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用古诗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一、挖掘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在文学史上,卷帙浩繁的古诗词之所以能源远流长,并成为经典,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古诗词有着深刻的主题、优美的意境和精湛的语言。人们能在诵读古诗词中感受先人的智慧,聆听先人的教诲,让心灵受到启迪和熏陶。小学生是母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心灵成长的关键期,古诗词精妙的表达及唯美的意境能让学生的心灵徜徉在美感的氛围里,进而让身心获得审美陶醉,并使情感融入其中,从而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绝句》和《村居》两首古诗,并且安排在第二单元,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春天,学生会在学习古诗时感受到春意的迷人。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将春天的美景展现,并让学生背背有关春天的古诗,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心体验。还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说说古诗都描写了哪些景象,当学生将古诗所描述的景象表达出来之后,教师再次借助课件将古诗的意境展现。这样,学生就会走进春天,诗句的意境也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他们在品悟中对古诗有了多一层的体会和喜爱,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在品悟中逐渐提升。 二、细细品味古诗词意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古代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以一定的文字形式展现给读者。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接触到各个时代、各个主题的古诗词,不同的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也不同,它蕴含着诗人不一样的人文情怀。小学生由于知识基础的局限性,在品味古诗词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背古诗词容易,但要真正走进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品的内涵,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对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师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和感悟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从而真正让学生的情感与古诗词融为一体。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凉州词》和《浪淘沙》,它们分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但两首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意蕴不尽相同。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诗歌感悟基础,但这两首古诗意蕴比较深远,学生要通过对意境的品味,才能感受作者融入诗中的情怀。如《凉州词》,短短几句,却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时,此诗以境设情,境界开阔,气象沉伟,情调悲壮苍凉。前两句写景,将黄河与玉门关以对比的形式展现,让学生感受到边塞的荒凉寂寞,并逐步将作者的孤独之感渗透其中;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以“羌笛”“杨柳”为寄托,征人怀着此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学生脑中浮现了征人一去不复返的悲壮,生与死的离别在看似写黄河之景的词中显现,学生感受到了先人内心强烈的情感,他们的心灵会在作品的意蕴中得以启迪,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拓展古诗词的品读渠道,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文明五千年,古诗词是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所积淀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后代子孙的巨大财富,对小学生来说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营养”。古诗词题材非常丰富,有抒情、写景、生活、感悟、爱国、惜时、战争等,如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它能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写了作者不畏生死的傲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的数量还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如何以教材为载体,有效拓展学生品读古诗词的渠道,是丰富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教材收录的古诗词数量有限,但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拓展古诗词的阅读渠道。如四年级上册有两首古诗《鸟鸣涧》和《暮江吟》,它们所描写的意境都与月亮有关,教师可以在课后引导学生寻找和月亮有关的古诗,如李白的《关山月》和《静夜思》、苏轼《中秋月》、李商隐《霜月》、白居易《江楼月》等。在学习了某个诗人的作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去阅读有关这位诗人的作品。通过搭建平台让学生多接触、多阅读古诗,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2.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 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 教育中应该充满人文性,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渗透人文性。因为语文不仅是人们交往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 语文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语文是这个民族世代创造的结晶,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乃至民族的全部历史。所以暨南大学著名教授饶子说:“语文教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之所在,是我们的支柱,所以在青少年时代就要给他们垫好人文素质的根基 ” 。 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核心是把人当作“人”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指出:“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人着想的。如果人不能给人以幸福,那么任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不会给人带来幸福。” 语文教学属于人文教育,产生人文力量,培养人文素质。人文教育的目的归结为对人格完善的追求,以实现个性的解放;人文的力量既可以培养学生同情、友谊、责任和勇气等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人格行为,又可以加强诚信、独立、创新、自律等现代人格行为的培养;人文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从根本上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因此“人”,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学生,要把学生当作“人”看,这是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先决条件。学生是主体的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的个性,独立的思想和主体意识,要相信并尊重他们。 但事实上由于父母和老师没有把孩子当作有主体意识的“人”来对待,父母长期的包办代替,学校教育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导致了学生缺乏思想和主见。这要求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应该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每一个人与众不同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们在实践中,强调学生思想的多样性,要在备课、教学设计体现教学的开放性,随机应变,因时定教,因人定法,使课堂教学不囿于教师的圈定的方框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了解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智慧、倾听学生的声音,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如一位教师在上《皇帝的新装》时,一位学生提出“皇帝不可能一丝不挂地上街游行,肯定是安徒生在说谎。” 这一问题,令师生都感到意外,但这位教师并没有握杀学生的不同见解,而是耐心倾听了学生的理由,然后组织大家对这个问题法表看法,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安徒生幽默、讽刺写作手法及作品主题的认识,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二、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 这样做,特别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教《背影》这一课时,有的学生发笑,有的学生甚至认为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这样的小事不值一提,学生并不认为朱自清写得精彩。后来我改变了教法,我先给学生讲父亲跟自己的关系,父亲如何关爱自己,特别是上大学时,年迈的父亲亲自挑着行李到车站送别我的情景,就不禁想到本来贫困的家庭,为了我能顺利上大学,不知年迈的父亲又要熬多少苦头了……。 然后,再要求学生讲他们被父母的爱深深感动时的情景,学生的极积性一下字被调动起来,发言踊跃,有的甚至含着眼泪讲述爸爸妈妈关爱自己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学习《背影》,学生学习就很投入,甚至能够很深情地表演父亲吃力地爬上月台的动作,师生就是这样在人伦情怀中一起自然地体味学习文章的语言,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达到教师、学生、课文的和谐统一。 这里没有枯躁的知识传授与训练,没有苍白的架空分析,学生这时已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而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受到人伦情怀的熏陶,从而出现了令人荡气回肠的“人化情景”体现了人文精神。又如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仍死扣小说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地金钱关系”这一点去分析课文,自然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因为中国的传统观念与西方价值观有一定的差别。 倘若在教学中联系初中生已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且喜欢评价人的特点,在课堂上开展“于勒是不是值得同情”等话题的辩论赛,或联系学生的生活用现在的眼光讨论克拉丽丝的势利,或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 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导入环节: 激情导入,如背诵几句歌颂父母的歌词,作一两句感人的点评,让学生滋生感恩的心。 …… 二、问题设计: 《破阵子》这首词,最能体现词人的什么阔大情怀? 《背影》作者是怎样表现他疼父怜父的柔软情怀的? 三、过渡语 《藤野先生》一文中,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鲁迅对日本学生的歧视的愤慨,对国人甘当看客的麻木的愤慨,促使他毅然决然的弃医从文,先生的爱国情怀融在事件的叙述之中,令人敬仰。 四、总结语 可以提希望、发号召、抒发憧憬,给学生以感染。 经常实践,你会有更多的发现与创新。 4.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收藏推荐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育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强调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这就是说,语文学科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是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不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外“附加”一个培育人文素质的环节。因此,人文教育的“主战场”就是课堂。 一、中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不断地给学生输入新的血液。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我们应该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基础。 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其中课堂学习资源主要以教科书为主。教师在授课时也要多给学生们讲一些我们生活中的实例,真正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紧密的联系起来。 5.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导入环节: 激情导入,如背诵几句歌颂父母的歌词,作一两句感人的点评,让学生滋生感恩的心。 …… 二、问题设计: 《破阵子》这首词,最能体现词人的什么阔大情怀? 《背影》作者是怎样表现他疼父怜父的柔软情怀的? 三、过渡语 《藤野先生》一文中,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鲁迅对日本学生的歧视的愤慨,对国人甘当看客的麻木的愤慨,促使他毅然决然的弃医从文,先生的爱国情怀融在事件的叙述之中,令人敬仰。 四、总结语 可以提希望、发号召、抒发憧憬,给学生以感染。 经常实践,你会有更多的发现与创新。 6.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技巧: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指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1、反复诵读,加深理解: 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简单地说就是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实践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对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决定作用的是读。 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大量而有台阶性的诵读训练,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并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 教学时教师的范读能很快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去,使学生在初步了解了故事的大概情节的同时产生了一个个疑问:为什么会有雪孩子?雪孩子为什么会动呢?雪孩子的鼻子为什么是红的?……这些问题之所以过于浅显,是由于学生尚未深入学习课文,因此教师不必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自由多读几遍课文。在多次诵读中,伴随着学生的思考,以上问题多半会不答自解:有雪孩子是因为课文一开头就介绍到“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有雪当然可以堆雪孩子;雪孩子会动是因为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读图,学生也不难发现雪孩子的鼻子原来是用胡萝卜做成的,所以是红的。 学生一方面通过诵读自己寻求到了答案,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有深意的问题,像“小白兔家为什么会着火?”“雪孩子为什么要去救小白兔?”“雪孩子怎么会飞到天上变成云呢?”“雪孩子还会回来吗?”“他回来后小白兔会跟他说什么?”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仍然不用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在反复诵读中自己去寻求答案。 2、体会意境,感受美好: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仅如此,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学生还经历了情感的体验,逐渐接受到文化、审美的熏陶:“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 这里描写的是下雪时银装素裹的自然美。“看着可爱的雪孩子,小白兔真高兴。 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很开心。”这是小白兔与雪孩子和谐愉快的纯真美。 “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了。”这是雪孩子舍己为人精神美,以及雪孩子“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的意境美。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阅读时能“感受语言的优美”,“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显而易见,良好的语文素养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感悟生命的宝贵,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人必定把“生命”看成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从而珍惜它,讴歌它。在教学时,我们应努力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建立他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世界。 传统的教学在知识传授上往往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或思想性,在教学手段上则经常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老师引导学生质疑,再由学生回答的方法。然而,这种“为学习而学习”的“师本位”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本身已经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怀,忽视了对个体发展的关怀。 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人文的。阅读是一种自主的、多元的行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阅读感受,正是“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种林妹妹”,教师怎能限制学生的所疑所惑、所感所悟呢?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提问,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还可以回答别人的问题……总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怎么说都可以,教师不界定对错,只引导评价好坏,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另一方面让学生从老师的评判中体味到如何抓住重点,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教学《雪孩子》一课时,有学生就这样说:“我明白了睡觉时不要把柴堆放在火炉旁边,不然会着火的”,(很好,懂得了一个安全知识);“雪遇到热会化成水,水会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云”(不错,学到了一个气象知识);还有的学生注意到插图非常漂亮,细心的孩子甚至发现图上“雪孩子融化时,连小鸟都哭了”(多么善于观察啊!)。这样,在畅所欲言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被语言文字所呈现出来的情景打动:为失火时小白兔仍浑然不觉而焦急万分,为小白兔最终获救感到欢欣鼓舞,也被雪孩子的勇于献身深深感染,从而感受到生命的宝贵,甚至开始思考生命价值之所在。 这样的教学能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心生命”的要求,把语文课从以往较浓的思想教育中解脱出来,“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还语文课的真实面目──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注重体验,升华情感 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同样也不是自然常识课。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在深入理解《雪孩子》的内容后,许多学生都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雪孩子明明知道自己一遇到火就会融化,他为什么还要去救小。 7.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1、培养爱美情趣,打下人文素养的基础。发展,古诗中有些字词的意思与今已大相径庭,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很有必要反复推敲。 如《游园不值》中的“值”字,学生容易认为作者本来要去游园,结果连花园都没能进去,只看见了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这次游园很不值得。这时,教师就应指导,把学生的思路引深一步:作者进不得花园,确实是件扫兴的事,但他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想到了什么?学生马上回答,想像到了满园的春色,想像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出这是诗人游园得到的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诗人会感到怎样?学生就明白这里“不值”应理解为没有遇到。通过这样一番推敲,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无疑得到了提高。 3、注重实践,提高人文素养。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相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中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是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小学生都爱听故事。我上课经常讲故事,学完拼音后,我常常把故事讲到关键处停下来引导学生阅读故事,这对巩固学生对所学的拼音的记忆是极为有利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的兴趣。课余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积累,这就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实际就是促使学生与美文作者对话的过程,把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多方面地感知了文本,感知了文章所写事物的美。读过《丑小鸭》的小朋友对我说:“丑小鸭小时真可怜,别的动物不该欺负他。”读过《野天鹅》的小朋友说:“艾丽莎对她的哥哥那么好,怪不得哥哥们都喜欢她。”廖廖几句,折射出了少年儿童对真、善、美的追求,学会阅读,孩子们的人文内蕴不断地积累、提高。 4、强调主观感受,加厚人文底蕴。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拓展学生课外阅读,并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言微旨远的古诗历来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为佳。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时,应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咀嚼精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如教学苏轼《题西林壁》一诗时,为了培养学生体味含而不露的文字能力,通过诱导学生寻求句外句,悟出诗人“不说出”的哲理,设计问题。如果把上句“不识”换成“要识”,即要识庐山真面目,想想下句该怎么说?学生就能立刻回答出“就得走出庐山”或“要身在庐山外”,然后问这两个句外句说明了什么?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能扩展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想像,使他们获得诗人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 5、以生活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