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三百首内容都一样吗

1. 唐诗三百首内容

唐诗三百首内容

1.唐诗三百首的内容是什么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和瑰宝。《唐诗三百首》又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为蘅塘退士,本名孙洙(1711—1778),字临西,江苏无锡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他仿“诗三百”的体制,意在承继《诗经》的传统,展示唐诗的精华,“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录成一编”,以“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原序》)。《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共八卷,选入七十五位唐代诗人、外加无名氏二人的307首诗。光绪十一年(1885),回藤吟社本又增补杜甫《咏怀古迹》中原未入选的三首,共计310首,这个数字仅占全唐诗的一百六十分之一,可说是选得极精的。所选之诗按五、七言的古近各体编排。卷一为五言古诗,卷二为七言古诗,卷三为七言乐府,卷四为五言律诗,卷五为七言律诗,卷六为五言绝句,卷七为七言绝句。编者这样精细地分类,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唐诗的各种体式。

《唐诗三百首》作为展示唐诗精品之作,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所选之诗体式全面。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编者均分门别类地选入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如五言古诗的《望岳》(杜甫)、七言乐府的《燕歌行》(高适)、七言绝句的《凉州词》(王翰)等等。

第二,所选之诗的作者多种多样。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如唐玄宗的《经鲁祭孔子而叹之》、僧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等。

第三,所选之诗大多琅琅上口,易于成诵。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相思》(王维)、《春晓》(孟浩然)、《静夜思》(李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江雪》(柳宗元)、《回乡偶书》(贺知章)等。这些诗意境优美,咏吟谐和,上至垂垂老人,下到黄发孩提,均能张口即出地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

第四,所选之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望岳》(杜甫)、《蜀道难》(李白),也有展示田园风情的《过故人庄》(孟浩然)、《渔翁》(柳宗元);既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兵车行》(杜甫),也有表达对友人依依惜别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既有写归家复杂心情的《回乡偶书》(贺知章),也有描君王悲剧的《长恨歌》(白居易)……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唐诗三百首》可以说应有尽有。

美中不足的是,《唐诗三百首》所选诗中有一些反映隐逸、宫怨、奉和、罢官之作,这些诗流露出的压抑、消沉、愤懑的思想情绪对读者不无影响。一方面,这与编者孙洙的审美观和偏爱分不开;另一方面,也是编者受时代的局限所致。只要我们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相信它倒能带给“诗选”以多元的文化景观。

《唐诗三百首》自问世以来,流行甚广,注家蜂起。其中以清道光二十四(1844)上元女史陈婉俊的补注本较为简明,其“考核援引,俱能精当”,颇受欢迎。新中国成立到“**”结束,新时期开始,先后有《唐诗三百首详析》(喻守真)、《新注唐诗三百首》(朱大可)、《唐诗三百首新注》(金怀尧)、《唐诗三百首详注》(陶今雁)、《新评唐诗三百首》(黄雨)、《唐诗三百首注释》(陈昌渠)等书出版。

我们在学习、借鉴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精心编著了这本《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目的在于为广大中学生、大学生、社会青年以及爱好唐诗的读者提供一本欣赏唐诗的普及型读物,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贡献微薄之力。故《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的“注释”不作繁琐考证,也不作学术争鸣,采一家之言,以准确简练的文字进行解说。“鉴赏”文字包括诗作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力求简洁、富有文采,以便为读者欣赏、品评提供借鉴。“鉴赏”时,我们竭力站在诗人当时的立场去感悟、去领略,颇有一些与常说不同的新见解,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野。此外,为了丰富《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的内容,我们特别汇编了三个精当实用的附录。它们依次是“《唐诗三百首》诗体简介”、“诗体诗律词语补释”、“《唐诗三百首》名句索引”。这些附录不但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条了解中国诗歌体律常识的捷径,而且能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鸟瞰《唐诗三百首》中的千古佳句,可谓事半功倍。

2.唐诗三百首主要内容是什么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1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有,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扩展资料: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当时的取士标准即为作诗。至宋朝,依旧注重诗赋,在经过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之后,科举考试是以如家经义为主要,明代开始盛兴八股文,再与诗歌无缘。

清朝初期,为招入汉族的才士,乾隆改革科举,使得诗歌的重新兴盛。此时,为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唐诗选本开始大量出现,其中较好的有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选入2000多首唐诗,但分量较多。在此方面可以发现,科举制度的改革推动了《唐诗三百首》的出现于流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唐诗三百首

3.唐诗300首的内容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

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

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

(原序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4.唐诗300首的内容

唐诗三百首

按姓名排序

积雨辋川庄作 作者: 王维 [七言律诗]

赠郭给事 作者: 王维 [七言律诗]

蜀相 作者: 杜甫 [七言律诗]

客至 作者: 杜甫 [七言律诗]

野望 作者: 杜甫 [七言律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 杜甫 [七言律诗]

登高 作者: 杜甫 [七言律诗]

登楼 作者: 杜甫 [七言律诗]

宿府 作者: 杜甫 [七言律诗]

阁夜 作者: 杜甫 [七言律诗]

咏怀古迹五首 作者: 杜甫 [七言律诗]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作者: 刘长卿 [七言律诗]

长沙过贾谊宅 作者: 刘长卿 [七言律诗]

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 作者: 刘长卿 [七言律诗]

赠阙下裴舍人 作者: 钱起 [七言律诗]

寄李儋元锡 作者: 韦应物 [七言律诗]

同题仙游观 作者: 韩 [七言律诗]

春思 作者: 皇甫冉 [七言律诗]

晚次鄂州 作者: 卢纶 [七言律诗]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作者: 柳宗元 [七言律诗]

西塞山怀古 作者: 刘禹锡 [七言律诗]

遣悲怀三首 作者: 元稹 [七言律诗]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作者: 白居易 [七言律诗]

锦瑟 作者: 李商隐 [七言律诗]

无题 作者: 李商隐 [七言律诗]

隋宫 作者: 李商隐 [七言律诗]

无题二首 作者: 李商隐 [七言律诗]

筹笔驿 作者: 李商隐 [七言律诗]

无题 作者: 李商隐 [七言律诗]

春雨 作者: 李商隐 [七言律诗]

无题二首 作者: 李商隐 [七言律诗]

利州南渡 作者: 温庭筠 [七言律诗]

苏武庙 作者: 温庭筠 [七言律诗]

宫词 作者: 薛逢 [七言律诗]

贫女 作者: 秦韬玉 [五言绝句]

鹿柴 作者: 王维 [五言绝句]

竹里馆 作者: 王维 [五言绝句]

送别 作者: 王维 [五言绝句]

相思 作者: 王维 [五言绝句]

杂诗 作者: 王维 [五言绝句]

送崔九 作者: 裴迪 [五言绝句]

终南望余雪 作者: 祖咏 [五言绝句]

宿建德江 作者: 孟浩然 [五言绝句]

春晓 作者: 孟浩然 [五言绝句]

静夜思 作者: 李白 [五言绝句]

怨情 作者: 李白 [五言绝句]

八阵图 作者: 杜甫 [五言绝句]

登鹳鹊楼 作者: 王之涣 [五言绝句]

送灵澈 作者: 刘长卿 [五言绝句]

弹琴 作者: 刘长卿 [五言绝句]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7页

5.古诗三百首的内容

1.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骆宾王《咏 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李峤《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4.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6.李白《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玉树和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7.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0.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1.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2.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3.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4.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5.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6.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7.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8.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9.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0.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1.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2.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3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4.刘禹锡《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5.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36.白居易《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7.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38.李绅《悯农》(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9.李绅《悯农》(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0.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1.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2.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3.李商隐《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趋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4.罗隐《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45.胡令《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6.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7.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8.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9。.。

6.唐诗三百首主要内容是什么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1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有,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扩展资料: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当时的取士标准即为作诗。至宋朝,依旧注重诗赋,在经过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之后,科举考试是以如家经义为主要,明代开始盛兴八股文,再与诗歌无缘。

清朝初期,为招入汉族的才士,乾隆改革科举,使得诗歌的重新兴盛。此时,为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唐诗选本开始大量出现,其中较好的有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选入2000多首唐诗,但分量较多。

在此方面可以发现,科举制度的改革推动了《唐诗三百首》的出现于流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唐诗三百首。

7.《唐诗三百首》有哪些内容

《唐诗三百首》共选人唐代诗人七十七位,计三百一十首诗,其中五言古诗三十三首、乐府四十六首、七言古诗二十八首、七言律诗五十首、五言绝句二十九首、七言绝句五十一首,所有的诗都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言古诗笔锋豪迈,大气磅礴,直接用于议论、叙事、抒情、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韦应物、孟浩然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南北朝时期,鲍照致力于七古创作,将之演变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诗体。唐代七古显示出大唐恢弘的气势,手法多样,文笔开阔,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韩愈等。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的一种。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隽永,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

唐代五律名家如云,代表诗人有王昌龄、李白、孟浩然、王维、杜甫、刘长卿等。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

七律源于七言古体,在初唐时渐成规模,杜甫在七律的创作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创作出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有唐一代,七律圣手还有才华横溢的王维、李商隐、杜牧、罗隐等,辉映古今。 五绝和七绝简称五七言绝句,都是古典诗体中绝句的一种。

唐代绝句气象高远、率真自然,达到了吟诵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杜牧、王维、韦应物、王昌龄、刘禹锡等人。

8.唐诗三百首的内容简介

内容 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首。

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9首、李白诗33首、王维诗29首、李商隐诗24首、孟浩然诗14首。 是仿《诗经》三百篇(共305篇,若含有目无诗者共311篇)之作,从前是家弦户诵的儿童诗教启蒙书,所以比较浅显,读者容易接受,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原序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问题亦不乏,即其选诗远不如明人《唐诗选》质朴阔达且涉及军事层面;另外,杜甫的秋兴八首都被阉割,所幸咏怀古迹还是五首。 编者 编者孙洙,别号蘅塘退士,江苏无锡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

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夫人徐兰英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 孙洙编选唐诗,是依据沈德潜(1673年—1769年)《唐诗别裁》及王士祯(1634年—1711年)《古诗选》、《唐贤三昧集》、《唐人万首绝句选》为主,杂以其他唐诗选本。

《唐诗三百首》的题材广泛,反映唐代的政治矛盾、边塞军事、宫闺妇怨、酬酢应制、宦海升沈、隐逸生活等。 但《唐诗三百首》也有一些遗珠,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白居易《新乐府》以及皮日休、李贺等人的作品,未被选入。

《唐诗三百首》向来有几种注释本流行,其中以陈婉俊的补注较为简明。朱自清著有《唐诗三百首读法指导大概》一文,近人金性尧根据《唐诗三百首》重新加注。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早在唐代,流传的唐诗选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种,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版本的唐诗选本。清蘅塘退士依照以简去繁的原则,从中选取了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辑录而成《唐诗三百首》。

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难以全读;此后 沈德潜以《全唐诗》为蓝本,编选《唐诗别裁》,收录诗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难以全读。于是,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以《唐诗别裁》为蓝本,编选《唐诗三百首》收录诗三百一十首,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本。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祖籍安徽休宁。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 。

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1)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

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

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

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

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 《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唐诗三百首》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后世影响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巅峰时期的那个黄金时代令人神往。

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靓丽的风景线。 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

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

公元7世纪,孙季良开始编纂唐诗选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余年间,每二年即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众多选本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风行海内,老幼皆宜,雅俗共赏,成为屡印不止的最经典的选本之一。

《唐诗三百首》以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通俗大众的观点、入选的精美诗歌打动着读者,成为儿童最成功的启蒙教材、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对中国诗歌选编学、中国人的心理构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人们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可见《唐诗三百首》影响之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唐诗三百首》。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