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宋词上片 宋词上片1.《宋词御街行.秋日怀旧词上片怎样写秋原文: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1] 全文翻译 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透着清香的石阶上,当次夜深人静之时,那悉悉索索的落叶声更增添了秋天的凉意。 卷起珍珠串成的锦帘,华丽的楼阁上空空荡荡,只见到高天淡淡,银河的尽头像垂到大地。年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素绡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 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没有入口,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 夜已深,灯已残,灯火明灭之间,只好斜靠枕头,聊作睡去,这无休无止的孤栖,真让人尝尽了孤独相似的滋味。算来这苦苦的等待尚遥遥无期,虽说是终日眉头紧锁,心绪万千,也没有一点办法可以解脱回避。 2.记得好想有一首宋词,上片结束还是下片开始来着,是平声的“年年”清平乐·年年雪里李清照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黄公绍年年社日停针线。 怎忍见、双飞燕。 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 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相见欢·年年负却花期张惠言年年负却花期!过春时,只合安排愁绪送春归。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 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采桑子·年年才到花时候佚名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 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 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 3.宋词里面什么叫“上片三平韵,错叶二仄韵估计这个说法是来源于词调《定风波》吧?结合词例来跟你说明。 定风波〔宋〕欧阳炯 (词)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明霞。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 (谱)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词)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 (谱)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说明:第一行是原词,第二行是相应的词谱。词谱标明的是每个字应遵循的平仄(这个估计你都知道的?平声字和仄声字也基本能区分吧?) 定风波词调的规定是“双调六十二字,上片三平韵,错叶二仄韵,下片二平韵,错叶四仄韵”,双调,是指词调是分上下两片的。上片三平韵,即例词中纱、霞、华,这三个句脚的字是相互押韵的,而且押的是平韵;但中间还有尽、忍这两个字是互相押韵,且押的是仄韵。因为上片本来是押平韵的,但中间穿插了押仄韵的,所以叫“错叶”(这里的“叶”读“协”的音,叶韵,就是指合韵),而且因为是两个句脚押仄韵,所以合起来就叫“错叶二仄韵”。 下片也是一样的道理,花、家两字押平韵,而句中又有乱和断,问和信,这四个字两两一组,分别押两个不同的仄韵,但合起来还是称“四仄韵”。 所以,归纳一下,这句的意思就是在说:上片三处押平韵,中间穿插了两处押仄韵;下片两处押平韵,中间穿插了四处押仄韵。 4.宋词南乡子上片描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南 乡 子 晏几道 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 意欲梦佳期。梦里关山路不知。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还是凉生玉枕时。 (1)简析上片中“又”“初”二字的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的上片和下片在写法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案(表抄答案,解析更重要->;戳这) (1)①黄昏新月,常会勾动人的离思。一个“又”字,反映出抒情主人公倚楼怀人已非一朝一夕。 ②主人公独倚高楼,在暮云中第一回看到归雁正不住地向南飞去,心下自语:可不要说远行的人要比雁还迟归啊!一个“初”字,语意比“又”更深一层,更添对行人的思念。 (2)上片实写,下片虚写。词的上片写吹笛、见雁,属于实写;下片写欲梦、待书,属虚写。吹笛是“谁教月下吹”,意即枉吹,见雁是“漫道行人雁后归”,意即空见。欲在梦中相逢,而梦中又不知道路;等待书信到来,书信又迟迟不到。全词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地说明离恨无法排遣,怅惘之情愈转愈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