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中华古诗词100首赠汪伦

1.古诗词《赠汪伦》

赠汪伦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2.古诗赠汪伦全诗句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要离开,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相送之情。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3.赠汪伦 古诗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 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踏歌声。 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 也深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

【注释】 ①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宋蜀本《李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后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不忍别。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②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③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④不及:不如。

4.赠汪伦古诗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作品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1-4] 作品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 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 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创作背景 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

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

引得李白大笑。[5]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

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

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

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

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 李白瓷塑雕画图片集(20张) 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大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