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三游洞和古诗词

1.关于宜昌三游洞的诗句

相传唐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彝陵(今湖北宜昌), 三游洞 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这是人们称之为“前三游”。

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洞中,各提诗一首于洞壁之上,人们称之为“后三游”。 三游洞序[1] [唐] 白居易 平淮西之明年冬[2],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3],微之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4]。

又明年春[5],各祗命之郡[6],与知退偕行[7]。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8]。

翌日[9],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10]。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11]。

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12],策步入缺岸。初见石[13],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14],如垂幢[15]。

次见泉[16],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17],如不绝线[18]。遂相与维舟岩下[19],率仆夫芟芜刈翳[20],梯危缒滑[21],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22]。

仰睇俯察[23],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24],磷磷凿凿[25],跳珠溅玉[26],惊动耳目。自未讫戌[27]爱不能去[28]。

俄而峡山昏黑[29],云破月出,光气含吐[30],互相明灭[31]。昌荧玲珑[32],象生其中[33]。

虽有敏口[34],不能名状[35]。 既而,通夕不寐[36],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

知退曰: “斯境胜绝[37],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府通津繇[38],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39],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40],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41],得无述乎[42]?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43],书于石壁。”

仍命予序而纪之[44]。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45]。

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间[46]。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47]。

三游洞题壁 (宋) 苏询 洞门卷石流成乳,山下寒溪冷欲冰. 天寒二子苦求去,我欲居之亦不能. ---------------- 三游洞题壁 (宋) 苏轼 冻雨霏霏半成霜,游人屐冷苍苔滑. 不辞携被岩底眠,洞口云深夜无月. ---------------- 三游洞 (明)何璋 古洞饶奇胜,芳游感物华. 崖暄还碧草,露冷向幽花. 虚谷鸣钟隐,清流绕涧斜. 悠悠尘想绝,归路满烟霞. ---------------- 三游最著名(节选) (清)龚绍仁 夷陵多名山,夷山多名洞. 三游最著名,暄传自唐宋. ---------------- 三游洞题诗 (清)陆维祺 赤壁遨游事欲仙,不闻能赋第三篇. 我来重息风尘轨,愿与江山结后缘. ---------------- 三游洞题诗 (清)陈建侯 合掌岩高石不顽,化工有宝秘形山. 辟开混沌鸿蒙窍,露出人天生死关. 三游洞序 (唐)白居易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微之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又明年春,各祗命之郡,与知退偕行。

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翌日,微之返棹送予至下牢戍。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

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

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府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

自未讫戌,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莹玲珑,象生其中。

虽有敏口,不能名状。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

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俯通津,绵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岂独是哉?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乃命予序而纪之。

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厥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2.三游洞的名胜古迹

三游洞 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7公里,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

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是湖北省著名名胜古迹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名称由来 相传唐元和14年(819),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彝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这是人们称之为“前三游”。

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洞中,各提诗一首于洞壁之上,人们称之为“后三游”。 景点介绍 三游洞地势险峻,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呈不规则长方形,深约30米,宽约23米,高约9米,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层岩面不断溶蚀,并经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

它的地层地质年代为寒武纪,距今约五亿至六亿年,洞中岩石褶皱起伏,断裂纵横,千姿百态,有似圆若方的钟乳石柱三根,垂直平行横列,将洞隔成相通的前后两室:前室明旷,诗文满壁;后室幽奥,旁有耳洞,可通于外。后室顶部空圆若悬钟,以石投击,其声如钟,石子落地,其响如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三游洞景色奇丽,曾被古人喻为“幻境”。历代途经夷陵(宜昌)的人,大都到此一游,并以楷、隶、行、草各种字体和诗歌、散文、壁画、题记等形式写景抒怀,镌刻于石壁之上。

至今洞内外尚存有宋代欧阳修题记、明代重刻之《三游洞序》等各种壁刻和碑文40余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史料。 三游洞前,是清澈碧透的下牢溪,水石相击,飞珠溅玉。

沿洞旁小路登上山顶的至喜亭,西眺可见大江雄姿;在那峰峦叠嶂之中,长江像一把利斧,辟开一线通道,直泻西陵峡口,激流咆哮,破门而出,流经三游洞旁,则水势转平,江面豁然开阔,呈现险夷交替之奇观。 三游洞不仅是著名的古迹胜地,同时也是重要的革命遗址。

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曾是中共鄂西特和宜昌县委的地下交通联络站,当时庙中“道士”有的是我党地下交通员。解放后,1958年3月1日,**为实现**“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造福子孙后代,曾沿着陡滑的小道,亲临三游洞察看了岩石的层次,作了极为重要的指示。

沿陡危的小道依栏而下,至山腰间的悬崖下有一小潭,细泉涓涓流入,长年不歇,潭边草茂竹翠,这便是宜昌市的名胜古迹——陆游泉。宋代诗人陆游于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10月8日来三游洞时曾在此潭取水煎茶,并赋诗一首,书于石壁上。

后人称之为“陆游泉”。 碑刻壁刻 三游洞内外有很多碑刻与壁刻,具有历史价值与书法欣赏价值,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唐宋以来,白居易、元稹、白行简、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等历代游览过三游洞的名人,以及在夷陵任过职的官吏,或题写诗文、或刻碑记事,共作壁刻、碑刻100多件。保存下来并已经发现的近60件,楷、隶、篆、行、草各体皆备。

像清人陆维的隶书壁刻“鬲凡”,陈建候命长女闺瑛用小篆书写的《占合掌岩》巨幅壁刻“合掌岩高石不顽,化工有宝秘形山,辟开混沌蒙窍,露出人间生死关”。均堪称书法上品。

陆游泉 出三游洞沿石阶下行到下牢溪畔,悬崖腰畔有一方形石井,依峭壁上履石亭,这便是“陆游泉”。 据地方志记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路经夷陵游览了三游洞。

他发现下牢溪上方有一潭清冽的泉水,取水煎茶,气香味甘,赞赏之余留下诗词:“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这便是陆游泉的来历。

张飞擂鼓台 在三游洞的西陵山顶面临大江处,有一柱形石峰,上有小平台,遍是著名的“张飞擂鼓台”。据地方志记述,三国时期蜀汉猛将张飞在宜都郡(今宜昌)任太守时,曾在此台擂鼓督练兵士。

猛将张飞的朔像背依幽深峡谷,下临滚滚长江,环眼圆睁,虎须戟张,巨臂挥捶,似闻隆隆能够战鼓声,再现了这位古代名奖的勃勃英姿,游人至此,纷纷摄影留念。擂鼓台是游客最喜爱的景观。

至喜亭 三游洞顶临下牢溪口的山峰上有一座重檐三叠、金瓦朱栏、由“品”字形三亭组合的亭阁,这便是“至喜亭”。 至喜亭始件建于宋朝,由峡州(今宜昌)太守朱庆基修建在大江边,为的是方便船夫和商旅休憩。

景佑四年(1037年)文学家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专为此亭撰写了《峡州至喜亭记》,使此亭成为宋代峡州三大胜境之一。 巴楚乐宫 《巴楚乐宫》展出的巴楚乐器“八音”齐全,乐舞图象婀娜多姿,在古色古香的舞台上,身穿古典民族服装的演(奏)员,以复仿制的15类97件巴楚乐器,奏楚曲巴乐,拌巴歌楚舞。

您将在悠扬的音乐中,仿佛听到屈子仰天吟《国殇》,昭君离乡琵琶声;在浓郁的民族舞蹈气息里,可以感受到龙舟竞渡的波飞浪溅,桔茶飘香的丰收喜悦。从而更增添了爱宜昌,爱三峡,献身中华的赤子之情。

世界华人印章石刻园 1995年3月,**三峡办在京召开了“三峡刻石协调会”后,刻石工程正式动工。1996年4月刻石工程第一阶段(组委会将之命名为“三峡刻石第一观”)基本完工。

它由印章刻石和摩岩刻石两部分组成。印章和书画的作者为国内外知名华人中国画画家。

如叶浅序、关山月、吴作人、启功、沈鹏等144位作品283件,刻于三峡大坝17公。

3.谁能把苏轼留在三游洞的诗全文给我啊

游三游洞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既为留三绝句于 一径绕山翠,萦纡去似蛇。

忽惊溪水急,争看洞门呀。 滑磴攀秋蔓,飞桥踏古槎。

三扉迎北吹,一穴向西斜。 叹息烟云去,追思岁月遐。

唐人昔未到,古俗此为家。 洞暖无风雪,山深富鹿豭。

相逢衣尽草,环坐髻应髽。 灶突依岩黑,樽罍就石洼。

洪荒无传记,想像在羲娲。 此事今安有,遗踪我独嗟。

山翁劝留句,强为写槎牙。还有一说法苏洵《三游洞题壁》云:洞门苍石流成乳,山下寒溪冷欲冰。

天寒二子苦求去,我欲居之亦不能。 苏轼《游三游洞》云: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屦冷苍苔滑。

不辞携被岩底眠,洞口深夜无月色。 苏辙《三游洞壁》云:昔年有仙客,携手过嵌岩。

去我岁己百,游人忽复三。

4.《刘大櫆游三游洞记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游三游洞记 刘大櫆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

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

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

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逢逢然鼓音背有石如床者可坐。

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

其后,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

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 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者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 仄:狭窄B.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 适:到、去C.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踵:脚跟 D.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 顾:然而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②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B。

①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 ②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C。①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 ②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D。

①出则豁然平旷 ②则好游者踵相接也7、下列句子与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予自顾而嘻 B、背有石如床者,可坐C、与微之会于夷陵 D、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一行从夷陵州府出发,先走陆路,再走水路,然后登山,经过一番波折才一睹处于荒远偏僻之地的三游洞真面目。 B.对三游洞得名由来的交待对阐发本文主旨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认为三游洞是因白乐天(居易)等三人共游此洞,不忍离去,于是游览了三次而得名。C.作者以白乐天、元微之等人作比,不难体会作者内心深沉的悲凉和不平,但作者并不直抒愤懑,而是点到为止,委婉含蓄,体现了其“文贵远,远必含蓄”的文学主张。

D.作者善于将自己人生的不幸推及开去,与山川风物紧密相连,本文尤其注重突出三游洞“美好不外见”的特点,在感叹山川之不幸中寄予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给划线的句子断句(4分):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逢逢然鼓音背有石如床者可坐。(2)给划线的句子翻译:①其后,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

(3分)②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3分)。

5.关于山和川的古诗词

一、描写山的诗句: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题西林石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维的《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二、描写水的诗句:

李白《将进酒》中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三、描写山、水的诗句:

王维的《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己闲,清川淡如此。请贸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王维的《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6.描写关于三峡的著名诗句古诗有哪些

1、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

3.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大鱼不能上,暴腮滩下横。小鱼散复合,瀺灂如遭烹鸬鹚不敢下,飞过两翅轻。白鹭夸瘦捷,插脚还欹倾。区区舟上人,薄枝安敢呈。只应滩头庙,赖此牛酒盈。(苏轼 《新滩》)

4、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峡容一苇。(白居易 《出入峡有感》

5、船上急滩如退鷁,人缘绝壁似飞猱。 口夸远岭青千峰,心忆平波绿一蒿。(宋 陆游 《过东灵峡入马肺峡》)

6、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7、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李商隐·《有感》)

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赤璧怀古》)

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刘禹锡的《竹枝词》)

10、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陆游诗)

11、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12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及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李白)

三峡

【作者】郦道元 【朝代】南北朝

译文对照

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 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 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 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 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 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 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 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傍晚就到了江陵, 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 也不如它快。

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 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 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 在之上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确实趣味无穷。

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谁能把苏轼留在三游洞的诗全文给我啊

游三游洞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既为留三绝句于

一径绕山翠,萦纡去似蛇。

忽惊溪水急,争看洞门呀。

滑磴攀秋蔓,飞桥踏古槎。

三扉迎北吹,一穴向西斜。

叹息烟云去,追思岁月遐。

唐人昔未到,古俗此为家。

洞暖无风雪,山深富鹿豭。

相逢衣尽草,环坐髻应髽。

灶突依岩黑,樽罍就石洼。

洪荒无传记,想像在羲娲。

此事今安有,遗踪我独嗟。

山翁劝留句,强为写槎牙。

还有一说法

苏洵《三游洞题壁》云:洞门苍石流成乳,山下寒溪冷欲冰。天寒二子苦求去,我欲居之亦不能。

苏轼《游三游洞》云: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屦冷苍苔滑。不辞携被岩底眠,洞口深夜无月色。

苏辙《三游洞壁》云:昔年有仙客,携手过嵌岩。去我岁己百,游人忽复三。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