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两宋词韵

1.为什么唐诗宋词韵皆长

平声韵——《诗韵》中的平声一共有30个韵,创作格律诗一般都要求押平声韵,即只能在30个平声韵中选取某一个韵的字来构成一首格律诗的韵脚。如果同一首诗的韵脚字不在同一韵中,就叫“出韵”,这是诗家之大忌,是绝对不允许的。不但在古代,即使是现代人,出现这种错误也要被人嘲笑的。

第二部

平声:三江七阳通用

江缸窗邦降双泷庞撞豇扛杠腔梆桩幢蛩

阳扬杨洋羊徉佯芳妨方坊防肪房亡忘望忙茫芒妆庄装奘香乡湘厢箱镶芗相襄骧光昌堂唐糖棠塘章张王常长裳凉粮量梁粱良霜藏肠场尝偿床央鸯秧殃郎廊狼榔踉浪浆将疆僵姜缰觞娘黄皇遑惶徨煌仓苍舱沧伤殇商帮汤创疮强墙樯嫱蔷康慷囊狂糠冈刚钢纲匡筐荒慌行杭航桁翔详祥庠桑彰璋漳獐猖倡凰邙臧赃昂丧阊羌枪锵抢蜣跄篁簧璜潢攘瓤亢吭旁傍孀骦当裆珰铛泱炀蝗隍怏肓汪鞅滂螂怆缃琅颃怅螳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

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

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楸树馨香倚钓矶,

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

可忍醒时雨打稀。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又如第二首:

门外鸬鹚去不来,

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

一日须来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

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

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

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

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

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

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

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

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

快来一起分享吧~~~

2.“媳妇”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今语媳妇者,大致起称于宋金之时.考汉魏六朝乃至隋唐子史百家,皆言"新妇",今乡语诸如苏(吴方言区)浙闽粤客赣方言,凡言称子妇或某人妻子者皆为"新妇".又媳妇本作"息妇",《说文》,《广韵》,《集韵》,《礼部韵略》及金人韩道昭《五音集韵》皆不载"媳"字,知"媳"字为后起俗字. "新妇"与"息妇"之疑,宋人即有辨.如王得臣《麈史》,吴曾《能改斋漫录》,证之《吕氏春秋》和《战国策》即有"新妇"一词.但二书均未能深考.清初黄生著《义府》,又辨之,并云:"汉以还,呼子妇谓新妇".但仍未细考其源流.今续考如下. 一 先从古代女子婚嫁说起. 古者女子未嫁称"女"或称"子",婚嫁至夫家后则通称为"妇".此考之《诗》三百,分明可见.《关雎》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野有死麇》诗"有女怀春,吉士诱之",《静女》诗"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此皆未嫁之女子.《桃夭》诗:"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燕燕》诗"之子于归,远送其野",《东山》诗"之子于归,皇驳其马",凡此"之子"虽嫁聘但仍在娘家.至于《齐风·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云","齐子"文姜虽嫁于鲁桓公,但以娘家称之仍为"子".有时以"女子"并称,《邶风·泉水》"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鄘风·载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诗中"女子"皆谓许穆夫人,虽已出嫁,但追述自己或叙述一般女子欲婚出嫁而言之."有行"指女子出嫁.郑氏笺《泉水》诗言:"行,道也.妇人有出嫁之道,远于亲亲."至于"子"可否别为婚嫁之女,材料不足,难以考定. 妇字,《说文》"从女持帚洒扫也","帚"为操持家务之象征.《卫风·氓》诗"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此言诗中女子嫁与"氓"为妻三年.郑氏笺云:"有舅姑曰妇."《公羊传·僖公二十三年》:"其称妇何 有姑之辞也."《左传·襄公二年》:"妇养姑者也."此皆就女子在夫家职分而言.《豳风·东山》三章:"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此"妇"为妻子.至于《豳风·七月》一章:"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此"妇子"是"妻子与儿女"之意.可见"妇"与"女"之区别非常清楚. 女子婚后以"新妇"称之,起初仅主新嫁而言.人们呼之既久便约定俗成,而成为婚后女子之通称.但"新妇"一词不见于《诗经》《左传》等上古文献.可能与汉语词语形态发展有关,上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后渐渐向双音节词发展.战国后,"新妇"一词开始产生,最早见于《战国策》和《吕氏春秋》.此录《战国策》之文如下: 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 "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骖,无笞服."车至门,扶,教送母:"灭灶,将失火."入室见臼,曰:"徙之牖下,妨往来者."主人笑之.(卷三十二《宋卫策》"卫人迎新妇"章) 此"新妇"含有新娶之妇之意.即我们俗言"新娘子".《吕氏春秋》中"新妇"亦如此意. 汉以后,"新妇"一词的内涵已经转化.它不仅主新嫁而言,更以某人之妻言之,后渐渐成为婚后年轻女子的特定称谓.故面称,人称,己称皆可.汉应劭《风俗通》卷九《怪神·世间多有精物妖怪百端》:"乃亭西北八里吴氏新妇新亡."此为某人之妻.又:"楼上新妇,岂虚也哉!"此又为婚后年轻女子之通称.再看《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新妇"之句: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为焦妻刘兰芝自述之言.而妇人在家人面前称"新妇"者,则含有谦意:新来不懂规矩,不周到处请多原谅. "新妇"作为一种特定称谓,舅姑称之以示长辈之尊爱和亲切.如《后汉书·列女传·周郁妻传》: 沛郡周郁妻者……字阿.少习仪训,闲于妇道.而郁骄淫轻躁,多行无礼.郁父伟谓阿曰:"新妇贤者女,当以道匡夫.郁之不改,新妇过也."阿拜而受命. 又《后汉书·何进传》: 张让子妇,太后之妹也.让向子妇叩头曰:"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唯受恩累世,今当远离宫殿.……"子妇言于舞阳君,入白太后. 上二例公爹面称儿媳为"新妇",即今乡语称儿媳为"新妇"之由来. 《尔雅·释亲》:"女子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郭璞注曰:"犹今言新妇是也."此言哥嫂称弟妻为"新妇"者.今南方诸省方言中,仍有如此称呼,所谓"弟新妇"者.郭璞为晋人,其所言"犹今言新妇",想见魏晋之时,"新妇"所称非常普遍.案之刘义庆《世说新语》,其所记魏晋人言语中"新妇"一词,有十处之多.今依其意义各举其一: 1,新娘 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刀劫新妇,与绍还出.(卷六《假谲》) 2,面称妻子 王公渊娶诸葛诞女,入室言语始交.王谓妇曰:"新妇神色卑下,殊不似公休."妇曰:"大丈夫不能仿佛彦云,而令妇人比踪英杰."(卷五《贤媛》) 3,妇人自称 王妇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卷二《文学。

3.媳妇儿的来源

"媳妇"考源 张民权 今语媳妇者,大致起称于宋金之时.考汉魏六朝乃至隋唐子史百家,皆言"新妇",今乡语诸如苏(吴方言区)浙闽粤客赣方言,凡言称子妇或某人妻子者皆为"新妇".又媳妇本作"息妇",《说文》,《广韵》,《集韵》,《礼部韵略》及金人韩道昭《五音集韵》皆不载"媳"字,知"媳"字为后起俗字. "新妇"与"息妇"之疑,宋人即有辨.如王得臣《麈史》,吴曾《能改斋漫录》,证之《吕氏春秋》和《战国策》即有"新妇"一词.但二书均未能深考.清初黄生著《义府》,又辨之,并云:"汉以还,呼子妇谓新妇".但仍未细考其源流.今续考如下. 一 先从古代女子婚嫁说起. 古者女子未嫁称"女"或称"子",婚嫁至夫家后则通称为"妇".此考之《诗》三百,分明可见.《关雎》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野有死麇》诗"有女怀春,吉士诱之",《静女》诗"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此皆未嫁之女子.《桃夭》诗:"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燕燕》诗"之子于归,远送其野",《东山》诗"之子于归,皇驳其马",凡此"之子"虽嫁聘但仍在娘家.至于《齐风·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云","齐子"文姜虽嫁于鲁桓公,但以娘家称之仍为"子".有时以"女子"并称,《邶风·泉水》"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鄘风·载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诗中"女子"皆谓许穆夫人,虽已出嫁,但追述自己或叙述一般女子欲婚出嫁而言之."有行"指女子出嫁.郑氏笺《泉水》诗言:"行,道也.妇人有出嫁之道,远于亲亲."至于"子"可否别为婚嫁之女,材料不足,难以考定. 妇字,《说文》"从女持帚洒扫也","帚"为操持家务之象征.《卫风·氓》诗"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此言诗中女子嫁与"氓"为妻三年.郑氏笺云:"有舅姑曰妇."《公羊传·僖公二十三年》:"其称妇何 有姑之辞也."《左传·襄公二年》:"妇养姑者也."此皆就女子在夫家职分而言.《豳风·东山》三章:"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此"妇"为妻子.至于《豳风·七月》一章:"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此"妇子"是"妻子与儿女"之意.可见"妇"与"女"之区别非常清楚. 女子婚后以"新妇"称之,起初仅主新嫁而言.人们呼之既久便约定俗成,而成为婚后女子之通称.但"新妇"一词不见于《诗经》《左传》等上古文献.可能与汉语词语形态发展有关,上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后渐渐向双音节词发展.战国后,"新妇"一词开始产生,最早见于《战国策》和《吕氏春秋》.此录《战国策》之文如下: 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 "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骖,无笞服."车至门,扶,教送母:"灭灶,将失火."入室见臼,曰:"徙之牖下,妨往来者."主人笑之.(卷三十二《宋卫策》"卫人迎新妇"章) 此"新妇"含有新娶之妇之意.即我们俗言"新娘子".《吕氏春秋》中"新妇"亦如此意. 汉以后,"新妇"一词的内涵已经转化.它不仅主新嫁而言,更以某人之妻言之,后渐渐成为婚后年轻女子的特定称谓.故面称,人称,己称皆可.汉应劭《风俗通》卷九《怪神·世间多有精物妖怪百端》:"乃亭西北八里吴氏新妇新亡."此为某人之妻.又:"楼上新妇,岂虚也哉!"此又为婚后年轻女子之通称.再看《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新妇"之句: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为焦妻刘兰芝自述之言.而妇人在家人面前称"新妇"者,则含有谦意:新来不懂规矩,不周到处请多原谅. "新妇"作为一种特定称谓,舅姑称之以示长辈之尊爱和亲切.如《后汉书·列女传·周郁妻传》: 沛郡周郁妻者……字阿.少习仪训,闲于妇道.而郁骄淫轻躁,多行无礼.郁父伟谓阿曰:"新妇贤者女,当以道匡夫.郁之不改,新妇过也."阿拜而受命. 又《后汉书·何进传》: 张让子妇,太后之妹也.让向子妇叩头曰:"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唯受恩累世,今当远离宫殿.……"子妇言于舞阳君,入白太后. 上二例公爹面称儿媳为"新妇",即今乡语称儿媳为"新妇"之由来. 《尔雅·释亲》:"女子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郭璞注曰:"犹今言新妇是也."此言哥嫂称弟妻为"新妇"者.今南方诸省方言中,仍有如此称呼,所谓"弟新妇"者.郭璞为晋人,其所言"犹今言新妇",想见魏晋之时,"新妇"所称非常普遍.案之刘义庆《世说新语》,其所记魏晋人言语中"新妇"一词,有十处之多.今依其意义各举其一: 1,新娘 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刀劫新妇,与绍还出.(卷六《假谲》) 2,面称妻子 王公渊娶诸葛诞女,入室言语始交.王谓妇曰:"新妇神色卑下,殊不似公休."妇曰:"大丈夫不能仿佛彦云,而令妇人比踪英杰."(卷五《贤媛》) 3,妇人自称 王妇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

4.怎样看待宋朝的政治衰亡与宋词的辉煌

宋词繁荣的原因.

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

宋初是令词继续发展和长调勃兴的时期,晏、欧等词家主要承继南唐词风,柳宗则大力创作长调,扩大了词的容量.

北宋后期为词的雅化时期.柳永将词引向市井,引起文人雅士的不满.苏轼进行了题材内容上的开拓,“以诗为词”;周邦彦则主要在艺术手法上去俗求雅,因而形成词坛的两个流派.

南宋词风转变,爱国志士感于亡国之痛,以词抒发爱国思想与身世之感,趋于苏轼一路.至辛弃疾,遂极大开拓了词的境界,影响巨大,形成辛派词人群体,豪放派得以确立.

姜夔重音律,格调骚雅,宋金形势渐趋稳定之后,南宋后期词人大多以姜夔为宗,刻意追求音律谐和、韵味悠长和形式精美,导致宋词韵高和寡,无以为继.

5.找几篇400或500字的美文摘抄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题记 晶莹莹的雪花笑吟吟坠落凡尘,洒落在如镜的湖心,那冰肌玉骨,瞬间在水中消融,消融为太湖蜿蜒随堤的点点寒水,“寒塘渡鹤影”一只鹤随意飘逸出一声太息,点染出诗人灵动的思绪,成就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花魂诗境。

湖边晶莹剔透的白雪,璀璨如宝珠,如寒星,点缀苍穹的倒影。在水天一色无纤尘的交汇里,一树树梅花悄然绽放因雪催开的素蕊,用清香弹奏一曲千古词韵。

梅花一弄,一朵梅花幻化成了一瓣雪。看到你绽放在严寒里绽放于暗夜里绽放于寂寞里的独自妖娆独自妍丽独自璀璨,我便飘成一片素白无暇的雪。

学着溶进梅花娇黄的花蕊里,把怀春的梦想孕育。待到柔柔的春风再起时,我便成了你心头最晶莹的那一滴清露。

暗香悄悄漫开,把最美的那朵,曼妙成我轻盈的炫舞,为你,化为最绚丽的朝阳,敢于天地争辉、明月齐芳。 风雪也有影,它走过春秋,在寂寞的黄昏里,带上彩霞的叮咛。

世人眼里孤傲的梅花,枕着月光的孤独。那曲醉人千回的笛吟,拂开冬夜的静寂,流溢着疏梅的暗香。

放鹤亭中,还有一位清瘦的诗人,在梅妻鹤子的闲逸里,静守这段心灵的宁静。就如同廿四桥的玉人、五亭桥的月色守侯西湖的潮水,等候等候终有一日消瘦了容颜,夜夜夜夜消褪了守候,朝朝暮暮催人老,千百年来,沉静若水,却流转着不变的碧波清音。

那雪堤柳岸之畔,是谁枕着唐诗明月宋词韵,舒展曼妙的灵感,在古意盎然的太湖边餐风饮露散发行吟寻寻觅觅,又在繁花似锦的都市里走走停停郁郁寡欢垂垂老矣。 十亩梅花作雪飞,一树梅花一放翁,一枝梅花一枝诗,一朵梅花便是一句暖暖的祝福,我会悉心收藏你的馈赠。

暗香一定会渗透明天的那一轮朝阳,伴你笑红尘。可否?知否!! 诗文尽思心音未绝,冰弦还绪嘤嘤有声。

古老的古老的记忆已经无法拾起,昨天,已随彩霞绚丽的湖波,沉睡为一朵披着月光轻舞的心间彩莲。今日碧波荡漾的太湖如长笛边一曲被沉淀了千年的雅韵悠悠。

绿柳下一叶漂浮的扁舟,划过了明净淡泊的人生。远去的还会来临,等待的还会再相逢。

徜徉在碧湖四季婉转的梦里,还有那怎么也抹不去,欲饮还休的江南。 辗转心湖梦深处,微微笑望音尘绝。

笑吟城中烟雨楼,凉风夜寂发幽声。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

白霜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转道澄江净如练,离人长忆已惘然。 雪霁雨晴的早晨,时空一片清明,蓝天还盖蒙在棉被般的白云中酣睡未醒,太阳却早自母亲的怀里醒来,踢开被子,露出灿烂的笑容,调皮的霞光。

苍洱毓秀,山长水阔,大理坝子笼罩在迷蒙的疏烟淡雾中,若隐若现的古城以及那些像一只只白鸽,一群群水鸟一样栖息在洱海之滨的小镇,村庄,像一段段锦绣般的绿色丝绸样的田野,郊外,山岗。如屏的苍山顾盼之间已经水汽弥漫,云雨缠绵,惹得鸟鸣花妍,峰峦也羞怯地躲在深处探望。

林更静了,山更幽了。校园在山麓上一直啜饮晨露的蝴蝶,最是那不胜依依一瞬,像一枝花开在心头,像一曲清歌在水里游。

我是这只蝴蝶里的一缕暗香,一抹蓝色,一种轻柔,像一只纵然一夜风吹去,也只在芦花浅水边搁浅的轻舟。这里有我甜蜜的忧愁,有我还未被惊扰的年少轻狂的梦以及那些不甘寂寞的追求。

美不胜收,但却无力拥有,像握不住的青春止不住地流。 在这个到处都插满了怀疑的旗帜的年头,我只有左手拉右手。

走进大学就走进了自由,烟可以抽,酒可以购,发可以留,可以泡妞,可以天天打球,可以到处走,可以听从心灵的召唤去挣扎奋斗,可以在阳光下想晒多久就晒多久。于是放纵了,坠落了,寂寞了,省悟了,哭泣了,没用了。

终于明白,很多人总是在等着发生什么,而不是让什么发生。很多事看起来热闹非凡,但里面充满了一无所有。

校园的外面在说:等等灵魂,但校园里面却在寻找或追赶灵魂。心外的世界美得一塌糊涂,比如:双子湖的烟柳画桥,近水楼台,天光云影;比如百花园的曲苑回廊,羞花闭月,雨轩风亭;比如血色黄昏,雪映重门等等。

然而心内的世界却枯萎成一只半身不遂的蚯蚓,在日渐贫瘠荒芜的心原上苟延残喘地耕耘,偶尔开出几朵桃花或结出几枚青涩的果实,但却在浮躁紊乱的岁月中死去。 心开始变冷,变冰,剩下一点燃成灰烬的余温,用来开始祭奠青春,或者像流星那样破釜沉舟地一拼,老师说:大学其实也是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

贵族式的生活,伊甸园里的醉生梦死,渐渐远去,像一块橡皮擦去的铅痕。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隔岸的钟声余音袅袅,我从池塘边,风景石的轻影里收拾起狼狈的书籍,默念一声:唵喇呢吧咪哞,然后走向夜暮。没有宗教殉道般的狂热激情,只有红色的信仰在风里虔诚。

西方的理性主义,意识流,马克思主义哲学,审美思想,西方文论进入思考与研究的领域,白族民族文化,佛教源流以及新兴的实践性课程:网络课程,演讲与口才,酒文化等是我的最爱。一段歌唱行吟的年华开始演绎。

我们去鸡足山求佛,去巍宝山问道寻仙,去石门关探险,我们送教下乡,搞田野调查,我们轻舞飞扬唱《蝴蝶泉边》《。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