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小札刘逸生

1. 唐诗小札

唐诗小札

1.怎样写诗

你是问诗歌还是诗词?若诗歌的话,我无法回答你;若诗词的话,我之前写了一篇学诗课程,可贴上来给你参考. ­ 说明: ­ ●关于本课程,我是以各大院校的中文系基础课程为本,根据学习诗词的特殊需要作出调整和增添而成的.适用于有心学好诗词的朋友,对于无心写好诗词的朋友就没必要看了. ­ ●所谓“授人以渔”,故此下面主要列举了书目及说明了使用方法. ­ ­ 学前要则: ­ 一、参与劳动,多做运动,每天保证流汗四五升以上.否则学诗词很容易学进歧途,变成老穷酸. ­ 二、全文分三大部分,对应学诗的三个阶段,可以按部就班. 三、每部分由“精读、朗诵、工具、泛读、练习”四个栏目组成.精读,要求仔细阅读,认真理解;朗诵,不强制记忆(能背下当然更好),以培养语感为主;工具,主要是各类工具书;泛读,知识性、趣味性阅读,浏览便可. ­ 第一阶段 ­ 精读类: ­ 《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 ­ ●注: ­ 这两本书很厚,可以选自己喜欢的篇章阅读,没必要一页页翻到底.如果实在嫌厚,可以用《唐诗小札》及《唐宋名家词导读》代替. ­ ★目的: ­ 学会如何欣赏一首诗. ­ 朗诵类: ­ 《唐诗选》、《宋词选》 ­ ●注:繁体版.学诗之人,繁体字可以不用,但不能不懂.终究学诗绕不过繁体字这一关的,不懂得准确辨析繁体字的话,诗也很难学得深.后面会细述个中缘由. ­ ●又注:每天起码朗诵半个小时以上,念完一遍从头再念. ●又注:无须深入求解,只要明白诗句的意思,读顺了口就行. ­ ★目的:培养语感. ­ ­应用类: ­ 《白香词谱》(或《唐宋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辞海》 ­ ●注:在诗词写作中有格律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全篇合字数、合平仄,另一方面押韵也要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律. ●又注:《白香词谱》和《诗词格律概要》主要解说字数、平仄的要求.押韵方面需要《佩文诗韵》和《词林正韵》,这两本书一般都附录在前两本书里,无须单独购置. ●又注:建议从网上下载一个版本优的《佩文诗韵》和《词林正韵》,打印一份随身携带,方便使用. ­ ●又注:《辞海》是字典.比较厚,而且不属于古汉语专用,但其中的词条包罗万有,读诗时有什么看不明白的去查一下,常见历史人物和典故及常用文言都可以查得到. ­ 泛读类: ­ 各朝代著名诗人生平的传记,四大名著, ●注:市面上版本不少,选自己喜欢的吧. ­ ★目的:增加兴趣. ­ ­练习: ­ 一、找自己喜欢的诗进行仿写,或者沿用前人的题材,自己重新演绎.这个阶段是一定写不出好东西的,目的仅仅是练习.又,不要去强调表现自我、宣泄情感等等,那需要相当的写作技术来支持. ­ 二、这个时期最好严格按照格律来练习.如果静不下心来琢磨格律的话,有可能为日后的学习埋下祸端.无论能否遵照格律,都必须要清楚一点:格律不是限制、不是死板的形式,它是你写好一首诗最好的工具.写诗好比钉钉子,格律好比锤子,熟手工人也许可以用石头甚至手掌代替,但终究是不如锤子好用的.即使一些场合无法使用锤子了,必须用其他工具代替,那也得懂打钉子才行,而没拿过锤子的人又怎么学得会打钉子呢? ­ 三、无须苛求每一首习作的质量,因为想苛求也没这能力,反倒搞得自己很迷茫.只须多练就可以. ­ 四、这个时期的学习目的就是感受下诗词写作是什么一回事,也打好日后写作的一些感性方面的基础. ­ ­ 第二阶段 ­ 精读类: ­ 《写作概要》、《文学概论》、《古代汉语》 ­ ●注:选各大高校的教材通常会比较客观. ­ ●又注:这部分绝对要学扎实.认真学习的话,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就能基本掌握这三本书了. ­ ●又注:《古代汉语》是繁体书(包括白话讲解部分),所以前面要打繁体字基础.而且,越学到后面,越要接触大量的繁体书籍. ­ ●又注:先弄清楚什么是文学,再弄清楚什么是诗词,那么视角会高明得多、眼界将宽广得多.文学就好比一间房子,诗词就好比房子里一个茶壶,站在房子里能够一眼看清楚茶壶的形状,站在茶壶里却永远搞不清茶壶的造型.固然,这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却是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 ­ ★目的:了解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写作?了解古汉语是什么一回事. ­ ★开始时机:待上述的仿写练习不觉得困难之后. ­ 朗诵类: ­ 三曹诗选;李白选集、杜甫选集、唐朝边塞诗集,王维选集,孟浩然选集;豪放派词选,婉约派词选 ­ ●注:按上面的内容找吧,市面版本太多,更新也快,不过也没必要太挑剔,只要没错漏就行了,最好是繁体本.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买中华书局出版的书,质量最为可靠. ●又注:同样是不需要求深解的朗读. ­ ●又注:之所以选诗多于词,主要是“诗庄词媚”的历史现实.并不是说诗比词更好(那是外行人说的话),而是在学习之初,学词太多很容易走入小道,最后钻了死胡同. ­ ●又注:之所以选盛唐最多,因为盛唐是中国历史上诗文化最鼎盛、文人们精神最丰满、国民心态最自信的年代(连王维这种惊才绝艳的诗人也只能屈居三、四,这是中国诗史上仅见的).学诗首练“胆、气”,此二者未得,写一百年都不过是滑手、诗匠.有人说婉约清灵一路不需要胆气,其实花间也好、易安也好,其胆气是含而不。

2.唐诗鉴赏举隅怎么样

昨天看《中国青年报》,有篇关于本书的评论。

把我想说的都说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认为,在浮躁仓促的当下,年轻人需要经典,也需要对经典的经典阐释。

“因为经典的标准与共识不仅属于空间,也属于时间。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时空转换之后,后来者很难凭借现代汉语穿越时空隧道感受古典美感的全部魅力。

这就需要经典的阐释者拨开重重迷雾,为我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他认为,这套“名家品经典”的最大贡献在于,帮助忙碌的当代人,在上下几千年的传统坐标中找到属于个人的精神归宿。

据介绍,“名家品经典”包括夏承焘的《唐宋词品鉴》,夏承焘、盛静霞的《唐宋词选讲》,程千帆的《读宋诗随笔》,刘逸生的《唐诗小札》、《宋词小札》,霍松林的《唐诗鉴赏举隅》、《宋诗鉴赏举隅》,艾治平的《花间词品读》、《清词品读》等近十种。作者夏承焘、盛静霞、程千帆、刘逸生、霍松林等,均为现当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的一流学家。

一方面,他们所品读鉴赏的诗、词、文、小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经典;另一方面,他们学养深厚,学贯中西,眼力独具,表达古雅。其鉴赏文字也代表当下中国古典诗、词、文、小说品读的高水准。

品读经典,关键是“知识正确” 在康震看来,“名家品经典”系列丛书就是一套阐释经典的经典精品。“说它经典,是因为阐释者都是20世纪以来唐诗宋词研究的名家大师,他们对唐诗宋词的阐释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早已成为社会民众理解、欣赏唐诗宋词的标准与共识。”

他说,李白、苏轼、辛弃疾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往,他们的精神成就之所以依然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人,就是因为有夏承焘、程千帆、霍松林等经典的阐释者——“他们成为连接古代与现代,圣贤与民众,意象与生活,诗词与人生的精神光缆,成为我们穿越盛唐气象、大宋雅韵的引领者。” 近年来的图书市场,对中国经典的“品读”、“诠释”、“新解”、“大话”铺天盖地。

为什么要出版这套“名家品经典”?出版方表示,这套“名家品经典”的品质与某些市场化的“品鉴”与“大话”有本质不同。有些“品鉴”,或因作者学养不足而哗众取宠,或因选文不精而粗制滥造,或热炒作秀、市场唯上。

它们所形成的市场风潮,不但没有将中国的文化经典进行条分缕析、细致入微地精华呈现,反而多有错读、粗读、滥读、误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所伤害。 “关键是它的‘知识正确’。”

学者鲍鹏山说,“这套书鉴赏的作品,都是公认的古典文学名篇。既代表中国古典诗词的最高成就,又体现着多样性的风格和艺术特征。

这些作品,涉及文学史、文体史、作家生平和风格等诸多知识。能否正确叙述和传达,不仅是作者的水平问题,还有作者的态度问题——这些大家是相应知识体系中的权威,学风优良,学品可靠,学术规范严谨,所以,读这样的书,不会在知识上被误导。”

鲍鹏山批评道:“当下很多类似‘古典诗词鉴赏’的著作或讲演,大行其道。但多是很有限的阅读经验和偏狭的鉴赏趣味,天马行空,随性延伸。

毫不顾忌作品本身之客观情实、之古韵国风。这类‘鉴赏’听多了、读多了,不仅会降低古典诗词的品位,败坏学术品格,甚至还会给大众头脑中塞进一大堆错误的‘知与识’。

非但不让他们接近‘真与美’,反而误导之趋近歧途。”还有专家则认为,大部分读者读书是盲目的,往往随波逐流,跟风而动。

因而近几年来,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伪国学热”风潮。 因此,鲍鹏山认为,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一个好的选本可以让读者窥斑知豹,经过大家的分析、鉴赏、导读、指点,一般读者可以由此门径,入古典文学的堂奥。一套货真价实的“名家品经典”,可以对当下的“伪国学热”起到一种对峙作用。

唯有大家,才能在时空坐标上观照经典 康震则从中国诗歌历史评价“名家品经典”的价值。他认为,唐宋诗词的经典性表现在它是中华民族表达情感、抒发情怀最精粹最敏锐的诗歌形态。

就诗歌形态而言,唐宋诗词的格律、意象、语汇达到了最精密的程度。“在诗歌的最初,格律是自发的,是一种悦耳的协调感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因循继承。

随着创作经验的不断累积,对美的追求开始由自发走向自觉,而格律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悦耳的经验,更成为悦神悦志的精神节拍。并且,在无数次的演练学习中,悦神悦志的节拍将格律诗推向民族审美意识最巅峰的体验——在这套选本中,这些得以充分体现。”

他说。 以霍松林的《宋诗鉴赏举隅》为例。

其中品鉴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之“春风又绿江南岸”时说:“王安石变法,受到猛烈攻击,阻力极大,因而罢相。二次拜相,赴京师途中疑虑重重。

这首诗,便是心态的外化。有的鉴赏家东拉西扯,全未搔到痒处。”

不仅言诗,更言世情与情志。如,品鉴黄庭坚的《寄黄几复》中言:“黄庭坚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学习榜样。

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之能为文章者,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堪称诗人小传。其传承之来龙去脉,一览无余。”

“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康震。

3.小札什么意思

札 #zhá

【释义】①古代写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②书信:信札|笔札|手札。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札 <;名>

(形声。从木,札声。本义:古代用来写字的小木片)

同本义

札,牒也。――《说文》

皆一札十行,细书成文。――《后汉书·循吏传》

卿有札书。――《汉书·郊祀志上》

上令尚书给笔札。――《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上许,令尚书给笔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太平御览》

古代公文的泛称

);札书(牒,公文);

札zhá

⒈信件:信~。书~。来~收阅。

⒉〈古〉写字用的木片。

⒊札子,〈古〉一种公文:奏~。论事~子。

札zhā 1.扎;刺。 2.驻扎。 3.站立。 4.见"札客"。 5.见"札地"。

4.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意思是我旅居并州已经十年风霜,归心似箭日夜思念着咸阳。不知为何再次渡过桑干水,回头望去反觉并州是故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命运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

出自《渡桑干》,是唐代诗人刘皂(一说贾岛)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写诗人离开家乡后长期客居并州,又北渡桑干河时的感受。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未用任何渲染之笔着意描写,而是以倾诉的方式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原文如下: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译文如下:

我旅居并州已经十年风霜,归心似箭日夜思念着咸阳。

不知为何再次渡过桑干水,回头望去反觉并州是故乡!

词句注释如下:

⑴桑干(gān):河名。今永定河之上游,源出西北部管涔山,向东北流入河北官厅水库。相传每年桑椹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原写作“桑乾”,因汉字简化而写作“桑干”。

⑵舍(shè):用作动词,居住。并(bīng)州:古州名。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据《周礼》、《汉书·地理志上》记载, 并州 为九州之一。其地约当今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大同一带地区。此处指今太原西南晋阳城。十霜:一年一霜,故称十年为“十霜”。

⑶咸阳: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是刘皂的故乡。

扩展资料:

关于作者,多数注家认为此诗是贾岛的作品。在许多诗集中,这首诗都归在贾岛名下。刘逸生所著的《唐诗小札》(修订本)一书,也持这种说法。《元和御览诗集》则认为此诗出于贞元间诗人刘皂之手。张孟麟从此说。刘皂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旅居并州十年,但一事无成,于是便返回家乡。

但是当他渡过桑干河,回头望着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怀念并州的情绪又涌上心头。在惆怅之际,他写下了这首诗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渡桑干

5.急求

进行古诗词创作的人越来越多蒋述卓(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现在是大众文化时代,很多人把古典诗词的创作看作是小众的,但在网络时代,尤其是多媒体、自媒体时代,古典诗词创作也未必不会兴旺起来。

从这几年看,出现了国学热,在网络上晒自己古典诗词创作的人也越来越多,我想大众文化时代的古典诗词创作仍有蓬勃兴旺的可能。费勇(广州电视台副台长):近20年来学术界经常埋怨,觉得没有人愿意看经典看学术,读者不愿意思考。

这可能有个误区,老百姓其实很喜欢古典诗词,也喜欢高雅的东西,关键看你怎么写。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近10年国内畅销书里有一大批是分析古典诗词的,最畅销的是安意如的,她的书卖到三四百万册。

有些老师很感慨,觉得她的东西写得太一般。但是一个女孩分析古典诗词的东西很畅销,原因是高校的老师根本不写,不屑一顾。

蒋述卓老师在《羊城晚报》写赏析唐诗宋词的东西就非常不错,本身是博导,是学者,这种形式也很好。古诗词不会消亡也不会大众化徐南铁(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所长):目前这个时代肯定不是古典诗词的时代,尽管说网上很多人喜欢传播古典诗词,但很多是走样的,现代人创作的所谓古典诗词不讲韵律,也不讲平仄,已经不是传统的古典诗词,这涉及到我们怎样在传播中保持古典诗词的传统和精神。

古典诗词的发展必将走向艺术化和小众化,这和书法一样,书法已经和实用价值分道扬镳。过去书法是实用性的,现代实用生活不再需要书法,书法越来越走向艺术品,小众化。

古典诗词也是一样的。有个成语“不绝如缕”,诸多成语是从古典诗词里出来的,你要学这个成语就必然会联系到古典诗词,所以古典诗词创作不会消亡,但它也不会成为大众文化。

热爱阅读古典诗词或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作的人,应当坚持古典诗词的文化精神和情怀,保持对生活和社会的关心,不要变成喜欢古典诗词是为了凑热闹,没必要赶时代的时髦。一定要保持和追求古典的精神、古典的情怀和古典的韵味。

马茂军(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看完蒋述卓的《诗词小札》后,我发现古典诗词解读有两个路数,一是介绍古典文学,像我的导师霍松林先生编的《唐诗鉴赏辞典》,这种解读是象牙塔式的,一字不脱离原文,不敢逾越。另一种是像蒋述卓这样作为美学家,当代批评家的解读,他对《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解读,其实就是人生的解读,更注重古典诗歌与当代人的心灵相通。

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大众文化时代的解读,这对现代人更有价值。实际上每个时代都面临古典诗词与现代的关系。

比如李白,他当时写《大雅久不作》,也是与时代有关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也是对文化的呼唤。

每个时代都面临着大众化的问题,中国的贵族被灭亡了,我们一直在大众化、庸俗化,每个时代都在喊这是“无诗”的时代,但后来人看来,“你们那个时代还是有诗的,怎么说没诗呢?”从北宋时代不再用诗歌作为科举考试,诗歌就已经变为奢侈品,但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人精神心灵的寄托它肯定不会消亡。摆脱“老干体”抒写真性情蒋述卓:现在古典诗词创作陷入了一个怪圈,老是想跟时代,“十八大”来了写“十八大”,“神十”来了写“神十”,这是一种老干体的写法。

它应该放开,不应该这样写。应该是记自己的事,记自己感怀的事情,还有朋友之间的应酬,日常生活的东西也可以,古典诗词就是古人在交往中产生的诗词,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要跟那些东西,跟那些东西没有感受。

就像上个世纪50年代写山水画,为了强调时代,所以就写农村,画条电线杆、画一个高压线表现时代,其实这对国画是一种破坏。古典诗词也是这样,时代只是表现在你情感的时代,而不是表现题材一定要赶时髦,其实那个时候反而容易束缚自己的手脚。

黄德树(天河区民政局):在当下社会,我们要重建诗词创作、诗词研究、诗词传播的一整套机制。专业写诗的人养在两个系统中,要不养在研究系统中,要不养在文联里头。

实际上,历史上大多数的诗人养在天地之间。做诗词研究很多的专家不是特别接地气,古代的诗人也不能像我们这样面对面,但是现代的诗人也比较少接触,缺乏集体圈子之间的交流。

因此,大家在选题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一些古代的题目。传播也很重要,杜甫为什么出名?因为有一群人传播他,现在写诗的人缺乏一群人来研究,也缺乏一群人来鉴赏、来传播。

我们这个时代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在有无数的手段可以传播信息,地铁上每个人拿部手机其实都在阅读,他们不是没有阅读的习惯,也不是说不想阅读,关键是没有把内容输进去。我觉得在研究和传播的领域可以有一套新的机制去推动,有必要鼓励大家写点诗,如何鼓励?鼓励大众一起来做。

赵维江(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今天绝不是诗词的时代,这没错。古典诗词是农业文明的产物,那时的诗人都是官员,最起码是个县令,官员也很有闲暇作诗。

但历史地看,现在古典诗词是小众文化,以后会不会大众化?我觉得有可能,为什么?随着社会文明的进展,我们的闲暇时间会越来越多,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越来越。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