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中的词的曲有什么不同词与曲都是一代文学的代表。我国文学发展到宋代,词达到了最辉煌的阶段,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元代,曲是词的进一步俗化,那么,词、曲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句式和曲调的关系(一)词调和曲调的关系有些曲牌和词牌名称一样,但又有几种情况:词的字数有可能比曲的字数多得多,有的词可以分为上下两阙,而曲只有一片,这样散曲的字数就比较少,而词的字数比较多。有些曲牌和词牌一样,字数、平仄用韵都相同,一点区别也没有,我们看一下下面的曲词。《风入松》 (词) 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月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干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莺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注解1(词):词并非句句押韵,隔句或隔多句押韵较为常见,并且词中还可换韵。散曲则用韵较密,几乎要求句句用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注解2(曲):曲不但有衬字,而且有些曲调本身可以增加句子,有些套数还可以增减调数,这是曲律的规定。 注解3(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1.词贵雅,曲尚俗。 后人继承周氏之说,有的提出了“雅俗共赏”的标准(黄周星《制曲枝语》)。但词多用雅言,曲多用俗语,这是词和曲在语言上的区别。(1).“曲尚俗”实际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说选词造句要尽量口语化,不要像诗词那样过于浓缩、过分雕琢;(2)另一方面允许甚至提倡方言土语、俚俗语言入曲。这样就使散曲在文学情态上与诗词有了明显区别,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生活化一些。(3)由于俗与雅,浅与深,旧与新,显与隐的和谐统一,故大人小孩,识字不识字的,妇孺皆可欣赏。它对口语、方言、俗语、谚语、成语和经史语、诗词语,乃至佛道、卜筮、尺牍用语、外来语等广收并储,再经加工改造,并使之融为一体,为我所用,形成“文而不文,俗而不俗”,(4)雅俗共赏的语言。正因它将通俗口语与其他几方面的特点结合起来,才使其语言有着特殊的风姿。 2.词贵含蓄,曲尚显露。 (1)词注重意境,贵含蓄、内蕴、凝练、雅丽、讲究格律,比较规范,以文雅为主,带文人书卷气。手法多用比兴象征。(2)因而以此作为词在表达方法上的一个基本要求。词在唐宋时虽合乐能歌,但内容大都是相思离别,听者多数是文人学士,它的主导风格还是婉曲含蓄的。曲则不然,它是一种带有浓厚的市民色彩而又在当时普遍传唱的新诗体。它是唱给读书人(文人学士)和不读书人(所谓“村夫俗子”)听的。“使上而御前,下而愚民,取其一听而无不快意”。(凌濛初《渎曲杂札》)它主要是诉诸听觉而不是诉诸视觉,因此要求“直说明言”。(3)散曲则崇尚趣味,贵显露尖新,表达灵活自由,追求淋漓酣畅,以直率俚俗为主。多用赋的手法,喜欢白描、直陈胸臆。(4)正如任中敏在《词曲概》中所言:“曲以说得急切透彻,极情尽致为尚,不但不宽驰、不含蓄,而且,多冲口而出,若不能得者,用意则全然暴露于词,…此其态度为迫切,为坦率,可谓恰与诗余相反也”。(5)关于赋、比、兴,前人有“赋显而兴隐,比直而兴曲”之说(陈奂《诗毛氏传疏》),曲要求显言直说,故多用赋。散曲小令,又只有一支,字数只有二、三十字至四、五十字,近乎诗的绝、律,词的令、近。不过曲在运用赋、比这种艺术手法上却有很大的发展。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满意的请给悬赏积分和赞同,谢谢! 2.诗,词,曲诗: 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 词: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曲。曲是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宋、金时期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词,发展到元代,就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又称北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与套数;杂剧是可以演出的戏曲。另外,流行在南方用南曲演唱的叫南戏。 小令一般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只有几句到十几句,必须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韵脚填写。 套数又称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其组成有一定的规则。 杂剧是戏曲,有唱词、科介、宾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四折加一个楔子。一折相当一幕,楔子在开头或四折中间,相当于序幕或过场。全剧由科介、宾白、唱词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角色有旦、末、净、丑。全剧曲子由主角一人唱到底。 3.词、诗、曲、有什么不同之处诗歌是个大概念,包括诗、词、曲三个大类。 细一点分类,诗又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和新诗三类。 古体诗 古体诗的特点是形式灵活,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均可,句数也不限定,没有严格的律格 (南北朝之前“格律”本身就尚未产生),用韵灵活。 近体诗 近体诗的概念是唐代人提出来的,他们把唐代以前的诗叫“古体”,把他们那个时代的诗叫“近体(有的又叫今体)”,以后人们就沿用了这个说法,但一定要明确这个概念现在已经扩大了,凡是古代那些用韵、字数、句数、平仄灵活的诗都叫古体诗,也就是说不仅唐代以前的诗基本上都是古体诗,唐代、宋代、元明清都有古体诗。近体诗的特点是句数有定,平仄有定,用韵严格。 它包含律诗及绝句两种。 新诗 新诗,兴起于“五四运动”。 如果把古体诗看着古代自由诗的话,新诗则是一种在押韵、字数、平仄等方面比古体诗还要自由的白话诗。 词 词是由诗衍化而来的,兴起于唐代中叶,盛行于宋。 词的用韵、平仄、字数、句数与近体诗一样,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词是歌唱的文学,因而词有词调,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只是多数词调已经失传,我们今天只能看到词牌了。如词牌“渔家傲”所管62字,上阙31字,下阙31字。 后人填“渔家傲”的词,就只能按这个规则办(伟大的词作家创新改变另当别论)。例如李清照的《渔家傲·记梦》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在格式上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方面只是内容、风格、表现手法等。 4.词 曲和诗有什么不同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我国也是如此。从《诗经》算起,诗歌发展历史已有几千年,诗歌的形式也难以言计。大而言之,诗可分为不大讲格律的古体诗和讲究格律的近体诗。古体诗中又有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古乐府、新乐府)、民歌体、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这种区分,除了时间上的不同外,在表达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它们总的特色是古朴、凝重,反映现实比较直接,表达形式自由。近体诗包括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它们总的特色是精练、优美、含蓄,反映现实间接,格律严整,诗句间跳跃性大,绝句更强调蕴藉空灵的韵味。 唐宋后,词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与诗并驾齐驱。词由于要和乐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会上歌唱,因而比诗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巧、音调和谐。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精巧轻盈,空灵蕴藉,韵味悠长;中调与七言近体诗规模相近,分为上下两阙,但讲究变化,晓畅中见蕴藉,分隔中见整体;长调因其歌唱时一般节拍舒缓、篇幅较长,故又称慢词。由于长调篇幅长,容量大(最长的 5.词与曲的区别具体词用字要相对典雅,要与故意用俗字的曲有所区别,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眼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江阔——是词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是曲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是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曲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是词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是曲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是曲一、词的句式要散文化,要比诗更直白这一点体现于李后主、柳永、苏轼、秦观、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白石)、吴文英(梦窗)……等所有词人的全部词作中,无一例外.前人曾把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作为词与诗分界的代表.此中真义,就靠自己的悟性去领会了.二、曲的特点是故意使用俗字 例如,柳永的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眼凝噎’,被关汉卿化为‘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曲).范仲淹的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被王实甫化为‘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曲).关汉卿、王实甫都是故意使用了俗字.今人如果写词,既要做到明白如话,又要避免太俗,以免变得词不像词、曲不像曲.前人曾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曲)作为词与曲分界的代表.此中真义,就靠自己的悟性去领会了.。 6.【曲和词有什么区别】词和曲是我国古代韵文的重要休裁.词原称曲子词、曲、曲子、曲词,或称杂曲、歌曲、琴趣、长短句、诗余、语业、乐章等,到南宋时称为词.曲是流行于元明时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又称词和乐府等.曲是和乐的诗歌,曲形诸文字后就与词相近似.曲和词有区别,按王力教授在《汉语律诗学》中归结为三项,一是词的字句有一定,曲的字数没有一定,有些曲调里甚至可以增句;二是词韵大抵依照诗韵,曲韵则另立韵部;三是词有平上去入四声,北曲则入声归入平上去.涂宗涛先生则认为词曲的分别在于曲的衬字多,词的衬字少,词虽有调同体异现象,但同一词调一般地讲相差并不悬殊,曲却不是这样,同一曲调的字数和句数往往差别较大.除上述区别外,曲为单调,词则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在语言上,曲比词更加口语化.。 7.诗词曲究竟有什么不同诗歌体与词曲体文学特征的不同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2、外部形式的差异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二三、二二三节奏;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烟波;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如鼎足对,可对可不对.《眼儿媚》3、题材内容的差异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4、语言特色的差异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