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长相思教学设计

1.《长相思》教案、作者纳兰性德啊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四、朗读课文

1、正音

更 聒

2、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那畔:那边。指关外。

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聒碎:搅碎。聒,嘈杂。

五、感知理解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 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六、赏析加点字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七、感悟课文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

八、知识归纳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九、拓展练习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十、板书设计

长 相 思

纳 兰性德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碎

爱故园 爱祖国——重

2.有哪些小班古诗《相思》的教案

作者:王维 (唐代)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 多采 撷,此物最相思。

翻译

鲜红浑圆的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开的季节,不知又生出多少?

注释

⑴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⑵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⑶“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⑷“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⑸相思:想念。

3.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长相思》

《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解释: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榆关】即今山海关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故园】故乡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

4.求一个 长相思 诗词讲解 {纳兰性德的}

长相思 年代:【清】 作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名词解释: 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指关外。 聒:喧闹,嘈杂。

故园:故乡,家园。 【词义】 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倒倒水,我随同护驾的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向山海关进发。

天黑了,营帐中燃起了盏盏灯火,壮丽辉煌。夜深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营帐外忽然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眠。

同样的寒夜风雪之声,却觉得和家乡截然不同。 【背景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是明珠的长子。

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值伴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当时纳兰性德年仅27岁,正值年轻气盛之时。

但是全词读起来,却不让人轻松,似乎是有心无力之状。 “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伴随皇帝出行时的一路上的风景,也有山回水之意。

“一程”又“一程”,走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河又一河,就像一个赶路的行者骑在马上,回头看看身后走过的路的感叹。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过的路,那么“身向榆关”写的就应该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

“榆关”就是山海关,作者是在伴随皇帝去山海关以外还有很远的长白山,“那畔行”正是说明此行的最终目的地不是“榆关”,而是在“榆关”的“那畔”。 “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语言,“那畔”犹如“那厮”,“那边”,“那处”,作者会脱口而出此俗语,很显然既有一种放松,也有一种不情愿。

“夜深千帐灯”这一句写出了皇上远行时候的壮观。想象一下那副场景吧,风雪中,夜幕下,在群山里,一排排营帐里透出的耀眼的灯光,景象该是何等的壮观! “风一更,雪一更”,“更”是指时间,旧时夜里的一种计时单位,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聒碎乡心梦不成”,夜里,寒冷的风雪吹打着帐篷,作者怎么也睡不着,失眠了,于是于寂寞无奈之中数着更数,感慨万千,又开始思乡了,因此才有“故园无此声”。其实并不是“故园无此声”,而是以往在故园有亲人,有天伦之乐,让自己没有机会睡帐篷、听风雪,在温暖的家里也不会觉得寒冷,而此时此地,远离家乡,才分外的感觉到了风雪异乡旅客的情怀。

由此才觉得“故园无此声”。 总的来说,这首词写得很传神,很动情,然而状观之处却体现不出作者的大气魄来,这可能源于他宦官家庭出身,父亲谨慎为官的教育,也可能源于他内心深处的某中不悦。

不过这样一来,恰恰又集豪放与婉约于一体之大成,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得后人的喜爱和传诵。

5.小学语文长相思说课稿

《长相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课的一首宋词。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课堂片断:(师范读全词,生仿读两遍古诗后)师:同学们能从刚才老师读的词中体会到了什么?生1:我体会到了这是一首关于边关将士思念家乡的词。

(这是一位平时极少发言的女生的回答,这种极准确的感受力令我赞许。但我想知道她是怎么感受到的?是通过课本上的背景图:“一幅士兵守卫图”知道的,还是从文本上感悟到的?于是我饶有兴趣地追问)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我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这句体会到的。

注释上说“榆关”指的是“山海关”,“那畔”指的是“关外”。整句诗让我知道了将士们离家乡很远。

师向她点头赞许:你真会学习,能借助注释来体会。谁还想说?生2:我知道将士们思念家乡,以致于深更半夜睡不着觉。

师:你从哪儿体会到?生2:我从“聒碎乡心梦不成”体会到的。生3插嘴:我从“故园无此声”知道词人因为外面声音嘈杂不能入睡,才更思念家乡,因为家乡就没有这种声音,很宁静。

(学生的灵感被激发)生4:我觉得词人思念家乡,不仅是家乡的宁静,更是因为家乡很温暖。因为关外“风一更,雪一更”,将士们可能冻得睡不着觉。

师(指着一名举手的男生):你来说?(出乎意料)生5笑着说:老师,我想读?生5声情并茂地读了全词,很满足地坐了下去。师:有了这么多体会,大家也都读读吧!学生很投入地朗诵。

师:现在你又有新的体会吗?(学生小手林立)生1:老师,我从“山一程,水一程”体会到将士们行军艰难,山高路远。生2:我知道士兵很多:“夜深千帐灯”,很多人都睡不着觉,都亮着灯。

生3:我从“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连用了四个“一”体会到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很浓。

(这也是一位平时不爱发言的女生,她敏锐的语感不由令我带头为她鼓起掌来)……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地继续着,而这一切仅缘于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原因:我给了他们充分表达的时间,给了他们允许插嘴的机会。课堂上,学生们的智慧令我由衷地赞叹。

6.《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这三首古诗表达了诗人们怎样

泊船瓜洲的诗意 京口和瓜洲仅隔着一条长江,从京口到钟山也只隔几座山而已.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秋思的诗意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里,想要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又担心匆匆写的信没有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当捎信的人即将出发时,又拆开了封好的信封.长相思的诗意战士们走过一条条山路,又走过一条条水路,浩浩荡荡的向山水关进发.夜深了,周围的帐篷点亮了灯火,帐篷外,风雪交加,吵得我无法入睡,连回乡的梦也没有做成,在我的家乡哪有这么吵人的风雪声啊!这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乡之情.。

7.求一个 长相思 诗词讲解 {纳兰性德的}

长相思

年代:【清】 作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名词解释:

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指关外。

聒:喧闹,嘈杂。

故园:故乡,家园。

【词义】

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倒倒水,我随同护驾的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向山海关进发。天黑了,营帐中燃起了盏盏灯火,壮丽辉煌。夜深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营帐外忽然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眠。同样的寒夜风雪之声,却觉得和家乡截然不同。

【背景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是明珠的长子。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值伴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当时纳兰性德年仅27岁,正值年轻气盛之时。但是全词读起来,却不让人轻松,似乎是有心无力之状。

“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伴随皇帝出行时的一路上的风景,也有山回水之意。“一程”又“一程”,走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河又一河,就像一个赶路的行者骑在马上,回头看看身后走过的路的感叹。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过的路,那么“身向榆关”写的就应该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榆关”就是山海关,作者是在伴随皇帝去山海关以外还有很远的长白山,“那畔行”正是说明此行的最终目的地不是“榆关”,而是在“榆关”的“那畔”。 “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语言,“那畔”犹如“那厮”,“那边”,“那处”,作者会脱口而出此俗语,很显然既有一种放松,也有一种不情愿。

“夜深千帐灯”这一句写出了皇上远行时候的壮观。想象一下那副场景吧,风雪中,夜幕下,在群山里,一排排营帐里透出的耀眼的灯光,景象该是何等的壮观!

“风一更,雪一更”,“更”是指时间,旧时夜里的一种计时单位,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形成了工整的对仗。“聒碎乡心梦不成”,夜里,寒冷的风雪吹打着帐篷,作者怎么也睡不着,失眠了,于是于寂寞无奈之中数着更数,感慨万千,又开始思乡了,因此才有“故园无此声”。其实并不是“故园无此声”,而是以往在故园有亲人,有天伦之乐,让自己没有机会睡帐篷、听风雪,在温暖的家里也不会觉得寒冷,而此时此地,远离家乡,才分外的感觉到了风雪异乡旅客的情怀。由此才觉得“故园无此声”。

总的来说,这首词写得很传神,很动情,然而状观之处却体现不出作者的大气魄来,这可能源于他宦官家庭出身,父亲谨慎为官的教育,也可能源于他内心深处的某中不悦。不过这样一来,恰恰又集豪放与婉约于一体之大成,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得后人的喜爱和传诵。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