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写雪景最好的诗

1. 唐诗写

唐诗写

1.写竹子的唐诗有关于竹子的唐诗

霜筠亭 【宋】苏轼 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

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北窗竹石 【唐】白居易 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 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

况临北窗下,复近西塘曲。 筠风散余清,苔雨含微绿。

有妻亦衰老,无子方茕独。 莫掩夜窗扉,共渠相伴宿。

别桥上竹 【唐】白居易 穿桥迸竹不依行,恐碍行人被损伤。 我去自惭遗爱少,不教君得似甘棠。

池上竹下作 【唐】白居易 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 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 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 玩松竹二首 【唐】白居易 龙蛇隐大泽,糜鹿游丰草。

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 吾亦爱吾庐,庐中乐吾道。

前松后修竹,偃卧可终老。 各附其所安,不知他物好。

坐爱前檐前,卧爱北窗北。 窗竹多好风,檐松有嘉色。

幽怀一以合,俗念随缘息。 在尔虽无情,于予即有得。

乃知性相近,不必动与植。 东楼竹 【唐】白居易 潇洒城东楼,绕楼多修竹。

森然一万竿,白粉封青玉。 卷帘睡初觉,欹枕看未足。

影转色入楼,床席生浮绿。 空城绝宾客,向夕弥幽独。

楼上夜不归,此君留我宿。 和汴州令狐相公,新于郡内栽竹…… 【唐】白居易 梁园修竹旧传名,园废年深竹不生。

千亩荒凉寻未得,百竿青翠种新成。 墙开乍见重添兴,窗静时闻别有情。

烟叶蒙笼侵夜色,风枝萧飒欲秋声。 更登楼望尤堪重,千万人家无一茎。

题李次云窗竹 【唐】白居易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题小桥前新竹招客 【唐】白居易 雁齿小红桥,垂檐低白屋。桥前何所有,苒苒新生竹。

皮开坼褐锦,节露抽青玉。筠翠如可餐,粉霜不忍触。

闲吟声未已,幽玩心难足。管领好风烟,轻欺凡草木。

谁能有月夜,伴我林中宿。为君倾一杯,狂歌竹枝曲。

新栽竹 【唐】白居易 佐邑意不适,闭门秋草生。 何以娱野性?种竹百余茎。

见此溪上色,忆得山中情。 有时公事暇,尽日绕栏行。

勿言根未固,勿言阴未成。 已觉庭宇内,稍稍有余清。

最爱近窗卧,秋风枝有声。 食笋诗 【唐】白居易 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山夫折盈把,把来早市鬻。

咏竹 (唐。李峤) 高?楚江?澹烤旰锲? 白花摇风影,青节动龙文。

叶扫东南日,枝捎西北云。 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

郡斋左偏栽竹百余诗 (唐 。 令狐楚) 斋居栽竹北窗边,素壁新开映碧鲜。

青蔼近当行药处,绿阴深到卧帷前。 风惊晓叶如闻雨,月过春枝似带烟。

老子忆山心暂缓,退公闲坐对婵娟。 秋日白沙馆对竹 (唐 。

许浑)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 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初食笋呈座中 (唐 。 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金。 咏竹 (唐。

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诬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2.唐诗写杏的

春风花草香,花落知多少。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1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春风花草香,花落知多少? 2、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2、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润物细无声,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

唐诗

1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3.唐诗是怎样“发表”的

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达到鼎盛时期。

唐诗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唐朝,唐诗的发表有这样几种方式: 呈示寄赠是诗人采用的最为普遍的方式。

如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李白的《赠汪伦》等。 许多举子文人为了获得名声,攀附高师,就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名流,即所谓的“投谒名流”方式,如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郎》诗是献给当时著名诗人张籍的。

即席赋咏也是唐诗发表的一种方式。李商隐的《初食笋呈座中》、《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都是即席赋咏之作。

还有墙壁题诗,驿站、驿亭、名胜、寺观等公众场所的墙、柱成为诗人咏诗抒怀的 “媒体”。还有为画题诗,诗随画传,在画的流传中诗也发表出来了。

如杜甫的《房兵曹胡马》、《画鹰》,韦庄的《金陵图》等,都是诗人为画家的画作题的诗。此外,还有诗人自编诗集后,送与亲朋好友,被流传或部分流传开来的。

4.改唐诗写散文

首先,领会诗意,抓主中心。这是改写古诗的基本要求。以《咏柳》为例,你需要知道诗文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咏柳?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诗文写了柳树的色彩美,柳枝的姿态美,柳叶的形状美。最后点明了美的由来:春的力量。作者是借咏柳来赞美春天的魅力与伟大。这样,我们就领会了诗意,扣住了中心。

其次,忠于原诗,扩展诗意。由于诗文短小精练,它不能把所有与内容相关的细节写得十分明白、全面。我们必须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在时空上进行恰当、合理的想象,来扩展诗意。《咏柳》一诗中,围绕“春天”想一想还有那些事物可以充实进去,如归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几只鲜艳的蝴蝶,在花从中翩翩起舞;还可以想象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游戏等等。这样,文章就充实丰满了。

最后,头尾两全,结构完美。古诗在时空和内容上跳跃性极大,改写必须根据诗意合理地补上开头、结尾,从而使文章结构完美。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理解了诗句的含义,抓住了诗人的中心思想,即可以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扩展诗意了。

5.把作品中的唐诗写下来

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

秋夕

作者:杜牧 年代:唐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赏析:

此诗一作王建诗。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6.描写人物生病的句子

刘禹锡《赠眼医婆罗门僧》 两目今先暗, 中年似老翁, 看朱渐成碧, 羞日不禁风。

白居易《眼病》 散乱空中千片雪, 朦胧物上一重纱。 纵逢晴景如看雾, 不是春天亦见花。

张籍1、《答韦开州寄车前子》 开州午日车前子, 作药人皆道有神。 惭愧使君怜病眼, 三千余里寄闲人。

2、《患眼》 三年患眼今年校, 校与风光便隔生。 昨日韩家后院里, 看花犹似未分明。

杜甫 《耳聋》 生年鹖冠子, 叹世鹿皮翁。 眼复几时暗, 耳从前月聋。

猿鸣秋泪缺, 雀噪晚愁空。 黄落惊山树, 呼儿问朔风。

白居易1、《枕上行》 风疾侵凌临老头,血凝筋滞不调柔; 甘从此后支离卧,赖是从前烂漫游; 迥思往事纷如梦,转觉余生杳若浮; 浩气自能充静室,惊飚何必荡虚舟; 腹空先进松花酒,膝冷重装桂布裘; 2、《病中书事》 三载卧山城,闲知节物情。 莺多过春语,蝉不待秋鸣。

气嗽因寒发,风痰欲雨生。病身无所用,唯解卜阴晴。

3、《自叹》 岂独年相迫,兼为病所侵。春来痰气动,老去嗽声深。

眼暗犹操笔,头斑未挂簪。因循过日月,真是俗人心。

7.唐诗写楼的诗

写楼的唐诗里面应该就几百首吧,提供一部分供你参考!

1、楼阁玲珑五云起(唐·白居易·《长恨歌》)

2、荫花楼阁谩斜晖(唐·李煜·《浣溪沙》)

3、楼阁暝(唐·韦庄·《更漏子》)

4、一丛楼阁空江上(明·唐寅·《题画廿四首》)

5、石为楼阁九天开(唐·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6、榆柳萧疏楼阁闲(唐·孟郊·《洛桥晚望》)

7、秦城楼阁烟花里(唐·杜甫·《清明二首》)

8、古木回岩楼阁风(唐·杜牧·《念昔游三首》)

9、宝塔宝楼阁(唐·顾况·《归阳萧寺有丁行者能修无生忍担水施僧况归命》)

10、东南楼阁足秋风(明·唐寅·《题画四首》)

11、楼阁高低树浅深(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

12、楼阁当中复道深(唐·王涯·《宫词三十首》)

13、楼阁风烟兮还复新(唐·张碧·《野田行》)

14、楼阁在中央(唐·白居易·《又和令公新开龙泉晋水二池》)

15、九重楼阁半山霞(唐·韦元旦·《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16、楼阁蜃云和(唐·耿湋·《送海州卢录事》)

17、满山楼阁上灯初(唐·元稹·《重夸州宅旦暮景色,兼酬前篇末句》)

18、楼阁上阳钟(唐·罗隐·《圣真观刘真师院十韵》)

19、楼阁九衢春(唐·沈佺期·《横吹曲辞·长安道》)

20、军城楼阁随高下(唐·元稹·《送王十一郎游剡中》)

21、澄虚楼阁似仙家(唐·周繇·《和段成式》)

22、楼阁葱茏半出烟(唐·白居易·《晓上天津桥闲望偶逢卢郎中张员外携酒同倾》)

23、凤凰楼阁连宫树(唐·王建·《赠崔礼驸马》)

24、紫烟楼阁碧纱亭(唐·王建·《上李益庶子》)

25、上高楼阁看星坐(唐·项斯·《长安退将》)

26、更无楼阁寻行处(唐·罗隐·《雒城作》)

27、静中楼阁深春雨(唐·韩偓·《倚醉》)

28、谢家楼阁雨霏霏(唐·韦庄·《旅中感遇寄呈李秘书昆仲》)

29、月明楼阁在空虚(唐·白居易·《答微之夸越州州宅》)

30、雪密疑楼阁(唐·李远·《悲铜雀台》)

31、月明楼阁影相侵(唐·罗隐·《宿荆州江陵驿》)

32、月生楼阁云初散(唐·李中·《海上春夕旅怀寄左偃》)

33、蜃散云收破楼阁(唐·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34、楼阁影参差(唐·姚合·《题山寺》)

35、翠壁远近映楼阁(宋·欧阳修·《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

36、楼阁影缤纷(唐·戴叔伦·《江干》)

37、石台楼阁锁重扉(唐·郑畋·《初秋寓直三首》)

38、水精楼阁分明见(唐·司空图·《携仙箓九首》)

39、暮云楼阁古今情(唐·韩琮·《暮春送别》)

40、玲珑晓楼阁(唐·白居易·《和皇甫郎中秋晓同登天宫阁言怀六韵》)

41、晓来楼阁更鲜明(唐·王建·《晓望华清宫》)

42、十二街前楼阁上(唐·徐夤·《放榜日》)

43、旃檀楼阁半天香(唐·陈陶·《题豫章西山香城寺》)

44、楼阁亭台几十重(唐·骊山游人·《题故翠微宫》)

8.请告诉我关于描写雪的唐诗,越多越好,谢了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

冬日普光寺卧疾,值雪简诸旧游 卧□苦留滞,辟户望遥天。

寒云舒复卷,落雪断还连,凝华照书阁。飞素?鹎傧摇;仄迳窀常ㄓ称腈ء]咏兹绾孜瑁魇魉苹ㄏ省M缴头崮耆穑蛴侵兆粤? 雪十二韵 落处咸过尺,?然物象凄。

瑞凝金殿上,寒甚玉关西。 润比江河普,明将日月齐。

凌云花顶腻,锁径竹梢低。出谷樵童怯,归林野鸟迷。

煮茶融破练,磨墨染成□。陷兔埋平泽,和鱼冻合溪。

入楼消酒力,当槛写诗题。道路依凭马,朝昏委托鸡。

洞深□作族,松亚鹤移栖。及夏清岩穴,经萶溜石梯。

丰年兼泰国,天道育黔黎。 小雪 落雪临风不厌看,更多还恐蔽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送人游玉泉寺 西峰大雪开,万叠向空堆。

客贵犹寻去,僧高肯不来。潭澄猿觑月,窦冷鹿眠苔。

公子将才子,联题兴未回。 又雪 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

微微向日薄,脉脉去人遥。冬热鸳鸯病,峡深豺虎骄。

愁边有江水,焉得北之朝。 。

9.哪些唐诗写了哪些历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原文】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