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为什么中国古诗词那么美

1.《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好看

1 综艺节目的清流,生活的调节剂 如果说《见字如面》这种类型节目的成功是基于文化,那么《中国诗词大会》亦是如此。

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一样,《中国诗词大会》是基于对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更是发展和创新。把中国最影响深远的诗歌搬上综艺的舞台,以比拼竞赛的形式,寓教于乐,让更多人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意见表达方式。

这样的表达方式,相比之于同类型的综艺节目,她不卖腐、不卖笑、不卖故事,所有人除了简单的介绍,都是靠实力对阵,没有半点所谓迎合大众之类的其他意图。而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看这一档节目是轻松的,有意思的,没太大压力的。

本身的文化底蕴,赋予了节目不可或失的色彩,引人注目。2 节目环节新颖,大众参与度高 同样地,这档节目的形式也是很新颖的。

一共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个人追逐战,场上选手和场下百人答题团一同答题。场下百人答题团未答对人数计为场上选手答题得分。

每人九道题,一共四个场上选手,最后按分数高低留下一个人。第二个环节是争夺攻擂资格的飞花令。

场下答题正确率最高的和在个人追逐战中获胜者轮流说诗。在给定的概念词中,一人一句,答不上者输。

第三个环节是的对擂赛,以抢答的方式展开,先拿五分者获胜。不得不说,这样的形式,无论是场上场下,乃至于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能参与其中,饶有趣味。

3 主持嘉宾阵容卓绝,文化底蕴浓重 而《中国诗词大会》的主持由董卿接任,嘉宾则由康震、蒙曼、郦波、王立群四位教授级专家构成。专业的文化素养,对诗歌的解读,乃至和选手的互动都显得游刃有余,合理而不违和。

尤其是既有高文凭,又有多年主持经验的董卿,扮演好了她的起承转合各项工作,让整个节目看上去连贯风趣。4 视觉效果好,细节处理精良 节目用不用心,视觉和细节可见一斑。

《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主打蓝色调,古风与中国特色相结合。无论是视觉还是场面,都显得极其大气磅礴。

而细节的处理上,不管是镜头,还是后期配字,都显得极其雅韵、有格调。5 选手实力超群,各显神通 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比赛的白热化,越来越多优秀的选手脱颖而出。

除了总决赛冠军武亦姝之外,理工科女博士陈更在第一季三次上台都遗憾离场后,第二季强势回归,获得了三次擂主席位。当然,获得四次擂主席位的守擂擂主彭敏也是一枚强敌,在场上大秀诗歌功底。

而获两次攻擂资格的张淼淼、获第五期擂主席位的李宜幸、用真情和励志打动众人的河北农村妇女白茹云,都不得不让大家肃然起敬,对他们佩服不已。6 现象级节目,引发社会思考 更值得称道的,《中国诗词大会》成为了一档现象级节目,它刮起了读诗的新潮流,也暴露了很多弊端。

比如要不要读诗背诗,比如关于追捧热的解读:“因为学生普遍对古诗文缺乏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出现了这种追捧。”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正是基于这些要素,让这档节目好看又精彩。把文化和综艺相结合,却保留了文化的精华。

把文学和竞赛相结合,反倒刺激了文学热。

2.诗词:为什么这么美的古诗词都是负心汉写的

我们感动的,不是他的一生,而是,在写诗的那一刻,他心里极致的深情。

这首诗,到现在我们再读,还是被深深打动。

也就是说,诗歌是有时效性的。

无论那人一生多么荒唐,多么花心,在诗歌被写出来的那个时间点上,他的感情都是真的。

而诗词的美,就在于那一刻诗人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表达。

诗歌只能代表诗人们当时的心情,而不能放诸诗人的整个人生。

要不是他们这么多情,有这么深情,我们又哪来那么多的背诵并默写全文呢。

3.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乐记》有云:"诗言其志,歌咏其声"。可见,借诗词来表达"情志"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嫡传手法。而中国诗词的魅力,也就在于对"情"字的蕴藉演绎。

通常来说,传统诗词大都比较含蓄,常常"顾左右而言他"再喻己,于朦胧中打开想象的空间暗指现实。比如曹植在《七步诗》中写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巧借"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来暗示丕帝,"其实我们本是一奶同胞,你为何要如此绝情,使用非常手段杀害自己的兄弟?"作者这里隐含表达的,其实是对亲情的一种企盼,同时也掺杂着一份发自内心的悲伤。这种精巧贴切的隐喻手法,既凸显了作者逼人的文采,也成就了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同样对"情"含而不露恰如姜夔的《过垂虹》:"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诗中意境很美,整篇未露男欢女爱之辞 ,但却十分地怀人。使人不由自主产生一份幽情雅韵之画风,仿佛看到了一叶偏舟出没于江波飘渺间,唯有书生长伴佳人左右,一路和箫浅唱,整个一幅红颜配知己,才情演双绝的景象。全诗寄情于景,从侧面完美刻划出男女相处的欢愉,从中也体现出传统诗词婉转幽雅的特点与魅力。

就算是男人江湖,雄性动物间弥漫的惺惺相惜的豪迈气度,诗人们往往也不会很直白的抒发心中所感,委婉曲折依然是诗词的主旋律。就像岑参的精典诗句:"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说的是友情,但是话在酒里,干就完了。

总的来说,中国诗词文化是内敛的情感表达,往往于无声处胜有声,在耐人寻味的诗境里产生无限遐思,寓情于境,情景交融,在高度凝炼的诗句中构建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在温雅沉稳的极致里展现中国诗词的独特魅力。

4.如何理解唐诗宋词之美

我喜欢唐诗宋词元曲,为我国的文学瑰宝的魅力所折服,从而感叹。想在这里介绍一点心得体会,或许对一些朋友有益。

我很喜欢文学,中国的文化让我如痴入迷,文学是人的灵魂的折射,是民族才华和智慧的结晶。在浩瀚的文学大海中,唐诗,宋词,元曲,经典之作、流芳百世之作相当多,茶余饭后信手拈来,或吟之,或书之,皆让人亦喜,亦悲,亦叹。诗以唐冠,宋以词称,曲以元盛。诗中有画,词中有画,曲中有画,诗情画意,词韵墨香,曲风赋骨,诗言志,词咏怀,曲抒情。唐诗的豪迈洒脱,宋词的清丽绮美,元曲的古朴明快;李白的浪漫,李清照的忧伤,苏轼的豪放,陆游的柔情……都让人迷恋。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以为,源远悠久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孕育出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精品文学作品琳琅满目,光彩照人,让你爱不释手,如痴似醉。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多少代传唱至今,就像是高山流水,停云落月,让人流连忘返,魂牵梦绕;让人眼界大开,获益匪浅;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我以为,欣赏文学,鉴赏文学作品,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要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再造作者的艺术境界,领会作品的深层意味,升华作品的审美情趣。从而深刻感受文学的精彩之所在,领会意境美,品味语言美,体会韵律美。让好的作品陶冶我们的性情,培养我们的气质,提高我们的修养,激励我们热爱生活,珍惜年华,创造自己的绚丽人生。

诗仙李白的诗,气势磅礴,狂敖不羁,飘逸潇洒诗圣杜甫的诗,气势雄浑、绚丽含蓄,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诗魔白居易,他的诗风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算是朴而近古,写诗非常刻苦。宋词中,我喜欢苏轼、李清照、秦观、李煜、陆游的词。

应该说,我的文学修养,还远远不能很好地领略鉴赏这些文学大师作品的意境和韵律,这或许和我的个人悟性、文化程度、生活体验有关。有个名人曾经说过,世间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一种潜心的感悟和品味,只要用心去寻找、去发现、去聆听、去体验,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绚丽多彩。

千古绝句,万代流传。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