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押韵有什么要求首先,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的韵母,比如“公”的拼音是gong(第一声),g是声母,ong(第一声)就是韵母,声母总在前,韵母总在后。然后在看冬dong,宗zong,聪cong,就可以发现它们与公的韵母都是ong,它们就是同韵字,也就是可以拿来押韵的字,一般韵都放在句尾,所以通称“韵脚”。 了解韵的基础知识后,再具体从宋词来讲: 宋词大致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到90字)、长调(91字以外),又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区别。单调一般是小令,比如《如梦令》《渔歌子》等。双调就是双阙,前后两阙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相同,比如《踏莎行》《江城子》,当然也有前后两阙字数与平仄不同的,这个在后面具体举例。一般都是单调跟双调,三叠四叠很少见,就不讲了。 至于格律,小令的格律最严格,中调相对宽松,长调就更为宽松。下面我从小令、中调、长调、这三个类型(其中包括单双调)各举1个词牌的例子来简略讲解宋词的格律,其中【】表示这个字是要押韵的,()表示这个字可平可仄。[ 亲问押韵,所以平仄我不在这里具体讲了,最简单来讲,第一二声为平,第三四声为仄,例:天(第一声),娘(第二声)是平;我(第三声),去(第四声)是仄 ] 1、十六字令 十六字,小令,单调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详解:通过这个,亲可以发现,韵都是押在句尾的。而这个词牌的第二与第十二个字,也就是括号中的字,是可平可仄,不受平仄限制的,其他的字都要严格遵守规定的平仄。 例:十六字令 宋 蔡伸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内的字为押韵,该词具体押的是[下平声]的一先韵。 2、破阵子 六十二字,中调,双阙相同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第一阙终, 第二阙的格律跟字数都与第一阙相同> 详解:韵依旧押在句尾,括号内的字可平可仄,其余的字严格遵守规定的平仄。 例:破阵子 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内的字为押韵,该词具体押[下平声]的九青韵 3、永遇乐 一百零四字,长调,双阙,两阙不同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详解:同以上两首,句尾押韵,括号内的字可平仄,其余字严格按照规定的平仄。 例:永遇乐 宋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内的字为押韵,该词具体押[入声]的一屋韵。 宋词格律是很复杂的,要掌握那么多纷繁复杂的词牌格律是很难的。亲若是想填词,可以熟悉几个自己中意的词牌,专门填这几个,填得多了,对于平仄押韵就熟悉了,不必每个词牌都很精通。 亲要是想学习诗词的格律呢,我推荐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中华书局出版的,这书对于格律的学习是很有好处的。 2.诗词的压韵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说明请说的详细点能够在上海哪个书店宋词中的"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 普通话中的汉字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汉字注音符号分别用"━"、"╱"、"Ⅴ"、"╲"表示四种声调。 阴平和阳平是平声;上声和去声是仄声。因此可以用拼音声调来辨认字的平仄。 在汉语中每一个字的字音都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例如"春"字的声母是"ch",韵母是"un"。"韵"只同韵母有关系。 而与声母没有什么关系。"韵"有韵头和韵尾之分,可做韵头的有i、u、u(上边有两点,打不出来,读鱼)。 这三个字就是"一屋鱼"。可做韵尾的有i、u、n和ng四个。 凡韵母的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的就构成了韵。韵脚是指末尾押韵。 一般说的"合辙押韵",就是韵脚要用相同的韵。 十三辙的名称是⒈花发;⒉梭波;⒊也斜;⒋姑苏;⒌衣期;⒍怀来;⒎灰堆;⒏遥迢;⒐由求;⒑言前;⒒人辰;⒓江阳;⒔中东。 显然这十三道大辙与音韵密切相关。 3.求唐诗·宋词的押韵规则唐诗的押韵 押韵就是诗词中在句子的末了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富有音乐感。押韵的那个字就叫韵脚。近体诗在押韵上也有一定的规则: 第一,押韵句必须是偶句。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只押偶句,首句不押;而李商隐《夜雨寄北》则首句也入了韵。 第二,押韵的字必须是平声,不押韵句子末尾的字必须是仄声。所以看某一诗句是否是韵句,不仅要看末尾的字是否韵相同或相近,还要看是不是平声字。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第一句“空山秋雨后”,尽管末尾的“后”字与下面诗句的韵脚“秋”、“流”、“舟”、“留”韵腹、韵尾相同,但因为它是仄声字,所以就不是韵脚了。 第三,押韵的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可以换韵,除了首句押韵的字以外,邻近的韵不可通押。 唐代古体诗的押韵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韵句并非一定是偶句,单句也可以押韵。例如李白《将进酒》的最后几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裘”、“酒(单句)”、“愁”为韵脚,二、三、四句都押韵。 第二,韵脚可以押仄声韵,也可以平仄互押。例如上诗中“裘”和“愁”为平声,而“酒”为仄声(上声)。 第三,不必一韵到底,中间可以换韵。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用了九个韵,其中有两处是邻韵合押的。 不过古体诗中也有一些作品在押韵方面追求格律诗的形式,有一定的规则,如杜甫的《垂老别》,全诗一共三十二句,偶句押韵,一韵到底。唐诗的用韵有专门的韵书,韵部分得很细,但读音大多数是和普通话对应的。 4.宋词中的押韵要注意什么,一般有哪些规则,可以按照词牌名的不同来首先,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的韵母,比如“公”的拼音是gong(第一声),g是声母,ong(第一声)就是韵母,声母总在前,韵母总在后。然后在看冬dong,宗zong,聪cong,就可以发现它们与公的韵母都是ong,它们就是同韵字,也就是可以拿来押韵的字,一般韵都放在句尾,所以通称“韵脚”。 了解韵的基础知识后,再具体从宋词来讲: 宋词大致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到90字)、长调(91字以外),又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区别。单调一般是小令,比如《如梦令》《渔歌子》等。双调就是双阙,前后两阙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相同,比如《踏莎行》《江城子》,当然也有前后两阙字数与平仄不同的,这个在后面具体举例。一般都是单调跟双调,三叠四叠很少见,就不讲了。 至于格律,小令的格律最严格,中调相对宽松,长调就更为宽松。下面我从小令、中调、长调、这三个类型(其中包括单双调)各举1个词牌的例子来简略讲解宋词的格律,其中【】表示这个字是要押韵的,()表示这个字可平可仄。[ 亲问押韵,所以平仄我不在这里具体讲了,最简单来讲,第一二声为平,第三四声为仄,例:天(第一声),娘(第二声)是平;我(第三声),去(第四声)是仄 ] 1、十六字令 十六字,小令,单调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详解:通过这个,亲可以发现,韵都是押在句尾的。而这个词牌的第二与第十二个字,也就是括号中的字,是可平可仄,不受平仄限制的,其他的字都要严格遵守规定的平仄。 例:十六字令 宋 蔡伸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内的字为押韵,该词具体押的是[下平声]的一先韵。 2、破阵子 六十二字,中调,双阙相同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详解:韵依旧押在句尾,括号内的字可平可仄,其余的字严格遵守规定的平仄。 例:破阵子 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内的字为押韵,该词具体押[下平声]的九青韵 3、永遇乐 一百零四字,长调,双阙,两阙不同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详解:同以上两首,句尾押韵,括号内的字可平仄,其余字严格按照规定的平仄。 例:永遇乐 宋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内的字为押韵,该词具体押[入声]的一屋韵。 宋词格律是很复杂的,要掌握那么多纷繁复杂的词牌格律是很难的。亲若是想填词,可以熟悉几个自己中意的词牌,专门填这几个,填得多了,对于平仄押韵就熟悉了,不必每个词牌都很精通。 亲要是想学习诗词的格律呢,我推荐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中华书局出版的,这书对于格律的学习是很有好处的。 呵呵,打了这么多字,还是发现好像没有讲的特别清楚,唉,格律是很复杂滴,这样吧,亲还有想问的地方可以HI我或者给我留言,具体到个别词牌再探讨。 PS:本人才疏学浅,以上若有谬误之处,恳请谅解与指正。 5.求唐诗宋词的平仄押韵格式律诗的平仄规则:(一)五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由这两联的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一、三、四、五、七、八开头第一个韵可平可仄)(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一、二、三、五、六、七开头可平本仄) (二)七律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特定格式: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平平仄平仄”;七言中可用“仄仄平平仄平仄” (三)古体诗的平仄 a)平平平 b)平仄平 c)仄仄仄 d)仄平仄 (四)词的平仄 (同律句,不多说了),详细请参阅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一书(中华书局出版) 6.宋词怎么押韵的说宋词格律之前,先说什么是词牌。 最初的词是用来歌唱的曲调的歌词,曲调的名称称为“词牌”,也许来源于最早的作曲者取的名字。后人用的词牌名跟词的内容已经没什么关系,故又另取了词标题。 比如陆游的《水调歌头·咏梅》,“水调歌头”就是词牌名,“咏梅”是词标题。 下面是部分词牌的格律。 大家最好找来相应的宋词,结合起来一起学,效果比较好。有的词牌格律没列出来,如果想写这些词牌的话,找来两首同样词牌的词,自己分解一下,就可以得出来了。 附:常见词牌格律 说明:- 表平声,| 表仄声,+ 表可平可仄。摘自《唐宋词格律》。 十六字令 又名《苍梧谣》、《归字谣》。十六字,三平韵。 定格: -(韵) + | - - | | -(韵) - - |(句) + | | - -(韵) 渔歌子 又名《渔父》,二十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以对偶为宜。 定格: + | - - | | -(韵) + - - | | - -(韵) - | |(句) | - -(韵) - - | | | - -(韵) 忆江南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二十七字,三平韵。 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宋人多用双调。 定格: - + |(句) +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 - -(韵) 长相思 又名《双红豆》,三十六字,前后片各三平韵,一叠韵。 定格: + + -(韵) + + -(叠) + | - - + | -(韵) + - + | -(韵) + + -(韵) + + -(叠) + | - - + | -(韵) + - + | -(韵) 浣溪沙 四十二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平韵,过片二句多用对偶。 格一: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 | | - -(韵) 格二(摊破浣溪沙):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 - - | |(句)| - -(韵) 采桑子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 添字格两平韵,一叠韵。 格一: + - + | - - |(句) + | - -(韵) + | - -(韵) + | - - +| -(韵) + - + | - - |(句) + | - -(韵) + | - -(韵) + | - - +| -(韵) 格二(添字): + - + | - - |(句) + | - -(韵) + | - -(叠)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韵) + | - -(叠) + | - -(句)+ | | - -(韵) 眼儿媚 又名《秋波媚》。 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定格: - | - - | - -(韵)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太常引 四十九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三平韵。 两结句倒数第二字定要去声。 定格: + - + | | - -(韵) + | | - -(韵) + | | - -(韵) | + |(豆)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 - -(韵)| + |(豆) - - | -(韵) 鹧鸪天 又名《思佳客》,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平韵,前片第三、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 定格: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句)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小重山 又名《小重山令》,调悲。五十八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定格: + | - - + | -(韵) + - - | |(豆) | - -(韵) + - + | |- -(韵) - + |(句) + | | - -(韵) + | | - -(韵) + - - | |(豆) | - -(韵) + - + | | - -(韵) - + |(句) + | | - -(韵) 一剪梅 双调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三平韵。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 亦有句句叶韵者。 定格: + | -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 -(句) + | - -(韵) 破阵子 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定格: | | - - + |(句)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 | -(韵) | | - - + |(句)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 | -(韵) 满庭芳 又名《锁阳台》,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 定格: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句) + - + |(句) + | | - -(韵) - -(韵)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句) + - + |(句) + | | - -(韵) 水调歌头 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定格: + | | - |(句) + | | - -(韵) + - + | - +(句) + | | - -(韵) + | - - + |(句) + | - - + |(句) + | | - -(韵) + | | - |(句) + | | - -(韵) + + +(句) + + |(句) | - -(韵) + - + |(句) - + - | | - -(韵) + | - - + |(句) + | - - + |(句) + | | - -(韵) + | + - |(句) + | | - -(韵) 凤凰台上忆吹箫 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 定格: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韵)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 |(句) - - | -(句) | | - -(韵) 汉宫春 九十六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定格: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豆) + | - -(韵) - | |(豆) -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 -(韵) - - | |(句) | - -(豆) + | - -(韵) - | |(豆) - - + |(句) + - + | - -(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