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鉴赏中的“点染手法”是什么意思诗词鉴赏中的“点染手法”指诗词创作借用画家手法,加以点明和渲染的一种表现手法。此法能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点明“伤离别”时,用“冷落清秋节”渲染,成为在冷落的清秋节伤离别;接着用“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清意境来渲染烘托出清秋节的离别更难。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扩展资料: 刘之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 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之气氛便具体可感了。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喻修饰文字。”可见,“点染”也是修饰文章的一种方法,通过它,可使文章“更上一层楼”。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诗中点染 2.古诗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针、反语等。 1. 用典 【作用】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2。比喻 : 【作用】 : 比喻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冗长为简洁。 3拟人 : 【作用】 : 拟人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灵性,给人以亲切之感;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4双关 【作用】:可以借助双关表达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的情感。 5对比 【作用】 : 对比可以突出各自鲜明的特点,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 6夸张 【作用】: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7借代 : 【作用】: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8互文 : 【作用】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9.设问: 【作用】: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10.反复: 【作用】:1.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2.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3.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像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这里重点介绍两种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一、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其—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己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球”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还会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 3.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同上)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贴花黄”只对镜而不当窗。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下面类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睛后雨》) 这类互文中还有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如: 8.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9.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19.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补文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11.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上述当句互文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其原意。互文除上述表现形式外,还有凡指互文。如: 12.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13.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同上) 掌握了互文这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对理解文章内容是有一定好处的。 4.古代诗歌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1. 比喻 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为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主要包括如下四种形式: (1)叫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有的省略比喻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2)暗喻,即将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语气更肯定,感情更强烈,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3)借喻,即诗中惜喻体代指本体.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4)博喻,即连续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2.借代 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惜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另事物代替。例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红”代指“花”,“绿”代指“叫”。再如,“辛苦遭逢起一经,十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干戈”,泛指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3.夸张 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强烈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4 比拟 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物当人来写。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 兵”(姜夔《扬州慢》),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何况于人! 5 双关 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谐音“情”,一语双关。 6 顶真 即用前句最末的词语作为后句的开头,上递下接,环环相扣。顶真能使句子联系紧密,能表达同环复沓的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例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官墙,绕同廊;绕同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监;泣寒监,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议宫秋》),首尾相接,句句蝉联,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离人别后的伤感凄凉之情。 7 反复 诗歌中重复出现某些句子,可以加强语势。反复可以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渲染某种气氛,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如“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问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间隔反复,是曲中之眼。 8 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意义相对的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这四句是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对偶很是工整。诗人的羁旅愁思与孤独之感,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结合。 9.排比 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它可使诗歌节奏感加强,增强语势,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例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问,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江南》), 后四句以排比的句式,铺排渲染,捕绘出鱼儿们倏忽往 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10 通感 是指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通过变换感觉角度来描述事物性状和情貌。例如,“绿杨煳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这一句的妙处,在于用听觉的“闹”来表现视觉感受,呈现出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又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者描写霜林时,巧妙地把视觉的“秋叫红”与人的感觉“醉” 沟通起来,情趣隽水,耐人寻味。 11 层递 是指把事物按由小到大、由短到长、由低到高、由轻层层递进的格式。例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这首词按照“少年、壮年(中年)、老年”这人生发展顺序,抒写了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听雨的感受;少年不请十世事,故听雨歌楼柔情蜜意;壮年感时伤世,故听雨客州悲愤难抑;老年饱经风霜,故听雨僧庐遁世不惊。这可说是词人对自己一生经历形象化的概括和总结。 5.古诗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常见的表现手法:常见描写手法有:白描彩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常见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此外还有对比、衬托等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6.诗词中运用“化静为动”手法的诗句有哪些1.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 释义: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2. 出处:北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 释义:诗人乘船路过瓜洲,怀念金陵(南京)故居,因作此诗。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边。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哟,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2. 出处: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1. 释义:东城外面的景色,越来越美。湖面上棉纱一样的波浪,负载着游船,承载着游客的欢乐。绿杨翠柳,茂密如烟,春深了,只有早上,尚余轻寒。红杏枝头,蜂飞蝶舞,春意盎然。 2. 出处:北宋·宋祁《玉楼春》 7.语文中古诗词的修辞手法和作用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阳春资讯网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五、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第四联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衬托了琴声的魅力。“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苏轼《阮郎归•初夏》),尾句以棋声衬托了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了鹰的形象。 六、顶真。 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8.唐诗中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