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诗离思 唐诗离思1.《离思》全诗内容是什么元稹《离思(其一)》 自爱残妆晓镜中, 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 一朵红苏旋欲融。 元稹《离思(其二)》 山泉散漫绕街流, 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 水晶帘下看梳头。 元稹《离思(其三)》 红罗箸压逐时新, 吉了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 些些纰缦最宜人。 元稹《离思(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离思(其五)》 寻常百种花齐发, 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 可怜和叶度残春。 2.古诗《离思》好吗古诗 题目为《离思》有很多首,是下面那一首么???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写的最好的是前面两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诗人动情的女子了。作者在这首诗里采用种种比喻手法,曲折地表达对曾经相爱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 这首诗最能引起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爱人的人们的强烈共鸣。有人把这两句诗写在文学作品里。也有人写在书信中,用来表达对对方的痴情。这就充分说明元稹这首诗具有巨大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 3.谁知道离思这首古诗啊元稹《离思(全五首)》 元稹《离思(其一)》 自爱残妆晓镜中, 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 一朵红苏旋欲融。 元稹《离思(其二)》 山泉散漫绕街流, 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 水晶帘下看梳头。 元稹《离思(其三)》 红罗箸压逐时新, 吉了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 些些纰缦最宜人。 元稹《离思(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离思(其五)》 寻常百种花齐发, 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 可怜和叶度残春。 4.离思古诗词赏析跟翻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 ①曾经:曾经到临。 经:经临,经过。 ②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③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④取次:草草,仓促,随意。 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 例:宋陆游《秋暑夜兴》:“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⑤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⑥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⑦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⑧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译文 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赏析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 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 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 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 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 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 “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 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 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5.诗词解释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这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 元稹与其妻恩爱无间,相敬如宾,感情甚好。然而幸福仅仅持续了七年时光,爱妻便不幸离他而去,元稹写下这首诗,寄托了自己无限的哀思。 起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此句喻意精妙。沧海无比深广,以至别处之水比之便相形见绌。 巫山有朝云峰,云蒸霞蔚,以至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诗人用这两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巫山之云,至美至真,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 因此除爱妻之外,就再没有使自己为之动情的女子了。其情之真切,发自内心,世间少有。 因而也就有了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 自己信步经过“花丛”,却懒于回头看,表示自己对其他女色已无眷恋之心。 这种心境绝不是一般的“万花丛中过,片叶不粘身”那种潇洒做作与虚伪,而是情到深处,万念俱灰的真诚。为什么会这样呢?末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一半的原因是修道一半的原因是心中唯你)”便体现了诗人亡妻之后的孤寂情怀。 元稹一生精修佛学,尊佛奉道。“修道”也可理解为研习品行学问。 诗人思妻之情深厚,无法解脱,于是寄托于修道之中。其实,“半缘修道”也好,“半缘君”也罢,都表达了诗人的郁郁心情,其忧思之情是一致的。 6.离思五首的古诗原文(其一)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翻译)爱在早晨的镜子里欣赏残妆,钗环插满在发丝丛中,不一会儿初升的太阳光斜照在抹了胭脂的脸颊上,仿佛一朵红花苏醒绽放一会儿又仿佛要化开了一般。 ========================================= (其二) 山泉散漫绕街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翻译)山泉绕着街道缓缓流去,万树桃花掩映着小楼,我(在楼上)悠闲地翻看道教书籍慵懒着没有起身,隔着水晶帘看(你在妆台前)梳头。 ========================================= (其三)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翻译)著压(一种织布工艺)的红罗总是追逐时髦新颖的花样,绣着秦吉了(一种类似鹦鹉的鸟)花纹的纱布染着酒曲一样的嫩色,(你说)不要首先嫌布料的材质太薄弱,稍微有些经纬稀疏的帛才是最宜人的。 ========================================= (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翻译)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我在花丛中任意来回却懒于回顾,一半因为我潜心修道,一半因为有你(在我身边) ========================================= (其五)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翻译)当时百花齐放,我却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给你这个皮肤洁白如玉的女子,如今我就像那两三棵树一样静静地站在江边,可怜只有一树绿叶和我一起度过残春。 7.离思五首的古诗原文(其一)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翻译)爱在早晨的镜子里欣赏残妆,钗环插满在发丝丛中,不一会儿初升的太阳光斜照在抹了胭脂的脸颊上,仿佛一朵红花苏醒绽放一会儿又仿佛要化开了一般。 ========================================= (其二) 山泉散漫绕街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翻译)山泉绕着街道缓缓流去,万树桃花掩映着小楼,我(在楼上)悠闲地翻看道教书籍慵懒着没有起身,隔着水晶帘看(你在妆台前)梳头。 ========================================= (其三)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翻译)著压(一种织布工艺)的红罗总是追逐时髦新颖的花样,绣着秦吉了(一种类似鹦鹉的鸟)花纹的纱布染着酒曲一样的嫩色,(你说)不要首先嫌布料的材质太薄弱,稍微有些经纬稀疏的帛才是最宜人的。 ========================================= (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翻译)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我在花丛中任意来回却懒于回顾,一半因为我潜心修道,一半因为有你(在我身边) ========================================= (其五)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翻译)当时百花齐放,我却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给你这个皮肤洁白如玉的女子,如今我就像那两三棵树一样静静地站在江边,可怜只有一树绿叶和我一起度过残春。 8.求元稹《离思》的诗词鉴赏元稹·《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全诗的意思是:经历过大海的广阔无边,不会再被别的水所吸引,经历过巫山的云雨缠绵,别处的景致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花丛信步,我全无心思看那百花争艳,一半是因为笃佛修道,一半是因为忘不了你。元稹这首诗是描写自己对过去情人的痴情迷恋,难以忘怀。 即使再美丽的女子,在他眼中看起来,也比不上他心目中的那位意中人,就象经历过沧海水、巫山云的人不再以其他地方的水云为水云一样。元稹爱妻的名字叫韦丛,比元稹小四岁,二十岁和元稹结婚,二十七岁时就不幸去逝。 元稹写给她的诗篇除了《谴悲怀三首》,还有《离思五首》、《六年春遣怀八首》、《杂忆五首》等等,可以说篇篇感人至深。从这些诗篇里可以想象韦丛是一个贤淑美丽的女人,还可以知道元稹是一个痴情感恩的男人。 诗句由《孟子·尽心》“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蜕变而成。句意为:曾经到过大海见过海水,觉得其它的水就难说是水了;除去巫山上的神女之云,再也没有如此奇美的云了。 海水深广而汹涌,自然使江湖河泊里的水相形见绌。宋玉《高唐赋》云,巫山之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见于渊,珍怪奇纬,不可称论”;陆游《入蜀记》云:“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如此之云,别处的云与之相比,自然黯然失色。“难为”“不是”,显然是夸张说法,但“沧海”、“巫山”的形象为水中之最,云中之尤,各为世间之唯一,至大至美,凡经历过、观赏过的人,对其他的水与云,确实很难看上眼了。 诗人“索物以托情”,语近思远,风情宛然,强调了抒情对象的无与伦比,表达了对亡妻韦丛的无限仰慕及忠贞不二的爱情,从而既表明心迹,又告慰亡妻。孟子两句,一为“难为水”,一为“难为言”,元稹两句,一为“难为水”,一为“不是云”,不仅出新,用词也善变化。 今人用此两句,常喻人的阅历广,眼界就开阔,追求的目标就更高。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 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 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 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 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 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 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 “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 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 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