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韵律大全

1.诗词格律大全

《中华词谱举要》中收录常用词牌52个,为了缩短篇幅,用横排方式,竖排时以逗号和句号分行,顿号在句子之中。

单调只有一段叫一片,双调有两段分上片、下片。有括号的“(平)、(仄)”为可平可仄放宽处,作者自定。

右下角标有“△”符号的字为押韵字(韵脚),右下角标有“▲”符号的字为转韵字。1.十六字令(单调.16字),又名《苍梧谣》、《归字谣》,押平声韵: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2.忆江南(单调.27字),又名《江南好》、《望江南》。

要求第3、4句对仗,押平声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3.渔歌子(单调.27字),押平声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4.捣练子(单凋.27字),要求开头两个3字句对仗,押平声韵: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5.调笑令(单调.32字),要求第2句重叠第1句、第7句重叠第6句,共用3韵可以不相同,中间转韵: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6.如梦令(单调.33字),要求5、6两个两字句与第4句最后两字重叠,押仄声韵:(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7.长相思(双调.36字),上、下片全同,要求上片和下片的前两个3字句的后两个字重叠,押平声韵: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8.生查子(双调.40字),上、下片全同,押仄声韵:(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9.浣溪沙(双调.42字),上片和下片第1句平仄排列不同,要求下片前两句对仗,押平声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10.采桑子(双调.44字),又名《丑奴儿》,上、下片全同,要求上片第3句与第2句重叠、下片第3句与第2句重叠(也可以部分字重叠),押平声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11.菩萨蛮(双调.44字),上、下片不同,上片和下片前两句用仄韵、后两句用平韵,不要求韵部相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12.巫山一段云(双调.44字),上、下片格律相同,可各用一韵,亦可不在同一声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13.卜算子(双调.44字),又名《百尺楼》、《楚天谣》,上、下片全同,押仄声韵:(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14.减字木兰花(双调.44字),简称《减兰》,上、下片格律相同,共用两仄两平韵,各韵不必相同:(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15.诉衷情(双调.44字),上、下片格律不同,押平声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16.忆秦娥(双调.46字),上、下片不同,上片第3句的3字句重叠第2句的后3个字,下片第3句的3字句重叠第2句的后3个字,押仄声韵: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17.清平乐(双调.46字),上、下片格律不同,上片用仄韵、下片用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18.人月圆(双调.48字),上、下片格律不同,押平声韵:(平)平。

2.新手请进(诗词联格律大全)半小时学会格律诗词的写作

诗词格律知识大全 (一 ) 目 录 (一)概述 ………………………………… (二)平仄 ………………………………… (01)关于近体诗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03)“对”和“粘”的规则 (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 (05)五言律诗 (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07)格式以外的规则 第一、“一三五不论” 第二、“孤平拗救” 第三、“三四字互救” 第四、“对句相救” (08)简便的公式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10)小律和排律 (三)对仗 ……………………………… (01)律诗的结构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04)工对的追求 (05)宽对的必要 (06)“合掌”之忌 (四)诗韵 ………………………………… (01)关于押韵 (02)诗韵和新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04)关于平水韵 (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06)关于邻韵 (07)关于诗韵改革 (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 (02)词的平仄 (03)词的句子长短 (04)词的对仗 (05)词的押韵 (06)词韵 (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 (一)概述 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

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

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

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也不错,却不合格律。 这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

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

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 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

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规则为乐。

随便踢就没有意思了,没有规则就没有球艺。我们不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格律对诗词创作的约束,掌握诗词格律并不难,只要有兴趣学,只要学习得法。

本文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记忆的表达方式,来讲清诗词格律的全部主要内容。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应着重弄懂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一是用韵。

这两点又是互相联系着的。 (二)平仄 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01)关于近体待 我们要讲的诗律,指的是近体诗的格律,不涉及诗经、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近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有严格的要求。

近体诗,从体例划分,有三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 基础是绝句,明白了绝句,其他就好懂了。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 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 学习中,一定要先把这个“基本格式”背熟,记住。

从基本格式推导其他格式,是学习的一个窍门。如果把全部16种格式都开列出来,机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记住的。

这个“基本格式”中所说的“平”,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仄”,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里的“上声”字和“去声”字。 这里所以只能说“大体上”,是因为并不完全如此。

对这个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讲述。 上面说的这种基本格式,其实是五言绝句的一种。

试举两例。 例一: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诗中第一个字,本应用仄声字,却用了“天”字,是平声字,但在此处是允许的。

原因,后面会讲到。) 例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一” 字,在唐韵里是读仄声的,后面会讲到。)

(03)“对”和“粘”的规则 从上面所举的基本格式中,可以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这叫“对”。 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

然而第二句和第三句,从头两个字来看,平仄却是相同的,这叫“粘”。律诗要求做到这种“对”和“粘”。

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就叫“失对”、“失粘”,就是毛病。 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算起,每两句叫做一“联”,每联中的上一句叫“出句”,一下句叫“对句”。

这样也就是说,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必须“粘”。“对”和“粘”,看一句诗的头两个字,由于第一个字有时可平可仄,所以实际上主要以第二个字衡量“对”和“粘”的标准。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第一句中的“日”字是仄声字,第二句中的“河”字是平声字,符合“对”的要求,第二句的“河”字与第三句的“穷”字都是平声字,符合“粘”的要求。 第三句的“。

3.诗词中韵律的名称有哪些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拼音中所谓的韵母。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古诗词的范围太广了,以律诗为例。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

明清代常查阅《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明清代的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诗的用韵。

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上平声15韵: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下平声15韵: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这些只是代表字。表示韵母的种类。

有些字的发音,古代和现代不一样,所以这些只能做为一种参考。

4.诗词格律大家能不能给我几点要求我好自做对子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 ,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

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

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 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 , 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

“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 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

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

这就是对立。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

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

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 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

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 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

5.关于诗词格律的问题

格律”与“束缚” 既然要写旧体诗词,就要以格律为准绳,严格按照格律写诗填词;既然不讲韵律和平仄,就不要攀附风雅,以“突破束缚”为借口,只凑足字数而不顾格律。

当达到驾轻就熟、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再在适当的地方作适当的突破。 所谓“字有定声”,要严格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遵循诗词格律的声律、韵律写诗填词,读起来抑扬顿挫、韵味浓郁,就达到目的了。

至于已丧失的曲谱,要遵循也没有依据,自然无法做到。 初学者切忌“未学走路先学飞”。

记得在国营龙江农场的一次宣传作品评议会上,一位仁兄为他自己所写的不押韵所谓“七律”辩护:“八句一首,七字一句,这就是‘七律’。”我当场帮他作了补充:“还有五个韵!”引来哄堂大笑,仁兄还不知道人们笑啥! 3、关于“一东,二冬” 随着语言的发展,诗韵也在发展变化,就诗韵而言,古往今来有“广韵”、“平水”、“新韵”等。

一般应用的诗韵,上平声15部,下平声15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总共106部。可到了现代,有人把诗韵归纳为不足原来的10%,秦似的《现代诗韵》就总结为“一花二歌三些四姑五衣六开七飞八高九收十山十一根十二方十三东”13部,其中,不仅“东”、“冬”(韵母ong)合成一部,连所有韵母为ing和eng的字都兼并了,实际上并不实用。

个人意见是:不管是“东”部还是“冬”部,尾韵为ong者通韵。 至于古诗韵中“东”与“冬”的区别,按我的理解,就是除了韵母在古代有区别而在现代没区别的部分字分别收进“东”、“冬”两部外,还有把韵母eng的字(如逢、缝、蜂、烽、峰、丰等)收进“冬”部。

当然,个别韵母为eng的字(如风、枫、冯等)也收进“东”部,依据就不得而知了,或许它们的读音在古、现代还是有区别的。 4、入声字如何分辨? 填词需要分辨入声字,因为不少词谱都强调用入声韵,如“石州慢”、“雨霖铃”、“忆秦娥”、“满江红”、“水调歌头”等。

如果你是江浙、西南或华南人,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因为在许多方言里还保留着入声。如果你讲的是北方方言,要分辨入声字就比较麻烦,必须靠查字典或辞书来解决。

在古汉语里,“声”指的是平、上、去、入四声,而在现代普通话中,入声已经分化,一部分归于阴平(如“出、激、夕、滴”等),一部分归于阳平(如“则、国、读、佛”等),一部分归于上声(如“辱、北、角、铁、雪”等),还有一部分归于去声(如“色、迫、入、欲”等)。 就普通话来讲,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的入声字变为一律变为阳平。阴平和阳平都属于平声;上、去、入三声都属于仄声。

“白日依山尽”的“白”,还有“黄河入海流”的“入”,按古声都是入声,但这并非“五绝”所要求的。 这里只要是仄声就行,没必要讲究入声 。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