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沧浪静吟古诗词赏析答案

1.沧浪静吟赏析

沧浪静吟

苏舜钦

独绕虚亭步石矼,静中情味世无双。

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

二子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沉江。

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醇醪不满缸。

【赏析】

诗人闲居苏州,有沧浪亭一园可供消遣,惟所遭罹的屈辱则仍不能忘怀,故欲有所排解。诗中写到古代正直而有骨气的人都难逃不幸,回顾自己却饱食高卧而还有酒可供消愁,可见是幸运的。表面上是**,实际上正有满腹的牢骚呢。

颔联是借物喻人。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沧浪静吟(宋)苏舜钦①独绕虚亭步石

1。

①孤独、落寞 ②愤恨 激愤、苦闷2。首联:叙事抒情,独自一个人在沧浪亭里闲步,绕过那虚空的亭子,走到小石桥(矼)上;这里多么安静啊,这种平静的心情和滋味,在人世间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1分) 颔联: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那小山上树林里的蝉儿,边叫边飞,穿过了空疏的门户;那野生的藤蔓,绿油油的,曲屈盘绕,它偷偷地伸进了破旧的窗子里。

这种“动”,更渲染了小花园中的安静。(1分) 颔联用典相比,想说明自已心情的平静。

诗中写到古代正直而有骨气的人都难逃不幸,自己却饱食高卧还有酒可供消愁,可见是幸运的。 (1分)尾联作结:我与历史上的这三个人不同:虽然我和屈原一样受人毁谤而被贬逐,但我不投江而死;虽然我和伯夷、叔齐一样,遇到“好时代”,但我不会死于饥饿。

我的心情是很平静的,是这样打发日子的:我现在每天吃得饱饱的,把枕头垫得高高的,成天睡大觉,除此之外,每天还要喝大量的清酒(澄醪),只恨这些酒不满缸(可盛十升的酒器)罢了。 (1分)1。

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第三、四句中的关键词,并根据题干中的提示性的描述进行概括。“疏”“野”“破”等词表现了一番破败的景象,这种景象自然烘托的是孤独、落寞的情绪;结合写作背景可知,作者仕途不顺、闲居苏州沧浪亭,心情自然是苦闷的;伯夷和叔齐和屈原的典故,自然带给作者愤懑的思想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在描绘中答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现“静”的。

例如,首联,“独绕”叙述了自己的行踪;“静”抒写自己的感受;故采用了叙事抒情的手法来写“静”,然后再结合着首联两句的大意描述出来即可。 以此类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初中古诗赏析题及答案(课外)

(1刘一止《小斋即事》:“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哪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2)(辽宁卷第15题)王维《秋夜独坐》(节选):“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周弼《夜深》:“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①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②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①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②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的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3谢枋得《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①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①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②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尽管说

4.古诗赏析

寒夜(南宋杜耒诗作)

这首诗因为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前两句,诗人与客人夜间在火炉前,火炉炭火刚红,壶中热水滚滚,主客以茶代酒,一起喝着芳香的浓茶,向火深谈;而屋外是寒气逼人,屋内是温暖如春,诗人的心情也与屋外的境地迥别。三、四句便换个角度,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

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诗看似随笔挥洒,但很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耐人寻味。宋黄昇《玉林清话》对三、四句很赞赏,并指出苏泂《金陵》诗“人家一样垂杨柳,种在宫墙自不同”与杜耒诗意思相同,都意有旁指,可说真正读出了诗外之味。

5.古诗词鉴赏答案,踏莎行,晏殊

踏莎行 ·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掉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此词上片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思念。因行者从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紧扣水波写。“只送平波远”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意境相同。

起二句,写饯别情依依。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因称饯别宴会为“祖席”。“长亭”为送别之地。 “离歌”与“别宴”同属一事,而“别宴”又与“祖席” 意同。此处不避重复,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 “香尘”句,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落花满地,尘土也带有芬芳的气息,已隔着漠漠的香尘,彼此还一再含情回顾。“回面”,虽未点明是“居人”还是“行人”,但可以想见双方都缱绻缠绵,不忍别去。四、五句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两相对照,令人尤难解颐。尽管在频频回望对方,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一个小树林,隔断了人的视线,那马儿也象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长嘶,而“行人”已乘船渐行渐远,终于随着江流的曲折而隐没不见了。马嘶、棹转,从侧面衬托出别情之深。

过片两句,写“居人”登上画阁,不禁黯然魂消,凭倚高楼,独自含愁极望,惟见江波映照着落日余辉,伸展向遥远的天边,徒令人增添别恨而已。居人登楼,只是惘惘离怀,有所不甘,并不必为了继续目送行舟。词语不粘不脱,有悠然远意。在时间上,下片与上片亦不一定紧密衔接,登楼极目,只是别后的情事,遥念行人,无时能已。句中“只送”二字,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语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写别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远”三字化出。抒情主人公放纵自己的想象,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意境本已深远,再以“天涯地角”补足之,则相思相望之情几趋极致。

此词写饯别相送及别后的怀思,均情景逼真,含蕴无尽。如一幅丹青妙手绘的春江送别图,令读者置身其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缱绻深情。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谓这首小词“足抵一篇《别赋》”,当非过誉。

(请采纳)

6.诗歌鉴赏卜算子吴潜答案

为您奉上,请参考:

卜算子

吴潜①

春事到西湖,处处梅花笑。抖擞长安车马尘②,眼底青山好。

身世两悠悠③,岁月闲中老。极目烟波万顷愁,此意谁知道。

【注】①吴潜,南宋著名主战派官员。本词大约写于他赋闲之时。②长安车马尘,借指仕途上的纷扰与不顺。③悠悠,忧愁思虑的样子。

8.“极目烟波万顷愁”让你想到李煜《虞美人》中的哪两句词?二者有何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9.请从“景”与“情”的角度鉴赏全词。(5分)

参考答案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分)二者都使用了比喻和夸张(2分)的修辞,将愁思比作无限的万顷烟波或者滔滔不绝的江水,使其无限放大。(1分)都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化无形为有形。(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愁思之深之广。(1分)

9. 以乐景衬哀情。(1分)春天来到了西湖,处处是盛放的梅花。词人想抖掉世俗官场上的尘埃,欣赏眼前的青山美景。(1分)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西湖早春图。(1分)表达了词人对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以及自己年华老去却壮志难酬,满腹辛酸又无人理解的无限哀愁。(2分)(如答“借景抒情”也可酌情给分。)

7.插花吟古诗词鉴赏答案

插花吟

头上花枝照酒卮⑴,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经两世太平日⑵,眼见四朝全盛时⑶。

况复筋骸粗康健⑷,那堪时节正芳菲⑸。

酒涵花影红光溜⑹,争忍花前不醉归⑺

文学赏析

“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插花者即是年过花甲的作者自己。这就有一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头插花枝,饮酒为欢,花照美酒,美酒映花,鲜花与美酒,充溢于诗人的心扉。一开篇,便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诗人那种悠然自得、圆融自乐的神态。

诗人陶醉的原因,颔颈两联以醉歌的形式作了回答。诗人一生度过了六十年的太平岁月,亲眼见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的盛世,再加以筋体康健,时节芳菲,老人的心遂完全被幸福涨大了。他笑眯着醉眼,看面前的酒杯。只见杯中映着花影,红光溜转,面对这花,这酒,这位处在盛世中的高龄而又健康的老人,他的一生乐事都如同被召唤到了眼前,所以痛饮到大醉方归。

该篇与崇尚典雅的传统五、七言律诗相比,风格完全不同。它有白居易的通俗,而其实和白诗并非一路。白诗在平易中一般仍包含着高雅的意境,邵雍这类诗则表现了一种世俗的情怀。它纯用口语,顺口妥溜,吸收了民歌俚曲的因素,又略带打油诗的意味,具有一种幽默感和趣味性。诗格虽不甚高,但充溢着浓烈的太平和乐气氛。这种气氛的形成,固然由于内容是歌唱时康人寿,但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老人白发上插着红花,乐陶陶地对着酒杯,这一形象一开始就给诗带来一种气氛;语言节奏的流走顺畅,“花”、“酒”等字的反复回环出现,也显得和乐遂意;颈联“况复”、“那堪”等词语的运用,末联“争忍……不”的反诘句式,又都能把气氛步步向前推进,有那种“击壤而歌”的意味。对于这类诗,虽然不可能望有盛唐诗人作品的宏伟气象,但尚能近于“安闲弘阔”(《颐山诗话》评邵雍诗)。从中表现出北宋开国后“百年无事”的升平景象,以及一些人在小康中安度一生的那种心满意足的精神状态。[1]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