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浅谈古诗词日记

1.学生作文,浅谈古诗

我从小就喜欢古诗。诵读古诗,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那一幅幅画与诗的完美结合,更使我陶醉其中,班里同学都知道我喜欢画画,但不知我更喜欢古诗。

饭桌上,望着妹妹散落的米饭粒,我不禁想到了刚学到的古诗,于是脱口而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走在路上,抬头看见了柳树刚抽出的嫩芽,于是我又想起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清明节这一天,天空下着蒙蒙细雨,路上行人匆匆的往家赶,见此情景,我又深情的吟诵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当我感叹光阴似箭时,当我遭遇失败时,当我面对鲜花和掌声时:“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以巨大的力量,震撼着我的心灵,催我奋勇前进。

是啊,这就是古诗的魅力,这就是古诗迷人之处,我将会用这一生感受古诗的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与诗歌同行,奔走在人生的旅途中!

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因古诗而更加壮观;世界因古诗而更加璀璨;我的人生将因古诗更加绚丽多彩。

2.学生作文,浅谈古诗

我从小就喜欢古诗。

诵读古诗,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那一幅幅画与诗的完美结合,更使我陶醉其中,班里同学都知道我喜欢画画,但不知我更喜欢古诗。 饭桌上,望着妹妹散落的米饭粒,我不禁想到了刚学到的古诗,于是脱口而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走在路上,抬头看见了柳树刚抽出的嫩芽,于是我又想起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清明节这一天,天空下着蒙蒙细雨,路上行人匆匆的往家赶,见此情景,我又深情的吟诵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当我感叹光阴似箭时,当我遭遇失败时,当我面对鲜花和掌声时:“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以巨大的力量,震撼着我的心灵,催我奋勇前进。 是啊,这就是古诗的魅力,这就是古诗迷人之处,我将会用这一生感受古诗的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与诗歌同行,奔走在人生的旅途中! 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因古诗而更加壮观;世界因古诗而更加璀璨;我的人生将因古诗更加绚丽多彩。

3.漫谈诗词的现代意义作文

我爱古诗词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古诗词浩如烟海,它流传久远,题材广泛,语言精辟,内容丰富。

它是我国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所发出的光芒尽管穿越千年时空,却越发的光彩夺目,必将继续照耀今天和明天的文坛。我爱古诗词是因为它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

它篇幅虽小,内言万千,它词汇丰富,语言精炼,它山水鱼虫,思想深邃。学习古诗词我的语文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有了很大的跃升。

我爱古诗词,它是我心中的最爱,是我心中的最美。我爱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爱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月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我爱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更爱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古诗词的篇幅很小,但是意义很深,这些诗人都是用短暂的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果你也喜欢古诗词,就多体会体会吧。

4.背古诗的感想日记150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在古诗文阅读训练中十分重视学生的古诗文量的积累,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努力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文见面。

开始,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诗写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在晨读时间背一背,同时在教室的墙壁上贴着一些古诗,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既好奇又感新鲜,愿意主动去诵读,记忆,营造古诗文阅读的良好氛围,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使诵背古诗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

其实目前很多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会先背一首古诗或者“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古诗文,这也足以说明现在的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古诗文的教学,注重孩子对一些蒙学读物的学习,学习中国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5.求一篇以古诗为话题的作文.

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中华古诗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每一首古诗词,都蕴涵着文人墨客们对家乡、对友情、对山水、对国家深厚的情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海内村知己,天涯若比邻”传达出诗人对朋友真诚的祝福;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现出诗人保卫国家的耿耿丹心……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一直以古诗词为伴。请以“古诗词”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话题聚焦点】

这是一个灵活度很大的话题作文。材料的核心应该立足“古诗词”的范畴,重在谈对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古诗词,中国文化就失去了光彩。整则材料告诉我们: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古诗词是一朵耀眼的奇葩。我们应该思索在古诗词学习中得到的教益和启示,并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

【思路一点通】

这个话题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近。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几十首之多。而且,对于古诗词的考查,在中考试卷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的同学,把学习古诗词当成兴趣:爱学、乐学、想学;也有一些学生,不喜欢学习古诗词,一看到古诗词就头疼,尽管老师逼着学,也总是背不下来。把这种学习生活中的真实状况展现出来,应该是一篇成功的作品。另外,每一首古诗词都有其深刻的含义,总有一首诗在你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用不同的形式写出来,也应该是合适的。

【精彩构思台】

●散点剪辑:用散文的形式,诗化的语言,开拓丰富的内容,展示自己深厚的诗词积累。如:在文章中畅述自己对古诗词的喜爱之情,痴迷之表现。也可以撷取古诗词中的经典语句,抒写出独特深刻的感悟。

●滴水藏海:从现实生活写起。古诗词中有很多佳句会给人深刻的启示。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都启示人们惜时勤学。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因少年时期不努力学习长大后懊悔不已的例子。如果把这些名句与生活实例结合起来,就是构思独到的佳作。如:邻居一位不爱读书的哥哥每天打工回来满身尘土,每当看到我们放学归来,他总会投来羡慕的目光……

●排比展示:采用排比段的形式,用至少三个排比段揭示诗词的特点及值得中学生深刻学习把握的内容。如:简洁凝练、意境深远……要选择合适的诗句与这些特点配合介绍。

●日记倾诉:写一篇日记倾诉自己对古诗词的独特感悟。如:更加了解我国古代的风俗文化、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展示自己学习古诗词的个性做法:归类收集诗句,季节类、山水类、亲情类、友情类、志向类等等。

●魔幻拓展:采用跨越时空的手法,突破时空限制,采访古代诗词名家。如:背诵古诗词时,不觉入梦,梦见邂逅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他们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书信叙说:用书信的形式,向老师、同学倾诉学习古诗词的感受,请教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寓言演绎:把“古诗词”作为一个主人公,让它开口说话,让它倾诉自己发展的历史,让它告诉人们中国古代那些著名诗词作家的生活状况,让它告诉今天的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意义和作用。也可以让“古诗词”到民间去探访,了解人们对古诗词的了解程度,呼吁人们学习古诗词,关注古代文

6.传承诗词文化800字作文

中华上下五千年,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唐诗、宋词、元曲……古诗词是文化的精髓,多少年,多少人为其倾倒。李白的浪漫、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马致远的思乡情怀……多少诗人,多少词人,多少作曲家,闻名或隐逸,富足或落魄,都为古诗词的发展画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对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让我沉醉其中。古诗词中的一些词句,可以让人明白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少的送别词仍让人记亿犹新,王勃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真心朋友的真正定义,真正的朋友即使分隔两地友情也不会改变,描写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也让人看清世上酒肉之交,小人之交的丑恶。还有那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又描写了为友人饯行时因即将分别心情不快而与友人畅饮,隐含着朋友离别的思念与无奈。

同送别诗一般,诗人也喜欢以乡愁为主题。李白的《静夜思》即写了景又写了思,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老树上缠着枯萎的藤蔓,黄沙漫天的小小古道,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牵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行走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写尽了在外漂泊的人辛酸与无奈和浓浓的乡愁,让人不由得融进诗中那个荒凉萧瑟,令人心中觉得凄凉的场景,在外游子,哪有不思乡者?思乡的诗词,随口都可以吟诵出来。还有亲情和团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我最熟知的诗词。这首词传诵至今,中秋佳节,无法归家与亲人团聚的人都会想起它,可见它流传之广。

送别、思乡、团圆,围绕这它们的古诗词都带着那么一丝淡淡忧愁,却又包含着对未来的希望。

江山美景几多爱,在景色的描写上,也可以在诗词中找到不少。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用一个“肥”字突出了绿叶的饱满,开创了诗词中的先河。烟雨迷蒙的江南,楼台、行人都在雨幕之中被模糊了,《江南春》一句“多少楼台烟雨中”令人身临其境。泰山的高大雄伟,险峻绮丽,在杜甫表达自己志向的同时被展现出来。江山美景、在古人笔下是如此多娇!

古诗词中也有许多启示人的句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告诉我们新旧总会交替,新事物总将取代旧事物,一昧守旧,是无法得到成功。这些句子被传为千古名句,其中的意义需要像品茶般细细品味。

世上优秀的古诗词灿若繁星 ,星罗棋布,让我们追寻古人的足迹,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7.关于古诗的作文 500字

诗词,想说爱你不容易 乘一叶孤舟,重游历史长河。最摄我 心魂的,依旧是那…… 抬头,便会想到“一行白鹭上青天”; 俯首,便会想到“疑是地上霜”;观河,便 会想到“一江春水向东流”;叶凋,便会想 到“我言秋日胜春朝”。

古诗词,我喜欢。吟一首《江南好》 ,优美的意境令人流连,我喜欢。唱一首 《龟虽寿》,“老当益壮”随机浮现在眼前 ,我喜欢。哼一段《无题》,无私奉献, 蜡烛春蚕,我喜欢。

在我看来,白话文太过单调,文言文 太过枯燥。唯有古诗词,我打心眼儿里喜 欢。遇到挫折想打退堂鼓时,想想杜甫那 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满腔的热 血,那豪情壮志,我欣赏,我敬佩,我说 要向杜甫学习,我要吃透这句诗,我要奋 发,要拼搏,我也想在努力的汗水挥洒过 后,一览成功的喜悦!

从诗词中,我看到了美,无与伦比的 美,独一无二的美。

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闲适,我看到了;孔子那“登泰山而小 天下”的壮志,我看到了;李白那“桃花潭 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我 看到了;李清照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 怅,我看到了。

夜深人静之时,我细赏古诗词,皎洁 的月光洒下凄美的种子,我徜徉在小巷中 ,抒写出“散荃染别离,落苕抑割舍”的原 创。哦,可爱的古诗词,领我步入美妙, 怡人的意境。

日落黄昏之迹,花败叶凋之痕,皆被 古诗词揽入心中。阅读后,便刻入了我的 灵魂。轻吟“我是断了线的纸鸢,无人懂 就任其消散。化为一缕炊烟,岁月将其搁 浅,又拂诗篇,可别越走越远。有了??O 般的这些字眼,我不再是断弦。风又澜起 ,我的心扉不散。”

从古诗词中,我学会了好多。我知道 人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既然这样,那我就 学会承受,携手我最爱的古诗词,与所谓 的命运抗衡!我的世界,只有一叶孤帆, 风浪太大。我曾因此而沉沦,是古诗词教 会我要坚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 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 北风。”我立誓要惊起人生中最美的那道 波澜!

未来的航程,不会一帆风顺。我有古 诗词,我会稳坐我的小船,为梦而扬帆。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小草尚此坚 强,我自然不该怯步。我们大家,都该如 此。古诗词,对你,言无尽、情更是无尽

8.写一篇关于古诗的作文

四岁时就开始背诗,这当然是被大人强迫的,小时候不识字,只能死记硬背,因而十分怕背诗。

上学后,识字了,老师也叫了些诗,但仅限于解释诗意。直到升入初中,我才算与诗歌欣赏结识了。

很多诗都只有一个平凡的故事,有时小到不足挂齿,但诗人却能把他它写成千古名句,广为流传,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诗有很多派别,有豪放派,婉约派……,不同派别的诗有着各自独特的一面。

李白很多诗属于与豪放派。有“飞流直下三千丈,疑似银河落九天”的大气,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志得意满,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自信,也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山”的抑郁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茫,更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对权贵的蔑视和傲然…… 李白的诗是多样的,精彩的,每首诗的感情基调都与诗人的经历有关。

当他没被重用时他有的是自信;当他位居高位时,他意得自满,豪迈大气;当他看见朝廷的丑恶之面时,他有的是伟岸的性格,蔑视权贵;当他因而遭人排挤而离开时,他也会抑郁、迷茫。 想要品味诗就必须了解诗人生平际遇乃至社会背景。

想看懂它并不难,但只会得到一些肤浅的东西,毫无深意。当你真正去了解它,感受它,理解它时,得到的是无穷的感悟,是真谛。

你甚至可以感到自己正在和诗人同呼吸,同悲欢,你理解他的感受,乃至会有想去安慰他的冲动。我们在欣赏诗,也在欣赏诗人,更亦在欣赏社会,我们乐在其中。

在读《蜀道难》时,我深深地被吸引住了。诗人那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令人入迷。

我被他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所深深吸引,他给我创造了一个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再加上它的浪漫色彩,使我如痴如醉。 想要真切地欣赏一个类别的诗,就必须同时欣赏其他派别的佳妙。

杜浦的《春望》会让人忧伤,战争让人们与至亲分离,背井离乡。孟郊的《游子吟》让人回想起母亲昔日的关怀,一阵暖意涌入心头…… 每一次欣赏都能有不同的感悟和悸动。

这就是诗的魅力所在,我愿陶醉于这诗的魅力之中! 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一种新收获。——朱光潜 ——题记 ①诗是最平凡中的特殊。

最早的诗来源于古代的劳动人民,可以说是下里巴人的代表,以后又渐受文人青睐,于是出现了《古诗十九首》这样的阳春白雪。这些都是我新近才感受到的。

小时候的我可不是这样。 ②因为自己记忆力好,对于唐代的五言七律几乎一遍背出,过目不忘,却总体味不出其中的诗韵。

即使有,也只是一种“所谓伊人,在水之湄”的朦胧罢了。长期囫囵吞枣,最终导致“消化不良”直到我读到了李白的《将进酒》。

看着灰黄的卷子,我一脸无奈。但仔细一读,才知内有乾坤。

头一句话就让我震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仿佛我已站在汹涌澎湃的河堤上,看黄色的河水带着中国五千年的情结注入东海。

一种“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大气游荡在天地间,让我也像李白一样发出“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感慨,让我想起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宿息青云志,蹉跎白发年”以及曹操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人生观。看到这里,从刚才的激荡又起伏着一点点苦闷。

9.作文趣谈古代诗歌400字

中国古代诗歌是我们取之不竭言之不尽的宝库,趣谈古诗作文可以选取一个角度,从小处着手来写。

以下网络资料可供参考,其中的每一大段都是从某一个角度来谈古诗。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它是庙堂之上人神相通的欢愉,是宴席之上把酒言欢的雅致,是歧路孤舟天涯游子的悲怆,也是月下花径多情少女的忧伤……那些情态各异、匠心独具的篇什,是一缕不灭的曙光,点亮了漫长岁月里的每一个黑夜,也使得每一个白天更加灿烂和妖娆,它让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

“世俗之外的栖息处” 情感和意志,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抒情表意,则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类抒情表意的方法很多,诗歌是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

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中国人早就认识到诗歌是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的重要方式,而且,在上古时代,诗、乐、舞功能相近,三位一体。

在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面对着神秘莫测的洪荒自然,面对着无从把握的个体命运,人类积压了太多的惊慌、苦闷和悲伤。于是,在篝火之侧,鼓乐声中,或是幽怨、或是激昂的歌声就会在天地之间唱响,个体情感融汇成了集体意志,集体意志又传达给了神灵,个体的焦虑就此得到释放,生活也由此形成了自己的节奏。

可以说,人类正是在诗歌光芒的烛照下,一步一步地走出黑暗的丛林。此时,诗歌表达了人和自然的冲突与和解,情感淳朴而深厚,节奏简单而重复,我们从《诗经》中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种原始的震撼力。

文明的发展,使得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变得重要。在这对关系中,个体仍然是渺小的,理想令人激动,挫折令人沮丧,歧路令人疑惑……这一切情绪,都必须得到宣泄和化解。

诗歌的韵律再次出现。楚国大夫屈原有志报国却惨遭迫害,由衷感叹道:“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九章·惜诵》)正是诗歌的力量,拯救了悲愤之中无以自拔的屈原,这位宗室政治家也就成了个体抒情诗的先驱和巨擘。此后,无论是忧心如焚的阮籍,还是深情淑世的杜甫;无论是以诗干政的白居易,还是豁达自处的苏轼;诗歌,都是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润滑剂,是世俗之外的栖息处。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个体自我最为幽微的探索,不是哲学,而是诗歌。无端而起却飘渺如烟的爱情,季节变换中莫名的兴奋、忧伤甚至是挣扎,山水花树里摇曳的寂寞、感动和彻悟,还有总也无法左右的命运……这些,到底是缘于人性的脆弱,还是现实世界的虚幻呢?正是陶渊明、李白、李贺们,执著于即时的、神秘的、独特的精神体验,在风吹云动、花开叶落的境界中,揭示了此在生命的有限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种有限性,开拓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意义。

“中国形式美学的高峰” 中国诗歌,除了开拓生命的境界之外,还以其精致而多样的形式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美感。 诗和音乐相伴而生,所以,音乐节律就成了诗歌最重要的结构方式。

早期诗歌,如《诗经》中的国风,多采用叠句和联章复沓的形式,循环往复,一气相贯,再加上用韵绵密,多即景起兴,涵咏中能真切体会古老的民间歌谣的情态。至楚辞,因双音词增多,诗句主体由四言而变为五言,再益一语气词“兮”字,形成以六言为主的诗句形态,而音韵婉约缠绵,风情婆娑,且多变化,读之令人沉醉。

《诗经》之温柔敦厚,楚辞之沉痛悱恻,皆与各自的语言形态交相辉映,并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风格类型。 汉代以后,文人结合《诗经》和楚辞的形态,摒弃了复沓、语助词等民歌因素,发展出了五言体诗。

五言体诗算得上是中国诗歌中最为基础性的诗体,它充分体现了汉语和汉字的特点和优势,形式朴素而整齐,给人一种温润含蓄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往往是一些不加修饰的、集体性、时代性的情感,因此能够直指人心。

钟嵘《诗品》云:“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说明了五言诗在描绘事理、抒发情感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后人在五言诗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七言。以上皆为古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是近体诗或格律诗,又分为绝句、律诗、长律,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格律,是指从汉语四声出发的声律组合的法则,它的目的是使诗读起来声韵起伏有致,自然而富于变化,形成美妙的音乐效果。

如《宋书·谢灵运传论》所云:“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唐人在此基础上,穷尽变化,形成多种谱式,而规则也趋于谨严。

在格律诗中,最为出彩的就是对仗。对仗追求的是句式和内容的对称,尤其追求错落有致中的均衡。

对仗的形态有工对、宽对、流水对、扇面对、借对、当句对、错综对、蜂腰对、偷春对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流水对,“缈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殷湘水曲,留在十三弦”是扇面对,“桃花细逐杨花落。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