青云”为衣“白霓”为裳,寄寓诗人精神上的舒放壮达;有时“云霏霏”弥漫天宇,仿佛把诗人的欢乐都笼罩去了,“云”即有黑暗势力之意;诗人心中的“浮云”则含有一种浮离不定之感,其飘其止仿佛其身其志,因而发出哀叹之声;而“云蒙蒙”则明显地指希望太阳(光明势力)耀长空,可恨乌云(黑暗势力)来迷蒙。 总而言之,楚辞里“云”意象已具很强个性色彩,含有更多的是其本义之外的象征义 云,作为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作品中被赋予了作者不同的思想。例如,卢思道的《从军行》中,借“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塑造了战斗激烈、绵长的景象。这里的“云”是从云的浓重沉实的本象形态与战斗凝重紧张的相似点出发,通过这个意象的寄托,使战斗场面更生动,突显其惨重;也使一种厌战之感委婉道出。 崔灏的《黄鹤楼》所写的“云”,则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里的“白云”着重把其悠悠千载,依然如故的情景与鹤去楼空、古人已逝、岁月不再的现实相对比,发出的是对人世茫然的深沉感叹。 王维的诗歌最喜写云。 “在王维现存的489首诗中(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据初步统计有83首诗中有‘云’的意象,这表明王维诗中‘云’是一个中心意象。” 众所周知,“空”是王维诗歌的一个中心概念。 但“空”也是佛教的最高范畴之一,是佛教哲学对宇宙、人生的抽象思辨。佛家之“空”,并不是指一切皆无。 世间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有”,佛家所强调的是从“有”中悟“空”。王维最崇信的《维摩洁经》,以及《金刚经》、《楞伽经》都宣扬这种“万法如幻,无有定相”的观点。 王维接受了空幻观,他尽力想看空人世间的许空幻观对王维的艺术影响很大,表现在诗歌中,就是他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不仅着重外形突出特征的刻画,还探究外在形式所蕴含的意味。佛家说,实相非相。 王维的诗总在试图突显实际事物空幻的本质,因而具有一种超脱、空灵、含蓄的美。③ 同时,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云似乎是最虚实难测的东西。 它形态万千、变化无常,恰喻多样不定的世事;它又如此的瞬间变幻,成团的实体一下子就变成雨水消失无踪,因此它最能象征同样似有实无的空幻。这个也许就是王维常在诗中写到“云”的原因。 因为心中塞满的全是“空幻”,感受最深的自然就是类似空幻的情景。而且王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过着亦官亦隐的日子,生活上的简单与孤独使诗人有充裕的时间亲近大自然:“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还无期。” 《终南别业》,从而,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云”作为天空的一部分,随处可见,可能是诗人每每抬头望天,思考无限的哲学意蕴,感概人生的最忠实的聆听者。 此外,唐代士子盛行漫游、读书山林的风气,眼界广阔、理想远大,与自然更有长期的交往。唐代人口流动较大,疆域内外出入频繁,贸易、游历、迁谪、服役、做官等都使人们走出狭隘的家庭空间,走入自然。 在王维以前及其时的唐代诗人中,也有不少写到“云”的意象,例如: “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王勃〈普安建阴题壁〉)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宋之问〈灵隐寺〉)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只是王维诗中的“云”是有个性的,虽然各有差别,却符合其诗“清淡而味远”的整体风格。 这些都是由于王维个人涵咏大雅的才情(精通音乐、绘画;广涉佛学以及以儒、道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复杂的人格结构(做官与归隐之间的长期徘徊)所赋予的。 张海沙先生在其著作《初盛唐佛教。 7.古代诗歌里浮云指什么《诗经》中的浮云兴象,是作为一种公共象征出现的,是性的象征。 从《楚辞》开始,云才具备了个人象征的意义,它象征着一种阻碍势力,一种中间力量。在《楚辞》的神仙世界中,它则是仙人的御具和衣衫,被仙化了。 在曹植的诗歌中,它是诗人抒情言志的载体:在游仙诗中是诗人欲以飞升仙界的工具,也是诗人所向往的神仙世界的所在。在阮籍的《咏怀诗》中,它是诗人经由自然之道来参悟人生真谛的参照物,其象征指向既明确又多义。 在陶渊明的诗歌世界里,云象征着一个自由的理想的世界:并且,云第一次与怀古主题联系起来,开始具备了澹汨、于静之生活和心境的象征意义。 浮云意象的变迁反映了诗歌艺术自身从寄兴言志到极貌以写物的嬗变,也反映了审美文化中继人格美的凸现后自然美逐渐走向独立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