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汉代以后与爱情相关的古诗词

1.《汉乐府》中的爱情

上邪①!我欲与君相知②,长命无绝衰③。

山无陵④,江水为竭,冬雷震震⑤,夏雨雪⑥,天 地合⑦,乃敢与君绝⑧! 【注释】①上邪:犹言“天啊”。上,指天。

邪,音义同“耶”。 ②相知:相爱。

③命:古与“令”字通,使。这两句是说,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④陵:大土山。 ⑤震震:雷声。

⑥雨雪:降雪。雨,音yù ,动词。

⑦天地合:天与地合而为一。 ⑧乃敢:才敢。

“敢”字是委婉的用语。 本篇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呼天为誓,直抒胸臆,表达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执着坚定。

【赏析】 与文人诗词喜欢描写少女初恋时的羞涩情态相反,在民歌中最常见的是以少女自述的口吻来表现她们对于幸福爱情的无所顾忌的追求。这首诗属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鼓吹曲辞》 1、抒情真挚浓郁,有直述胸臆的作品 2、因为作者认为这些自然现象是绝不可能出现的,所以以此作为“与君绝”的先决条件,就体现了她对爱情的忠贞。

3、这首诗采用杂言体,从二言到六言,错落相间,显得活泼奔放。用语朴实,口语色彩浓厚。

4、写作特点 这首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 前三句指天发誓,用的是直笔。

后六句则用曲笔。 作者一连假设了五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以此作为“与君绝”的先决条件,恰因如此,使末句包含的实际语意与字面显示的语意正好相反,有力地体现了主人公“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坚定、永不变心的坚强性格。

参考资料:baidu。

2.请告诉我两首西汉以前的描述生死和感情长久的好诗

汉代的一般是汉赋和乐府诗 西汉以前的有诗经和楚辞 汉代的乐府诗还是比较流行的

楚歌:项羽的《垓下歌》,这首描写他和虞姬的生死离别诗大气又缠绵,这首慷慨悲歌算是很有名气的了,很是悲凉。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楚辞虽然是西汉末年刘向搜集辑录成集的,但楚辞却是在西汉之前便存在的。

屈原《九歌·大司命》

(原文很长,就没贴,这个文在网上很好搜)

其中的一句: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谕指诗人感叹自己没有新相知的欢乐,却有与妻子生别离的悲苦。)

诗经写生死 爱情 离别这样的就多了,很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我只举出我最爱的文了。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倒数第二阙太有名,不多说了)

《伯兮》是 一首思念的诗,描写 一妇女对久役于外的 丈夫的思念。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葛生》是一首悼念死去的爱人的作品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3.与爱情有关的古诗词,要特别点,象“此情可待成追忆”这样的人尽皆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上邪 (汉古代经典爱情诗)乐府民歌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怨情 (唐古代经典爱情诗)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望夫石 (唐古代经典爱情诗)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相思怨 (李冶)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卜算子 答施 (宋)乐婉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要见无因见,拼了终难拼。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卜算子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采桑子(宋古代经典爱情诗)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宋)李清照《一翦梅》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宋)张先《千秋岁》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宋)朱淑真《生查子》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4.汉朝以前的描写爱情迷茫的诗

不管你的心在何处流浪/我一直在这儿痴痴守望/你的每个微笑我都珍藏/你的眼泪令我心碎神伤/不管岁月怎么消逝/我等你直到白发如霜 多情自古伤别离,有情总被无情伤。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无论你的心在那边流离/意乱情迷 /多情自古伤分别,有情总被无情伤/我一直在这儿痴痴看守,巧遇望/上穷碧沉落鬼域,两处模糊不清皆不见/无论岁月怎么磨灭/我等你直至鹤发如霜/你的每个微笑我都典藏/你的泪水令我心碎神伤 熹欢就不要放弃,放弃就不要后悔。

5.哪位告诉我西汉爱情的诗我需要

七夕,自西汉、唐宋以来就有文献记载,尤其宋代七夕已演绎成全民狂欢节。但其后逐渐收窄,成了非常专一的的“情人节”,直至今日。

汉唐宋有关“七夕”风俗的记载,几乎都与爱情无关。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一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意思是说,汉代的少女常常于农历七月七日晚上在开襟楼上,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七孔针对月穿针引线,当时人们纷纷效仿。这是最早有关七夕风俗的文献记载。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都有类似记载,显示自南北朝到唐代,七夕节这天晚上,女同胞们除了对月穿针引线、祈求心灵手巧外,还摆祭品祭祀牛郎、织女星。当然,唐代男人七夕还要“养生”。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里说:“七月七日男吞大豆七枚,女吞小豆二七枚。”

到了宋代,七夕的内容和形式就更丰富多彩了。惜墨如金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用了500多字纪录宋代七夕习俗。除了女同胞们对月穿针、焚香“乞巧”,街上还卖应时商品“磨喝乐”(雕塑小佛像)、“水上浮”(用黄蜡绘或雕刻的鸳鸯、龟鱼等小动物)、“花瓜”(把瓜雕成各种花样)等,也有“喜蛛乞巧”、“投针验巧”等节目。宋罗烨、金盈之辑的《醉翁谈录》中描述七夕节热闹景象,堪比我国最盛大的节日——春节。从这些历史文献中不难看出,古代七夕的主题并非“男欢女爱”。

七夕演变成“中国情人节”,应该说是拜文人骚客想象所赐。《诗经·小雅·大东》谓:“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这最早纪录“牛郎织女”爱情传说的文字,为七夕成为“中国情人节”埋下伏笔。特别是梁朝萧统咏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即兴篇后,咏叹“七夕情人节”的诗人词人便风起云涌。唐代诗人白居易、杜甫、曹松、杜牧、李贺、罗隐、刘禹锡、李商隐等都以七夕为题材,留下了赞美自由恋爱和寄托相思之情的诗篇。与唐诗对相比,宋代词人则更多地表达着对自由恋爱的向往。无论是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还是范成大的“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抑或李清照的“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等,除了寄托相思之苦外,也隐含对破坏自由恋爱制度的强烈反抗。随着这些诗词的广为流传,牛郎织女的“自由恋爱”便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时空的启示和希望的光芒,故而,七夕节“穿针引线,祈求乞巧”及诸多跟物质有关的习俗也就渐行渐远了,而渴望自由恋爱等精神层面上的东西继续得以传承。

我总觉得古人对美妙又浪漫爱情的营造,这种细腻的心思和动人的表情恰恰又使“七夕”有了思想精髓和文化存续,现代“快餐式爱情”却无法做到。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