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过后是宋词葛兆光 赏析《唐诗过后是宋词》是葛兆光先生写的好不好?何来的丁肇中 那是著名的物理学家首先,葛文对现在的流行歌曲并不反感,反而为之说了很多好话,他说:“仔细看看最近的流行歌曲,其实文人不必保持那种无谓的骄傲,流行歌曲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只会用甜得发腻的情话缠绕少男少女了,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为赋新词强说愁似地硬拧眼泪了,好象渐渐长大了似的,……最近几年,我看到一些写得相当不错的歌词,歌词里有不少意象很美也很有深意,你就是把歌名列出来也能感到这一点,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别在异乡哭泣,打不开的锁,锁住了一个未圆的梦,背心,感觉捉摸不定,没有道理可寻,读来好象比那些号称诗的诗更像诗?好象近来词的作者也腻歪了从胸口一喷就到嘴边的写法,除了找一些和过去不同的主题之外,还在想方设法变化词的风格,有的搀上一些古典诗词的句子,像《涛声依旧》借了《枫桥夜泊》,有的用上一些日常朴素的话语,像《小芳》就写得像白话,有的参考民歌的连章形式,像《弯弯的月亮》前几句就是辘轳体的变体,好象作者们也希望自己的词不要那么浅白没味,开始拐几个弯,兜几个圈……”这说明葛文是从艺术的角度对歌词进行比较严谨的评析的。 当然,葛文并没有认为流行歌词就是最高水准,他说:“流行歌曲自身有没有素质取代诗歌成为人们各种情愫的寄托与表现,它能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技巧使流行歌曲得到普遍的认可? 在这一点上,流行歌曲有时又欠了一点火候,……流行歌曲的歌曲流行,但流行的不一定就永垂不朽?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根子是内功不是花拳绣腿?如果只是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要不是有情郎和我分开,我的眼泪不会掉下来, 就会像老让一个人吃甜点最终也会腻一样,再爱吃甜的人也经不起这种过于殷勤的让菜,因为心灵世界并不是只为甜心而存在?歌词里要是总出现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拿青春赌明天这类说通不通?似懂不懂的词而没有更含蓄自然的文字,传唱的人再多也只是一笔糊涂帐,充其量是歌曲的附庸而不像宋词最终由附庸蔚为大观? ”这个分析也准,不管同学们怎么反对(也许是因为自己喜欢的歌的歌词不被葛文所理解),流行歌词的艺术成就始终不如古典诗词。不过我这么说,严格来说,逻辑上也是有问题的。 因为古典诗词虽也有公共场合的传唱,但其创作是一种个人行为,是有相当的文化根基文人抒写个人心志的一种内省的艺术表达方式;而现在的流行歌曲,其制作过程是模式化、产业化的,更注重商业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大众接受的需要,也因为文字改革的历史原因,流行歌词本来就是用白话写的,凝练性、音乐性当然不够——它根本就是一种伪艺术创作哪。声明:我这个判断是纯学术性的,不含褒贬意思在里面,我自己也很喜欢流行歌曲啊!目的不同,媒介不同,产生的效果自然不同,无论流行歌词对古典诗词有如何的借鉴,也是得其形而非得其神,所以葛文虽然结论对,但原因分析未必准确——流行歌词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技巧本不必提高,否则,它就不是流行歌曲了。 把古典诗词和流行歌词做艺术成就的比较,就像让关公战秦琼一样。——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比较在逻辑起点上的错误,我给出一个相对来说较好的参照系供比较——如果要看古今诗歌艺术风格的不同,或曰高下,应该把古典诗词和现代白话诗的创作进行比较,虽然不是同一种媒介的诗歌创作,但至少严肃现代白话诗的作者是用严格的艺术构思去创作的,至少白话诗歌和古典诗词在手法和语言上的传承是看得出的,至少从凝练性和音乐性的角度说,这两者是处于同一个艺术水平层面的——别以为流行歌词可以唱音乐感就强,属于白话诗歌的音乐感是一种内在的“气质”——查良铮先生翻译的《青铜骑士》开头是“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城,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大理石铺在它的两岸……”另一位先生这么翻译:“我爱你彼得的营造,我爱你庄严的外貌……”王小波认为前者是诗,后者是东北二人转,我认为很是,虽然从押韵说后者更密,但是属于诗歌那种庄严而徘徊的节奏却没有了。 其次,葛先生认为“唐诗过后是宋词”,这个判断很响亮,但窃以为又错了。一,唐诗过后,诗并没有消亡,相反,诗歌经过唐诗以想象、形象见长的高峰之后,走向了以理趣、理路见长的宋诗,可谓奇峰再现。 钱钟书先生有云“诗分唐宋”,指出唐宋诗的分野,其实不是时代的前后继承,而是艺术风格的不同,所以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说,“唐诗过后是宋诗”,或者更准确地说,“唐诗之外有宋诗”。二,宋词的任务是什么?或者说,宋词出现的意义是什么?从文学史的先后逻辑来说,葛文认为宋词是为取代唐诗而出现的。 其实,这是两种并行不悖、各臻其美的文体,还是张中行先生说得好“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如果真要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宋词,我的看法是,诗歌发展有其自足的需求,那就是,要表达人们日益丰富的生活和日益细腻的情感,随之而来,诗后有词,是因为诗这种文体在表达上有限制,还不够自由,所以宋词应运而。 2.《唐诗过后是宋词》的内涵是什么表面看,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所盛行的文学形式。 唐朝的唐诗,宋代的宋词,元朝的元曲,明清的小说。 但纵观作者的整篇文章,不难看出。 除了这表面的意思之外。还有一份潜藏的隐忧。 宋词,那是可以与唐诗相媲美的文学形式。但是当今呢?当今盛行的文化形式是什么?是否已经失去了传统的光芒? 这就是作者不断的反思。 接着他还从歌曲方面谈到。无非也就是现代的歌曲越发的粗俗,已失去了文雅的气息。 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一代不如一代。想必是作者担心的事情。 但我觉得社会还是在进步当中的,只不过作者太了解以前,太不了解现在,更没看到未来。 3.夜读唐诗宋词 阅读答案人活着,是为了追求一个更幸福的生活,更欢乐的人生,这是最高目的,没有比它更重要了。 人间之苦皆由“世与道交相丧”而起,但抨击人间苦难只是初步,重要的是如何创造幸福。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或者说,在这样一种生活中,个人恐怕不但无力回天,而且不知不觉变成了悲剧中的牺牲者,闹剧中插科打诨的小丑。 人生本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和骚动,找不到一点意义。一个人是否幸福,并不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是否完旦乏测何爻蛊诧坍超开美。 一个良好的社会至多是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一个不良的社会不能成为个人不幸的充足借口。幸福首先取决于澄明的本心和良好的生活意识。 这样的人即使在乱世也能独善其身。否则,随言本心的被遮蔽,痛苦也就无可避免了。 4.唐诗如瓷,宋词如纱阅读答案唐诗宋词,中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双子星座。 打开一本唐诗集,仿佛走进了一座瓷器馆,高贵的瓷器穿越时空,静静展示它们的美。它们带着岁月的味道,什么都不能掩饰它们的光辉。无论典雅,活泼,庄重,灵动,都动人心弦;无论长短,都精致细腻。只有那样伟大的时代,能造就那样伟大的美。 唐诗讲究对仗,讲究押运,讲究形音意的统一;瓷器讲究形态,讲究对称,讲究形态花纹色彩的和谐。 瓷器讲究好料,上好的泥料是千百年地质变迁土质沉积的结果,有了好料,想做什么,信手拈来,再细细的塑形,上彩,描花,精打细磨,直至烧出成品。唐诗也是文化沉积的结果,是反复推敲凝练的文学结晶。 唐诗和瓷器都讲究韵味,火侯不足,意犹未尽;火候太过,犹显不及。只有炼成“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才是最佳状态。 诗和瓷的灵感之作,是用料,手法,火候都恰到好处,仿佛无意之间,却又浑然天成。 唐诗和瓷器,是中国人的哲学,无论长短大小,悲喜情仇,都不能失去分寸方圆。中国人讲究心有城府,城府,无论里面多么五光十色,表面永远整整齐齐;一首诗看来几十个字平淡无奇,意味却一延千里,像中国的象棋,尺寸之间的棋盘,承载着金戈铁马,平淡间,是杀气腾腾,气象万千。 宋词是袅袅轻烟,是细语碎花荫,是一段闲愁,剪不断,理还乱,直触灵魂。无论远看近看,都是艺术品;红楼里面讲纱窗的上品叫做软烟罗,因为用它们“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 软烟罗有四个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又叫作`霞影纱 .美丽的名字,美丽的纱;宋词深沉活泼,激昂伤感,大江东去晓风残月,美丽的词牌名,在缥缈流动间; 宋词最初触动我们的,正是以它的柔软和伤感,它淡淡的情怀。宋词似乎更容易上口,更随意,虽然词牌名规定了它的形式;它是中国的散文诗,是繁华之后的繁华,梦境之上的梦境 。“衣食足而知礼节,仓廪实而知荣辱”只有宋朝这样雍容华贵的朝代,才能产生这样直逼心灵的作品。 很庆幸生在中国,继承了这样的文化。唐诗宋词的美丽,足以让我们驻足观赏,至少值得每一个国人由衷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