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部编教材古诗词三首教案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你别动我的心宿建德江宿建徳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字词解释: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②移:划动,移动。③泊:停船靠岸。

④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⑤客:指诗人自己。

⑥旷:空阔远大⑦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⑧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亲近人。

诗词大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日暮时,新的忧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天幕好像与树相连;江水清清,明月好像来亲近人。

精彩赏析: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虽然第二句中写到了“愁”,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可见,这首诗在选材和使用表现手法上都十分有特色。

诗人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天地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全诗虽只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描写得淋漓尽致。六月ニ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ニ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shì)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人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字词解释:①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

2.四年级第一课的教案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古诗词教学应该提倡“三要”:诗句要反复诵读;诗意要大致了解;诗篇需熟练背诵。

首先,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只有出声诵读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还有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其次,要阅历肤浅的现代儿童去深刻理解古代诗人在特定情境中表达的情感志趣,实在是勉为其难,所以了解大概诗意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再次,教材中选编的古诗都是古诗中的精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经典性。

不仅需要熟练背诵,而且应该在以后任何时候都能脱口而出。基于以上“三要”,在古诗教学中,我把诵读贯穿始终,并且层层推进,第一个层次要求“会读”,第二个层次要求“读懂”第三个层次要求“吟诵”。

在诵读中读熟诗句,在诵读中理解诗意,在诵读中体会诗韵,在诵读中感悟诗境。二、教材分析《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

“静”是全诗的血脉,“独”是全诗的诗眼。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地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整首诗中流露出了诗人孤寂的心声。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望洞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篇。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宁静的山水风貌。

诗句充满了语言美和韵律美。但是对学生来说,诗中有些字词难免有些深奥,如“相和”、“白银盘”、“青螺”,对于一个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讲,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描写的意境、领悟诗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忆江南》是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眷恋之情。

然而,江南之春,无所不在,美不胜收。“江南好”,“好”在哪儿呢?并不是“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所能概括的。

词中的一个“好”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好”字,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江南之春。三、学情分析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

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

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像画面,体会意境。

四、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庭”“螺”“谙”“潭”等五个生字。,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五、重点难点重点:能通过想象和朗读理解古诗大意。

难点:感悟古诗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六、教学策略和手段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七、课前准备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知道李白吗?(知道)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师:李白的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谁来背一首?根据学生的背诵相机点拨。

《望庐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诗人。《静夜思》——乡愁满怀的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情谊、珍友谊的李白评析:[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和学生聊李白,背诵李白的诗歌,让学生认识了一个丰富的,丰满的李白,同时也为学好新课打下了基础。]二、会读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古诗百花园中一朵清新、雅致的小花。

谁来读一读题目?(生读)1、学写“亭”字师:这个“亭”字是我们今天要求写的字。看到过亭子吗?跟我们的这个字有没有联系呢?(生答)师边简笔画亭,边说“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

3.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三首是哪三首

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4.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1、《绝句》是一首五言绝句(体裁),作者是唐代杜甫,享有诗圣的称号。

前两句诗描写由迟日、江山、春风、花草构成的阔远明丽的春(季)景色。后两句诗描写了衔泥的飞燕和安睡的鸳鸯,充满了生机勃勃和安宁恬适的春天气息。

2、《惠崇春江晚景》是宋代诗人苏轼给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题的诗。这首诗描写了竹、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芽、河豚七种景物,表现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3、《三衢道中》这首诗写了宋代诗人曾几行于三衢山道中的所见所闻,描绘了初夏时宁静的景色,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上:指鱼逆江而上。

5.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是什么意思

第一首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是:白天去田里除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植物,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第二首稚子弄冰,他的意思是说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的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作一种打击乐器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听到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冰玉破碎的声音!

第三首春晚,他的意思是水草长满了,池塘池水漫上了塘岸,山像是街着落日似地倒映在波光荡漾漾的水面上,牧童回村时横坐在牛背上,手拿短笛悠闲的,随口乱吹,谁也听不出吹的是什么曲调?

6.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9.古诗三首的主要内容怎么写知道

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9.古诗三首的主要内容:

1、《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3、雪梅,指宋代诗人卢梅坡的两首《雪梅》诗,光有梅花没有没有雪,梅花就显得没有神韵,但是,有了雪陪伴梅花,而观雪赏梅的人不会作诗来批判它们,那他也还是个俗人。天已晚了,刚刚写好一首赞美它们的诗,雪又下下来了,梅、雪、诗三者合在一起构成了最美的景色。

7.小学语文四几年级下古诗词三首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 )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1.从京口到瓜州只是一江之隔.

2.从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3.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

4.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

纳兰性德《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