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诗三百首第一首 唐诗三百首第一首1.唐诗三百首哪首是第一唐诗三百首第一首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感遇·其一》。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折断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 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 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 此篇为其第一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三百首 。 2.求《唐诗三百首》里面的六种不同诗体的反映思乡主题的诗五古五绝五古《夕次盱眙县》 作者: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这是一首写楫旅风波,泊岸停宿,客居不眠,顿生乡思的诗.诗的前四句为第一 段,是写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后四句为第二段,是写人雁归宿、夜幕 降临,自夜到晓不能入眠而生乡思客愁.五绝:《夜思》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五律:《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七古:《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作者:李颀 南山截竹为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飚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遛,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这首诗是写听了胡人乐师安万善吹奏篥,称赞他高超的演技,同时写篥之声 凄清,闻者悲凉.前六句先叙篥的来源及其声音的凄凉;中间十句写其声多变,为 春为秋,如凤鸣如龙吟.末两句写作者身处异乡,时值除夕,闻此尤感孤寂凄苦.诗 在描摹音乐时,不级以鸟兽树木之声作比,同时采用通感手法,以“黄云蔽日,” “繁花照眼”来比喻音乐的阴沉和明快,比前一首更有独到之处.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七律:《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作者: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诗以白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完全是按照要求去唐诗三百首一首一首找的。 3.唐诗三百首,第一首诗的作者是谁唐诗三百首,第一首诗的作者是: 张九龄 唐诗三百首,第一首诗是: 《感遇四首之一》 原文: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意思: 孤单而傲娇的鸿雁自从到海上来,池塘河潢都不敢眷顾。 侧身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休息。 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吗? 修美的品德把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的位置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 今日的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么独自游弋的人们将网哪里追求呢? 赏析: 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这首诗前四句以叙事为主,简洁干净,第五句“矫矫珍木巅”句中的“矫矫”两字,上承“翠鸟”,下启“美服”:“珍木巅”三字,上承“三珠树”,下启“高明”。可见诗人行文的缜密。后六句都是孤鸿的独白,其中四句对翠鸟说,二句专说鸿雁自己。“今我游冥冥”句,用“冥冥”两字来对衬上文的“矫矫”两字,迭字的对比呼应,又一次显出了诗人的细针密缕。这首诗劲炼质朴,寄托遥深。它借物喻人,而处处意存双关,分不出物和人来,而且语句中含说理和劝诫,颇得诗人敦厚之旨。 4.唐诗3百首第一首叫什么唐诗三百首的第一、二首诗是张九龄《感遇》 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⑴,桂华秋皎洁⑵。 欣欣此生意⑶,自尔为佳节⑷。 谁知林栖者⑸,闻风坐相悦⑹。 草木有本心⑺,何求美人折⑻? 兰叶春葳蕤⑴,桂华秋皎洁⑵。 兰草到了春天长得分外繁盛,桂花到了秋天开得十分皎洁。 欣欣此生意⑶,自尔为佳节⑷。 一派欣欣向荣的蓬勃生机,自然成为美好的季节。 谁知林栖者⑸,闻风坐相悦⑹。 这谁知道那居住在山林中的隐士,闻到了芬芳更加喜悦。 草木有本心⑺,何求美人折⑻? 草木自有本性,何求美人赏识采折呢? 本诗采用比兴的手法歌颂春兰、秋桂,从而抒发诗人的情怀。 诗人在开篇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茂盛芬披的春兰,皎明洁净的秋桂,然后生动地写出它们的勃勃生机,转而写到人们对它们的态度,最后引出全诗主旨:春兰、秋桂的美好,完全出于自然本性,而并非为了求得人们的赏识。诗人以此比喻洁身自好的君子。 本诗虽短小,但用尽全力,结构严谨,诗境意尽没有落空。诗意温和,不知不觉中,在咏物的背后,讲出了高雅的生活哲理。[1] 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 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⑸林栖者:山中隐士 ⑹ 坐:因而 ⑺本心:天性 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 ⑾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 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 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 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 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感遇·其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岂:难道。 伊:那里,指江南。 岁寒心:耐寒的本性。 荐:进献。 嘉客:嘉宾贵客。 奈何:无奈。 阻重深:山高水深,阻隔重重。 运命:命运。 循环:周而复始,变化莫测。 寻:探求。 徒言:只说。 树:种植。 此木:指丹橘。 阴:树阴。[2]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 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 而是具有松柏秉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 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命运遭遇往往不一, 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 难道丹桔不能成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