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是送灶爷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 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 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 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 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 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 “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 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 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 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山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 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 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 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 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 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 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 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 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 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 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 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家,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 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 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 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 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士,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 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 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 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 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 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 2.与灶画有关的俗语或诗句,,急求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雪里江山美 花间岁月新 横批;红梅报春 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3.与灶画有关的俗语或诗句,,急求我在网上没查到,但查到了这个,望能采纳: 灶画,对于农村人来说并不陌生。在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曾经烟火气息弥漫的农家土灶头也透露出了浓浓的文化气息,一副副“花灶头”便是一件件乡风浓郁的民间艺术品。然而,在民间手工艺渐行渐远的现代社会,灶画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桐乡灶画艺术的历史与现状如何?其传承与保护又将面临怎样的境况?日前,记者为此专门进行了采访—— 在桐乡农村,只要你一走进农家的厨房,就会看到一副副别具特色的灶头,从灶山、烟囱到灶身都画有各种不同的图案和纹样,画风大多粗犷夸张,色彩鲜艳,并配有文字。这种依附于灶头上的壁画,人称“灶头画”。 灶画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构成了江南独特的民间文化,也是江南稻作文化的典型代表。 灶画的渊源 灶画起源于何时,至今没有确切的考证。桐乡的一些灶画老艺人,有的说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也有人认为还要早,源于1000多年前的隋朝。到底是哪一年,现已无从查考。但有一点肯定的是,主要源于民间供奉灶神的传统,结合江南柴禾灶结构的特点,由打灶师傅中擅画者用朴素流畅的笔法绘画而成。 灶画在桐乡农村十分普遍。过去每逢新打灶头,必有灶画问世。农村传统使用的柴灶由灶台和灶壁组成,灶台面平列两三只铁锅,放两只锅的叫“两眼灶”,放三只锅的叫“三眼灶”。一般来说,靠里面的锅较大,称“里镬”;外面的锅较小,称“外镬”;如果是“三眼灶”则还有“中镬”,“中镬”的大小一般介于“里镬”和“外镬”之间。两口大锅之间置一小型锅子,称“汤镬”。我市农村以“三眼灶”见多。 据一些农村老人介绍,桐乡地区的农民历来重视打灶,灶的大小、方位、朝向等要素都不能随便决定,一般均要选择良辰吉日才能“破土动工”,其重视程度仅次于造房。有些农户在打灶时还要用小甏贮米和茶,打入灶内,或者埋铜钱,祈求灶神菩萨保佑全家安康。正是出于生活的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种种渴求,打灶师傅们便开始在灶头的墙壁上描绘各种寓意吉祥的图案,灶画由此产生。 又有这样的说法。由于灶头上有灶王爷居住,故而这些陪伴灶王爷的图案自然都象征着吉祥、昭示着富贵、表述着向往、蕴含着祈求。如果谁家的灶头只简单地刷上一层石灰浆了事,人们便会鄙夷地将其称为“豆腐灶”。 灶画寓意丰富多彩 在灶头上,富贵牡丹、百鸟朝凤、鲤鱼跳龙门、日进斗金、火烛小心等象征吉祥富贵的图案与文字是普遍可以看到的。据一些灶画老艺人介绍,与江南其他地区的灶画类似,桐乡灶画从种类上大致可分为三类:线条型、图案型和文字型。三类之中以线条型最简单,图案型的灶画则复杂得多,一般也可分为三种:故事传说型、山水风景型和寓意之物型。故事传说型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太公垂钓”、“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山水风景型如“杭州西湖”、“三潭印月”、“钱江大桥”、“新安江电站”等。寓意之物型如“凤凰飞天”、“麒麟送子”、“百鸟朝凤”、“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鲤鱼跳龙门”等。文字型的灶画有单个字的,最常见的是“福”、“寿”二字;也有四字的,如“米中用水”、“年年有余”、“日进斗金”、“火烛小心”等;也有以对句形式出现的,如“四季平安,万事如意”、“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水常流”等。 各种灶画适合画在灶头的哪个位置也挺有讲究。农村传统灶头一般有灶脚、灶身、灶栏、灶山、灶门墙、灶顶等构成。灶脚上的构图,一般以全墨色居多,呈长卷形,表现出一种稳重感。灶身一般以连续的对称的图案居多,与灶脚的稳重一起给人和谐的美感。灶栏、灶山、灶门墙、灶顶等部位则从实际出发,或长或方或菱形,给人一种常中有变、错落有致的艺术享受。而灶头背面的灶洞上方则一般题有“火烛小心”等字,“火”字常常倒写。灶画所体现的意象,大抵与民歌一样,凝聚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祝愿,对美好的追求。就如最常见的“聚宝盆”,表达了人们对丰衣足食的祈求和平安如意的向往,寄托了人们勤劳致富的朴实思想感情,反映了人们求全、求美、求富的普遍心理。 4.正月初四迎神接神习俗正月初四迎财神、灶神、吃折罗、扔穷、接五路、绑火神。 大年初四,农历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是中国民间迎神的日子。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这也是中国民俗中说的“扔穷”。 1、迎接财神 传说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贡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备齐,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古时,老板若想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 2、迎灶神 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盛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放鞭炮,以示恭迎。 3、吃折罗 大年初四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寓意来年不愁吃穿、招财进宝。 4、扔穷 正月初四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5、接五路 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 接五路须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仪式才算是结束了。 6、绑火神 北方有些农村风俗,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帮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 5.辞旧迎新的古诗词一、除夜雪 【作者】陆游 【朝代】宋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译文 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 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我依旧在灯下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二、拜年 【作者】文征明 【朝代】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译文 不要求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贴来问候,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贴。 我也随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贴,人们只会嫌弃简慢,而不会嫌弃这其实只是空虚的礼节。 6.有关元宵节、春节的古诗词并赏析~~春节的古诗词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有关元宵节的古诗词 元宵节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这首挺经典的,个人也比较喜欢的。. 这首词与唐朝诗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YI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赏析】(宋)王安石 《元日》.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