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生学习古诗古文有什么实际意义学习古诗的意义: 第一,学习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在学习中,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就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作为一个起点,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是这个道理。 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发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因此小学古诗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下定论,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通过古诗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中,正所谓“诗以道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经验,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第四,古诗教学可以汲取古诗的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古诗文的好处 1学习古诗文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在学诗的同时,还可以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能够终生收益无穷。 2古文的名篇佳作,不仅是教育人的宝贵精神食粮,而且作为文学艺术范本,可以教会一代学子写文赋诗,提高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能力。 3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以后在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能自然地运用出来。 4背诵古诗文不仅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儿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 5学习古诗文,尤其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国魂,字不虚设,一篇顶若干篇,优秀的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到每一个人的心中。 学习古诗文的作用 古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古诗文的学习,这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正高中语文学科中,古诗文占很大的比例,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养成良好文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古诗文教学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学素材,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说说多积累古诗对你成长有什么益处以下是网上找的,别人对学习古诗词的益处的见解: 1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课本里的古诗词都是精心筛选的经典之作,不仅朗朗上口,还蕴含了很多典故,适当的时候用上两句,觉得自己特有品味。 2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一首《锄禾》,虽寥寥数语,但爱惜粮食的朴素道理跃然纸上。美妙的古诗词,潜移默化涵养我们的美德。 3当我浪费时间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会在我耳边响起;当我遇到困难畏缩不前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句会让我鼓足勇气继续努力……这些古诗词是奋发向上的催化剂、滋润心灵的及时雨。 4我国很多大科学家,像钱学森、苏步青、竺可桢等,他们的古典文学修养都很好,他们说,古诗词能培养想象力、激发创造力。 5“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诗,多背诗,能为今后的谈吐、写作打下基础。 6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7“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人生信念多好啊,可以对人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 8学习古诗词能增加文化修养,还有就是从小在心里种下民族认同感的种子,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这是爱国主义的培养。 3.适合中学生的有深刻寓意的古诗词(最好能体现中学生人生追求) 爱问七步诗 煮豆燃其箕,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 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 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 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 “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 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容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 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 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 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俱不怕,要留清白于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读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 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 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是自传式的大型组诗,是宋末汪元量以后这一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歌体式的新发展。程金凤评赞说:“行间璀璨,吐属瑰丽”,“声情沉烈,恻遒上,如万玉哀鸣。” 这和青乔《咄咄吟》。 4.古诗词的时代意义古代诗词尤其注重讲“美”“刺”。 《卖炭翁》、《伤田家》、《泊秦淮》、《朝天子·咏喇叭》等诗词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败、黑暗和罪恶,表现了作者对苦难人民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谴责和痛恨。讲读这些诗词,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辩证规律。 透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类吟咏古代沧桑的诗词,可以使青少年了解社会发展史上的“新陈代谢”初步认识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 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部分人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的今天,唐诗中“千山鸟飞绝”“月出惊山鸟”的飘逸、幽隐,宋词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清高、洒脱,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莘莘学子们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教会他们正确的对待金钱冲击下的种种社会现象;“不见连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这类积极“入世”的诗歌,又可以使用来教导青少年在“入世”之时,还要紧跟时代步伐,主动在社会大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们可以体会到我国古代优秀世人所具有的爱国主义热情,高尚的民族气节,浓郁的忧患意识,深刻的人生体验……并一定能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争做一名合格的跨世纪青年学生。 没有美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古诗词“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正好可以用来进行美育教学。 一些描写大自然的诗词可以使学生们超越时空,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异地异时的自然美景。 《无衣》这类群情激昂的诗歌则可以使学生对社会美有一定的认识。研读“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学生们可以领略到绘画艺术及语言巧妙构思之美。 《江南》一类诗歌的反复咏读,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艺术和谐的韵律美,鲜明的节奏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典故使中国文字锻炼美尽出矣。 对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学生们还可以初步涉猎到一些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王之涣的《凉州词》与志南和尚的《绝句》的比较分析,姚鼐提出的“阳刚美”“阴柔美”可略见一斑;“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所表现出的意境,正是王国维“境界说”中的所谓“小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出的“无我之境”,也正是王国维推崇的理想之境界……让学生较早了解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这对于他们今后走完一生的生活之路,学习任何一门科学技术,从事任何一种有价值的事业,都会有难以估量的特殊意义。 综上所述,“不学诗,无以言”,古代诗词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但诗歌教学不是政治教育课,也不是纯粹的消遣,更不是文史知识的简单识记。 在教学中,我们当把这三者有机、灵活的结合起来,既要避免片面性,也不能面面俱到。这样才能使学生们从祖国诗词宝库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真正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