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新思路笔记视频

1. 唐诗新思路

唐诗新思路

1.古诗所见的教案怎么写

一、课文概述《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是一首古诗,属于精读课文。

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它简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无穷的意境,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回味无穷。它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与本单元 “快乐的夏天 ”主题相吻合。

二、教学理念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三、学生认知基础分析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

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古诗词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词进行表达,也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四、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会认10个二类字,能正确认读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2、过程与方法: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通古诗。

鼓励学生用动作,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生字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4、学习重、难点:学会生字,有感情的吟诵古诗。

五、教学方法1、课前准备,搜集一些赞美夏天的小诗。2、强调课前预习,了解古诗 ,认读生字 。

2、谈话法、合作交流法。3、感悟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营造学诗氛围。

4、诵读法:多形式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4、想象法: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进入古诗意境。

5、联系生活法:将课堂与生活有效整合,知道夏天是美好的,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从而热爱夏天,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设计13、古诗《所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新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诗、林”等六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重、难点: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学方法:1、强调课前预习,了解课文,认读生字,并学会组词。

2、谈话法、合作交流法。3、阅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交流的过程中感悟课文内涵,提高语文素养。

4、学习探究法。5、想象法: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揣摩作者内心,产生情感共鸣。

6、联系生活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师:小朋友,你们会背有关春天的古诗吗?谁来背背?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夏天的古诗。板书:古诗)(设计意图:激发起学生对再次学习古诗的兴趣)2、(出示课文插图):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在一个夏日去树林里,树林里的画面吸引了他,于是他把他所看见的画面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板书课题)(请大家伸出小手跟老师一齐来写课题《所见》,并齐读两次。)

(设计意图:揭题,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所见》的情境。)二、初读古诗、识字1、引导学生看课文情境朗读视频后说话:诗人看到了什么?师根据生回答板书:牧童 黄牛 林 蝉2、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所见》。

(播放音乐,师范读课文)(多么有意思的一首小诗呀,你们想读吗?请小朋友打开13课,自由读课文《所见》)(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感受课文。)3、学生自由读古诗,遇到不会的生字多读几次,要求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在教学中,初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读题质疑,围绕课题提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地去梳理,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交流解决问题。着重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

4、(看到同学们读得津津有味,生字宝宝也跑出来跟你们见面了。看,它们来了)学习生字词(出示课件):古诗、所见、林樾、牧童、黄牛、闭口、立正自由拼读--看拼音个别读--去拼音读--开火车读--齐读(字词理解指导:“牧童”、“蝉”出示蝉的图片、“闭口”、“立正”用动作来表达)5、学会了生字,那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把生字记下来呢?出示生字:诗、林、立、童、黄、闭)让学生两人一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识记。

2.古诗《武陵春》赏析

武陵春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动作描写写愁苦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神态描写些愁苦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欲抑先扬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比喻夸张写出愁苦的沉重

[认识诗人]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以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

[了解背景]《武陵春》李清照53岁,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之时,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全诗精释]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着微微的香气,虽然日上三竿,我仍无心梳洗打扮。景物依旧,人事俱非,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也曾产生去那里泛舟之念,但只怕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诗中言情]《武陵春》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春花凋落说自己青春不再;又借“双溪泛轻舟”表达自己丈夫去世内心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与“恨”,原是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词人采取夸张性的比喻,说“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从而突出了自己愁苦之深重。

3.求一句古诗的含义

先从美好的春景开始写,想到在溪上泛舟的情景。但又有了物是人非的悲哀。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 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简单来说 就是国愁家愁 诗人总是敏感的 莫明的愁加上真实的愁 就成了词中所说的愁

4.作文的好题目

不要死题目 就要活方法 话题作文怎样命名 作者:漫天飞舞的樱花 1、标题范围尽量要小,要从自己确立的角度出发不要太大太泛;要合理出新,要不落俗套。

也可以采用副标题的方式对主标题加以限制。 2、标题不能过长,过长则显得松散。

3、标题要含蓄,把思维蕴涵于形象的标题之中,含蓄能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且能加深阅卷老师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和体会。 方法一:定文体,扬长避短。

紧扣话题,调动积累,选用自己的“拿手文体”写作是快速拟题的基本前提。因为任何文章都是有体裁的,不讲文体,随心所欲地写作,只会写出结构松散,不合章法,非驴非马的“四不像”文章。

况且,话题作文也只是要求文体不限,并非不讲文体。 例如:作梦,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

但梦的内容却是异常丰富,形式是异常多样的。请以“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以“梦”为话题 《这一幅风光,如梦》《比梦更美》宜写成抒情散文; 《美梦成真》《想起了那个暑假》宜写成记叙文; 《说说课文中的“梦”》《梦的成因》宜写成说明文; 《梦想中国足球》《让美梦成真》宜写成议论文。 以“树”为话题: 如果我们想写记叙文,标题宜为《树下》《记一次特别的植树活动》《我家的小桃树》; 如果我们想写成抒情性的散文,可拟题《松树赞》《我爱那片小桃林》; 如果要写成议论文,就要这样拟题:《给我一片绿阴》《植树,为了子孙后代》《小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真的是“无用之材”吗》 方法二:妙修辞,匠心独运 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能避免一览无遗,让文题生动形象,精练紧凑,含蓄隽永,使文章锦上添花。

例如:以“我”为话题,可活用歌词《真我的风采》《我想唱歌不敢唱》《最近比较烦,比较烦》。以“假日”为话题,可引用歌曲名《自从有了你》。

以“同学”为话题,可拟题目《长相忆》《别时容易见时难》。写老师晚年坚守教坛的文章,可引用诗句《夕阳无限好》作题。

写有关透视中小学生道德观念的文章,可沿用鲁迅的话《救救孩子》作题。用这种方法拟题,通俗明了,妥贴自然,并为大家所喜闻乐见。

看来,平时多背点古诗词名句,平时多留意歌曲、俗语、歇后语等知识,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素养,对作文拟题的好处也是非常明显的。 方法三:新视角,别开生面 拟题不仅要快,更要求新求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就要求我们克服思维定势,逆向思考,追求陌生效果,拟出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的好标题。方法有: ①违反常情式拟题:《真想做个差生》《渴望停电》《无价的花生米》 ②借用数字式拟题:《1234567》,抒写音乐情怀;《7+1>8》,论述学习与休息的关系。

③展开想象式拟题:《8与发》《雷锋“出国”了》《电脑与人脑的世纪之辩》 这些文题不落俗套,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新体验,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当然也很容易迷住阅卷老师,使他心甘情愿给你高分。 1、巧用修辞 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如:(1)比喻 《我渴望老师的“阳光”》以“阳光”喻暖人的关爱,简洁含蓄,如将喻体换成“热情帮助”之类,则索然无味。又如《我发现女孩也可以做“太阳”》、《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这些设喻佳题也都富于文学色彩。

(2)借代 辽宁大连一位考生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给文章拟题目《黑白债》,借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索,寄托深情。 又如《人生需要掌声》,这一标题借“掌声”代“鼓励”,也很有创意。

(3)层递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读书的兴趣、方法和作用在递进中表达得简练生动。(4)比拟 《小树又快活了》《读水千遍真有趣》前者运用拟人辞格让小树具有人的感情,后者把“水”拟作能“读”之物,用的是拟物辞格。

(5)对偶 《朋友最真,友情最贵》、《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这两例都将文旨浓缩在整齐对称的句子中,体现出考生善于推敲的语言功夫。(6)对比 《躺着读书,站着做人》“躺着”与“站着”形成姿势上的对比,使得标题包含哲理,令人回味。

(7)双关 《我最需要一剂良药》文中“良药”既能治腿疾有能治心病,一语双关,内蕴丰富。 (8)设问 《错?对!》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

(9)反问 《中国的教育家,您难道还没发现吗?》反问中饱含着摆脱应试教育重负的强烈愿望,观点鲜明,言辞恳切。 (10)顶真 《读书乐 乐读书》《活读书 书读活》(同上)这两例运用顶真兼回环辞格,风趣地展示读书之趣、读书之乐和读书之法。

(11)反语 《我发现了家中的“贼”》家中几次“失窃”,“作案者”原来是瞒着别人给灾区寄钱的一家人的三个成员,题中用“贼”,贬词褒用,凸现一家人的高尚品德,幽默风趣。(12)引用 《腹有诗书气自华》、《风物长宜放眼量》前者形象地表现读书的作用,后者揭示消除“代沟”的思想方法,引用名句作题目,能较好地体现考生的文学积累和修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3、借用符号 (1)标点符号属无声的语言,用之拟写文题,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往。

5.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5课解析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词人简介:温庭筠:(约812—870),晚唐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译文: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频洲上。

鉴赏:词中痴情女子对爱人的思念,真挚感人。望江楼上悄然独立,只为能找寻心上人的归踪。

夕阳西下,万舟驶过,仍没有爱人的身影。中人那悠悠流水,缓缓东流。

心中的爱与恨,相思与失望交织一起,不令人黯然神伤!《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

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

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

“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

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

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又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典故用意 1) 孙郎 - 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年少有胆识 2) 冯唐 - 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 3) 天狼 -天狼星; 用天狼星比喻敌人(即辽国与西夏),表达了作者爱国,想要为国杀敌,报答国家的胸怀。

苏轼(1037~1101),宋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与其弟苏辙(1039~1112)和其父苏洵(1009~1066)合称为“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词的上。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