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牧竖崔道融

1. 唐诗牧竖

唐诗牧竖

1.古诗牧竖的注释和译文(还有作者简介

雨足高田白,批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这诗里写的情景是农民披着蓑衣半夜冒雨去耕田,人和牛都精疲力竭了,天还没有亮,此间辛苦,可想而知。

田上 【年代】:唐 【作者】:崔道融 【题目】:田上 【内容】: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为了抓住雨水多这一时机,农民半夜就起来耕田,等人和牛都精疲力竭时,天还未亮。 这种没黑没明的劳动,对农民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

〔作者简介〕 崔道融,生卒年待考。唐代诗人。

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人。

乾宁二年(895)前后,任永嘉县令,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擅长作诗,与司空图、方千结为诗友。

存诗80首,皆为绝句。其中一些作品较有社会意义,如《田上》写农民冒雨夜耕的辛劳。

《寄人》、《寒食夜》等诗亦为佳作。 牧竖持蓑笠, 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 耕却傍溪田。 〔注解〕 ①牧竖:牧童。

②持:穿戴。③傲然:神气的样子。

〔译文〕 牧童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碰见人故意装得很神气。放牧时卧在牛背上吹短笛,耕田时就在溪边田头休息。

诗中牧童的形象天真烂漫,悠然自得,加上几分调皮,十分可爱。参考资料: /classic/yyyk/29/29x1.htm。

2.牧竖的所有介绍

牧竖求助编辑百科名片牧竖,又名《牧竖捕狼》,短文,收录在蒲松龄《聊斋志异》一书。

牧竖,即牧童。该文是精炼与生动的典范。

不到二百字的篇幅,牧童的智慧与勇气、狼的急迫焦躁与疲于奔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篇短文告诉我们,对于像狼一样的坏人,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从爱护动物的角度看,俩牧童的行为属恶作剧。过于残忍,不值得提倡。

作品名称: 牧竖 外文名称: 牧竖捕狼 创作年代: 清 作品出处: 聊斋志异 文学体裁: 文言文 作者: 蒲松龄 蒲松龄: 1640~1715,清代文学家,小说家 字: 留仙,一字剑臣 号: 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目录原文译文注释阅读提示作者简介崔道融古诗《牧竖》诗句译文简析作者简介原文 译文 注释 阅读提示 作者简介 崔道融古诗《牧竖》 诗句 译文 简析 作者简介展开 编辑本段原文 《牧竖》①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②。各登一树,相去③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④,意甚仓皇⑤。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⑥令嗥⑦;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⑧。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⑨小狼鸣急;狼辍声⑩四顾⑾,始⑿望见之,乃舍此趋彼⒀,跑⒁号如前状。前树又鸣⒂,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⒃,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⒄奄奄⒅僵⒆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⒇矣。

编辑本段译文 有两个牧童进山发现了一个狼窝,窝中有两只小狼。(他们)商量好每人分别捉一只小狼。

而后(他们)又分别爬上两棵间距数十步的树。不一会儿,大狼回来了,发现小狼不见了,神情非常惊慌。

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耳,故意让小狼大声叫。大狼听到后,抬头望去,愤怒地跑到树下,狂叫不已,还用爪子抓树皮。

这时候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如法炮制,令小狼痛嚎。大狼听见了叫声,到处张望,才发现另一只小狼;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

第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哀号,大狼又转身扑过去。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也慢了,声音也小了;过了一会,大狼气息微薄的样子,很久都不动弹。

牧童从树上爬下来,凑近一看,大狼已经气绝身亡。编辑本段注释 (1)选自《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现在山东省淄博)人,清代文学家。牧竖,牧童;竖,童仆。

(2)谋分捉之:商量好每人捉一只小狼。 谋,商量。

(3)去:距离。 少顷:片刻,一会儿。

(4)入穴失子:进到窝里,发现两只小狼丢了。意:神情,神态。

甚:程度副词,“很”。 (5)仓皇:慌张。

(6)故:故意。 (7)嗥(háo):吼叫。

(8)号(háo))大叫。 且:并且。

彼:另外的。 (9)致:使。

(10)辍声:停止了叫声。 (11)四顾:四面张望。

(12).始:才。 (13)舍此趋彼: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

趋:跑向。 (14)跑(páo):同“刨”,兽用前爪刨地。

(15)前树又鸣:前树上的小狼又叫。 (16)口无停声,足无停趾:嘴里不停地嗥叫,脚不停地奔跑。

趾:通“止”,停止。数十往复:倒装句,为“往复数十”意为“来来往往不下数十次”。

迟:迟缓,缓慢。弱:微弱。

(17)既而:不久。 (18)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9)僵:僵硬。 竖:笔直。

下:向下。之:代词,文中代指母狼。

(20)绝:断。矣:语气词,表示语气“了”。

编辑本段阅读提示 这篇小小说堪称精炼与生动的典范。不到二百字的篇幅,牧童的智慧与勇气、狼的急迫焦躁与疲于奔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狼所表现出的母爱令人感动。两牧童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未免过于残酷。

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母爱永远是伟大的。 本文记叙了两个牧童捉小狼除大狼的故事,表现了两牧竖的机智和勇敢。

本文那两点表现了牧童的机智? 1、捉住小狼,分工爬到树上。 2、使小狼叫,让大狼来回奔跑。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盘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

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

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

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

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

6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1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

3.牧竖的意思

原文 《牧竖》①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②。

各登一树,相去③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④,意甚仓皇⑤。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⑥令嗥⑦;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⑧。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⑨小狼鸣急;狼辍声⑩四顾⑾,始⑿望见之,乃舍此趋彼⒀,跑⒁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⒂,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⒃,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⒄奄奄⒅僵⒆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⒇矣。编辑本段译文 有两个牧童进山发现了一个狼窝,窝中有两只小狼。

(他们)商量好每人分别捉一只小狼。而后(他们)又分别爬上两棵间距数十步的树。

不一会儿,大狼回来了,发现小狼不见了,神情非常惊慌。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耳,故意让小狼大声叫。

大狼听到后,抬头望去,愤怒地跑到树下,狂叫不已,还用爪子抓树皮。这时候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如法炮制,令小狼痛嚎。

大狼听见了叫声,到处张望,才发现另一只小狼;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第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哀号,大狼又转身扑过去。

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也慢了,声音也小了;过了一会,大狼气息微薄的样子,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从树上爬下来,凑近一看,大狼已经气绝身亡。

编辑本段注释 (1)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现在山东省淄博)人,清代文学家。

牧竖,牧童;竖,童仆。 (2)谋分捉之:商量好每人捉一只小狼。

谋,商量。 (3)去:距离。

少顷:片刻,一会儿。 (4)入穴失子:进到窝里,发现两只小狼丢了。

意:神情,神态。甚:程度副词,“很”。

(5)仓皇:慌张。 (6)故:故意。

(7)嗥(háo):吼叫。 (8)号(háo))大叫。

且:并且。彼:另外的。

(9)致:使。 (10)辍声:停止了叫声。

(11)四顾:四面张望。 (12).始:才。

(13)舍此趋彼: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趋:跑向。

(14)跑(páo):同“刨”,兽用前爪刨地。 (15)前树又鸣:前树上的小狼又叫。

(16)口无停声,足无停趾:嘴里不停地嗥叫,脚不停地奔跑。 趾:通“止”,停止。

数十往复:倒装句,为“往复数十”意为“来来往往不下数十次”。迟:迟缓,缓慢。

弱:微弱。 (17)既而:不久。

(18)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9)僵:僵硬。

竖:笔直。下:向下。

之:代词,文中代指母狼。 (20)绝:断。

矣:语气词,表示语气“了”。编辑本段阅读提示 这篇小小说堪称精炼与生动的典范。

不到二百字的篇幅,牧童的智慧与勇气、狼的急迫焦躁与疲于奔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狼所表现出的母爱令人感动。

两牧童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未免过于残酷。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母爱永远是伟大的。

本文记叙了两个牧童捉小狼除大狼的故事,表现了两牧竖的机智和勇敢。 本文那两点表现了牧童的机智? 1、捉住小狼,分工爬到树上。

2、使小狼叫,让大狼来回奔跑。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

父蒲盘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

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

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

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6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

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1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

经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他的书中常常出现“故家子”、“故大家子”(均指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等,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

编辑本段崔道融古诗《牧竖》诗句 牧竖(唐·崔道融) 牧竖持蓑笠, 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 耕却傍溪田。

[1] 译文 牧童身穿蓑衣头戴斗笠, 碰见人故意装得很神气。 放牧实卧在牛背上吹短笛, 牛耕田时就在溪边田头玩耍 简析 诗中将牧童天真浪漫悠然自得,调皮可爱的形象描述的十分到位。

作者简介 崔道融,生卒年待考。唐代诗人。

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

乾宁二年(895)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

僖宗乾符二。

4.蒲松龄的牧竖的解释

【译文】

有两个牧童进山发现了一个狼窝,窝中有两只小狼。(他们)商量好每人分别捉一只小狼。而后(他们)又分别爬上两棵间距数十步的树。不一会儿,大狼回来了,发现小狼不见了,神情非常惊慌。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耳,故意让小狼大声叫。大狼听到后,抬头望去,愤怒地跑到树下,狂叫不已,还用爪子抓树皮。这时候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如法炮制,令小狼痛嚎。大狼听见了叫声,到处张望,才发现另一只小狼;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第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哀号,大狼又转身扑过去。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也慢了,声音也小了;过了一会,大狼气息微薄的样子,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从树上爬下来,凑近一看,大狼已经气绝身亡。

【原文】

《牧竖》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咆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谢谢!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