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朗读

1. 唐诗贝

2. 唐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3. 唐诗赋

唐诗贝

1.带有“贝”字的诗词

1、《次韵师厚病间十首》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贝锦不足歌,请陈江汉诗。

美人出江汉,窈窕世未窥。折兰不肯佩,告我以蚕饥。

独归岂惮远,三危露如饴。 2、《鹧鸪天·阿母蟠桃不记春》 年代: 宋 作者: 张孝祥 阿母蟠桃不记春。

长沙星里寿星明。金花罗纸新裁诏,贝叶旁行别授经。

同犬子,祝龟龄。天教二老鬓长青。

明年今日称觞处,更有孙枝满谢庭。 3、《粤东杂感》 年代: 清 作者: 程恩泽 外藩吉利最雄猜,坐卧高楼互市开。

有尽兼金倾海去,无端奇货挟山来。五郡水旱多逋券,群贾雍容内乏财。

只合年年茶药馥,换伊一一米船回。天生灵草阿芙蓉,要与饔飧竞大功。

豪士万金销夜月,乞儿九死醉春风。香飞海舶关津裕,力走天涯货贝通。

抵得瞢腾兵燹劫,半收猿鹤半沙虫。 4、《和范待制秋日书怀二首游自七月病起蔬食止酒》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闲窗贝叶对旁行,不觉城笳报夕阳。

嗜酒步兵犹未达,拂衣司谏亦成忙。室无摩诘持花女,囊有娑婆等价香。

欲与众生共安隐,秋来梦不到鲈乡。 5、《水调歌头 江浙贡院》 年代: 元 作者: 吴存 尺一九霄下,华发起江湖。

西风吹我衣袂,八月过三吴。十五西湖月色,十八海门潮势,此景世间无。

收入砚蜍滴,供我笔头枯。七十幅,五千字,日方晡。

贝宫天网下罩,何患有遗珠。用我玉堂金马,不用清泉白石,真宰自乘除。

长啸吴山顶,天阔雁行疏。

2.带贝字的古诗词

《奉和圣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应制》沈佺期肃肃莲花界,荧荧贝叶宫。

金人来梦里,白马出城中。涌塔初从地,焚香欲遍空。

天歌应春龠,非是为春风。《赠文应上人》孟郊栖迟青山巅,高静身所便。

不践有命草,但饮无声泉。斋性空转寂,学情深更专。

经文开贝叶,衣制垂秋莲。厌此俗人群,暂来还却旋。

《寄怀江西僧达禅翁》齐己长忆旧山日,与君同聚沙。未能精贝叶,便学咏杨花。

苦甚伤心骨,清还切齿牙。何妨继馀习,前世是诗家。

《谢人惠纸》齐己烘焙几工成晓雪,轻明百幅叠春冰。何消才子题诗外,分与能书贝叶僧。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苑舍人能书梵字兼达梵音,皆曲尽其妙,戏为》王维名儒待诏满公车。

才子为郎典石渠。莲花法藏心悬悟,贝叶经文手自书。

楚词共许胜扬马,梵字何人辨鲁鱼。故旧相望在三事,愿君莫厌承明庐。

3.带有贝字的古诗

1、贝叶千花藏,檀林万宝篇。

--李绅 《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 2、贝锦无停织,朱丝有断弦。--杜甫 《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3、肃肃莲花界,荧荧贝叶宫。

--沈佺期 《奉和圣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应制》 4、病后书求嵩少药,定回衣染贝多香。--陆龟蒙 《奉和袭美夏景无事因怀章来二上人次韵》 5、澄辉明贝阙,散彩入龙堂。

--段成式 《河出荣光》 6、太乙接天河,金华宝贝多。--佚名 《方龟精为钱元懿卜词》7、何消才子题诗外,分与能书贝叶僧。

--齐己 《谢人惠纸》 8、白璧何辜,青蝇屡前。群轻折轴,下沉黄泉。

众毛飞骨,上凌青天。萋斐暗成,贝锦粲然。

泥沙聚埃,珠玉不鲜。--李白 《雪谗诗赠友人》 9、长沙不足舞,贝锦且成诗。

--李白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 10、才望忽先鸣,风期无宿诺。飘飖劳州县,迢递限言谑。

东驰眇贝丘,西顾弥虢略。--王昌龄 《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 《赠文应上人》孟郊栖迟青山巅,高静身所便。

不践有命草,但饮无声泉。斋性空转寂,学情深更专。

经文开贝叶,衣制垂秋莲。厌此俗人群,暂来还却旋。

4.关于“贝壳”的古诗

《利州江潭作》 唐代·李商隐 神剑飞来不易销,碧潭珍重驻兰桡。

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 河伯轩窗通贝阙,水宫帷箔卷冰绡。

他时燕脯无人寄,雨满空城蕙叶凋。 译文: 神险飞跃进水中永远也不会销蚀,这碧绿的江潭值得人珍重,让我在这里停下兰舟。

想当年龙女以明珠作灯在潭中轻盈飞行,要升到天宫去,鼓起波纹就象锦霞缭绕。 那神奇的珠宫贝阙何等的辉煌壮丽,轩窗的帷帘飘卷犹如一重重玉锦冰绡。

只可惜此时此刻再没有人寄送燕脯,看空落落的利州城蕙叶凋零秋雨潇潇。 扩展资料 《利州江潭作》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大中五年(851),是作者去四川任幕职路经广元江潭想起关于武则天的传说有感而作的。

诗的首联以神剑的典故起兴,神剑藏于龙潭并非在利州江潭,这里正是借来比武后。不易销,说明其永垂不朽,充满赞叹之情。

次句“珍重”一词更显明是赞仰之情,意谓这个江潭曾传说是武后的诞生地,值得珍重; 因而路过此地不禁要停舟凭吊,显然从这里完全看不到讥讽之意,颔联继以龙女托意,龙女所在地也不是此处,这又是借以托咏武后。此联描绘龙女在潭中飞行以明珠为灯,鼓起波纹犹如锦霞缤纷,显得十分灿烂美丽,乘时御天,正是追怀当年武后的帝业兴隆辉煌。

过去注家一见“行云”或“行雨”,就想到行淫,说这是“言龙衔珠为灯,而散锦鳞以交合”,是“言乘时御天而多丑行也”,实在是牵强比附,歪曲降低诗的格调。颈联续写龙官的壮丽辉煌,和颔联一样也是象征武后昔日的事业的兴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利州江潭作。

5.贝乐虎古诗三百首第几首是赠汪伦

贝乐虎古诗三百首第几首是赠汪伦

答:第十

赠汪伦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

6.哪首古诗句里含有“郡或者是贝”字的

一郡二郡渐风化,駸駸知省洞宾贤。

——纯阳会( 宋) 白玉蟾 山郡人来水郡游,雁惊秋色向南州——述怀 (宋) 释行海 东郡堤郡繇苦,曏来烟火疏。————送李祠部知滑州(宋) 司马光 怅别三河边,言追六郡雄。

————送魏大从军(唐) 陈子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唐)白居易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登兖州城楼(唐) 作者: 杜甫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唐) 作者: 杜甫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唐 ) 作者: 王维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 作者: 韦应物 郡中遥望空云山。 ----------寄崇梵僧(唐) 作者: 王维 遥送扁舟安陆郡,天边何处穆陵关。

----------送薛大赴安陆(唐) 作者: 王昌龄 —————————————————————————————————————— 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九歌 河伯》 (先秦) 作者: 屈原 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 (唐) 作者: 白居易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唐) 作者: 李白 笑筵凝贝启,眠箔晓珠开。

————————————————代人作(唐) 作者: 杜牧 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相和歌辞·陌上桑》 年代:唐 作者: 陆龟蒙 朝辞羊肠坂,夕望贝丘郭。 ————《杂曲歌辞·太行苦热行》 年代:唐 作者: 刘长卿 贝阙桃花浪,龙门竹箭流。

——————————《送郭少府探得忧字》 年代:唐 作者: 骆宾王 案上香烟铺贝叶,佛前灯焰透莲花。———《和乐天斋戒月满夜对道场偶怀咏》 (唐) 刘禹锡。

唐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1.赋得古原草送别 古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草书贴

[1](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2)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子。 枯:枯萎。荣:繁荣茂盛。 (3)远芳:蔓延到远方的野草。侵:侵占,覆盖。 晴翠:晴朗的阳光下的一片野草。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 (4)王孙:贵族子孙、公子,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野草茂盛的样子,形容野草连绵、阿萨德密。[2][3]

作品译文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芳香古老的道路上弥漫,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离别之情如茂盛的野草,充塞胸怀。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787年(贞元三年),作者当时未满16岁。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不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3]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古原草”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枯荣”与“荣枯”大不相同,前者是“春草”,后者就成为秋草了。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就能重新发芽,很快蔓延原野。那“离离原上草”正是胜利的旗帜,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一旦春风化雨,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 如果说三、四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但把重点落在“古原”,以引出来“送别”题意。用“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 大地回春,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友人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这样的场景,令作者惆怅,也富于诗意。萋萋芳草增添了作者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着别情,作者用这种意味深长的诗句写完了结尾。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把“古原——草——送别”连在一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3]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800年(贞元十六年)中进士, 白居易

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 《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4]

希望被您采纳!

2.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其白话文解释

赋得古原草送别 [1]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释译文作品注释 (1)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2)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子. 枯:枯萎.荣:繁荣茂盛. (3)远芳:蔓延到远方的野草.侵:侵占,覆盖. 晴翠:晴朗的阳光下的一片野草.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 (4)王孙:贵族子孙、公子,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野草茂盛的样子,形容野草连绵、阿萨德密.[2][3] 作品译文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芳香古老的道路上弥漫,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离别之情如茂盛的野草,充塞胸怀.。

3.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注释】本诗又题《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简析】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长长的原上草哇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野草野花蔓延着掩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这是白居易十六岁时应考的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命题诗,题目前要加“赋得”两个字,内容类似咏物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了送别友人时的惜别之情。

借春草表达情意是古人惯用的手段。“青”,谐音“亲”、“情”。春天是青草发芽的时候,也是人最思念亲人的时候。青草年年长,思念也会年年加深。野火烧不尽野草,空间隔不断友情。野草遮住了道路,你就不要走了吧?野草塞满了道路,该有多么难走!野草是那么荒远,你何时才能回来?我虽然不愿意你离去,你却不得不远行。这莽莽的青草,见证着我们的友情。

说白了:朋友,你就要远行了。我们何时才能相见呢?等到明年青草再绿的时候,我该多么想你呀。这路途遥遥,又让我多么担心你呀!不过,我们的友谊像青草一样常青,我们一定会再相见的。

4.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全文的意思

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题材:五言律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求严格,一般限为五言排律,六韵或八韵。白居易此诗以"古原草送别"为题,故诗须扣住"古原"、"草"、"送别"等题意。

注释:

1.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南朝梁元帝《赋得兰泽多芳草》诗是现存较早的"赋得体"诗。而"赋得体"之大兴是在唐代,以后历代沿用。试帖诗比一般的赋得体要。

2.离离:青草繁茂的样子。

3.远芳:广远的草原。

4.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5.王孙:公子王孙。此指所送之人。

6.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这是作者十六岁所作。本来只是练习应试的习作,但因作得好,便成了他的成名作。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作者初进京城,携诗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借"居易"之名打趣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待读其诗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赞赏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遂广为延誉。按"赋得体"的标准,此诗之结构可谓严谨妥当: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然而此诗之佳处远不止于此。其为名作,实因意胜——赞美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

5.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全文的意思

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题材:五言律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求严格,一般限为五言排律,六韵或八韵。

白居易此诗以"古原草送别"为题,故诗须扣住"古原"、"草"、"送别"等题意。 注释: 1.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南朝梁元帝《赋得兰泽多芳草》诗是现存较早的"赋得体"诗。而"赋得体"之大兴是在唐代,以后历代沿用。

试帖诗比一般的赋得体要。 2.离离:青草繁茂的样子。

3.远芳:广远的草原。 4.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5.王孙:公子王孙。此指所送之人。

6.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这是作者十六岁所作。

本来只是练习应试的习作,但因作得好,便成了他的成名作。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作者初进京城,携诗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

顾借"居易"之名打趣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待读其诗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赞赏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遂广为延誉。

按"赋得体"的标准,此诗之结构可谓严谨妥当: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然而此诗之佳处远不止于此。

其为名作,实因意胜——赞美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

6.赋得古原草送别 古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草书贴 [1](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2)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子。 枯:枯萎。

荣:繁荣茂盛。 (3)远芳:蔓延到远方的野草。

侵:侵占,覆盖。 晴翠:晴朗的阳光下的一片野草。

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 (4)王孙:贵族子孙、公子,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野草茂盛的样子,形容野草连绵、阿萨德密。[2][3] 作品译文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

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芳香古老的道路上弥漫,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

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离别之情如茂盛的野草,充塞胸怀。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787年(贞元三年),作者当时未满16岁。

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

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不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

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3]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

“古原草”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枯荣”与“荣枯”大不相同,前者是“春草”,后者就成为秋草了。

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就能重新发芽,很快蔓延原野。那“离离原上草”正是胜利的旗帜,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一旦春风化雨,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 如果说三、四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但把重点落在“古原”,以引出来“送别”题意。

用“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

大地回春,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友人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这样的场景,令作者惆怅,也富于诗意。萋萋芳草增添了作者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着别情,作者用这种意味深长的诗句写完了结尾。

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把“古原——草——送别”连在一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3]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800年(贞元十六年)中进士, 白居易 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傅等职。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他所写的 《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

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4] 希望被您采纳。

7.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其白话文解释

赋得古原草送别 [1]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译文作品注释 (1)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2)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子。 枯:枯萎。

荣:繁荣茂盛。 (3)远芳:蔓延到远方的野草。

侵:侵占,覆盖。 晴翠:晴朗的阳光下的一片野草。

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 (4)王孙:贵族子孙、公子,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野草茂盛的样子,形容野草连绵、阿萨德密。[2][3] 作品译文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

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芳香古老的道路上弥漫,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

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离别之情如茂盛的野草,充塞胸怀。

唐诗赋

1.唐和清哪个朝代好

唐的对外交流:

基本上是很频繁的,总的来说是和今天差不多的:官方的往来主要是通过使臣、使节,这类的,但要签类似于现在护照的“通关文牒”,没有文牒的话属于偷渡,轻则遣送回原籍,监视居住;重的直接按间谍罪杀掉。--这个故事可以通过玄奘西行的故事里知道,百家讲坛,钱文忠在《玄奘西域记》里很细致的提到过。

商业上,唐朝有很强的“品牌意识”,丝绸、造纸都是非常严格的“保密程序”。在经过边关要“安检”的,甚至王室也不例外。所以丝绸的外传故事是一位外嫁的公主将茧藏在头发里才带出去的。而造纸术是在达罗斯之战之后才外传。至于对外交流的规模,文化上的学者每年总有几千人。贸易上数量也非常大。

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当时的东亚邻国包括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响。

清:闭关锁国

你说哪个好?必然是唐朝啊!

2.自是天上痴情种,不是人间富贵花是出自纳兰性德的哪篇作品

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性德词赏析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

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为可安者。

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后为避太子讳始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他年少聪颖过人,工诗文、擅骑射,文武全才,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十二岁时参加了殿试,得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但他并没有如愿成为翰林院庶吉士,而是受到皇帝的赏识留在身边伴驾,授予三等侍卫官职,后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

在旁人眼里,这种“皇恩眷顾”是平步青云的好机会,可纳兰性德的文人气质及其对汉文化的向往是与这种赳赳武夫的差事大相径庭的,本来就淡薄门第利禄的他并不以为然。 纳兰性德仅活到三十一岁,这位才华绝代的人物,来到世间不过“惊鸿一瞥”,留下的雪泥鸿爪便是那《饮水词》。

纳兰性德本是一位在精神气质上颇似贾宝玉的贵胄公子,身居“华林”而独被“悲凉之雾”。当了康熙的侍卫,却深以为苦,“惴惴有临履之忧”。

他率真,性好自由,喜欢“闲云野鹤”式的生活:“仆亦本狂士,富贵轻鸿毛”,他爱书,爱友朋之乐,还很钟爱他的闺中伴侣。《饮水词》中有些篇章如初日芙蓉,晓风杨柳的姿影般明丽、娇嫩,又如出谷春莺,天边云雀的鸣声般曼妙、清新,它记录了词人的初欢,描绘了他的少年行乐图。

可惜这段时间很短促,大约才结婚两、三年后他就赋“悼亡”了。我们看到他在一首《沁园春》词前《自序》中道:“了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澹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

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

哦,原来他心中的明月,寄托了他如此深沉的哀思,自不同于一般。他们夫妻间只有“几年恩爱”,又还有别离,早知如此,真不该离别:“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围月?”他在词中常这么叹息。

《长相思·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赏析】 蒋寅先生《金陵生小言》云:“诗歌题材随时代而变,最典型者莫如宫怨、出塞二题,唐诗赋此题最盛,而至清诗绝少。”这是一个很敏锐的观察,其中原因,我们此处不谈。

需要说的是,就词史发展的历程而言,边塞题材在宋代几乎是空白。除了范仲淹那首著名的《渔家傲》以外,两宋再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边塞词。

这个巨大的词史空白直到纳兰性德手里才得到填补,他的塞外行吟之篇不仅数量较多,词境壮观寥廓而兼凄怨苍凉,是清人此类词表现最上乘的一家。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纳兰性德是清代词坛的一个“异数”。

所谓异数,不光指他以濡染汉文化未久的满洲贵介公子之身昂然屹立于清词坛坫,成为词之中兴期屈指可数的几座高峰之一,更由于在如今学界和大众皆普遍漠视清词的大背景下,纳兰独能赢得广泛的青睐,获致超常的“礼遇”。据台湾黄文吉教授的统计,1912-1992八十年间计有清词研究成果1269项,其中纳兰独得171项,仅次于另外一个更大的“异数”王国维而屈居次席(详请参拙作《十年来的清词研究》,《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1期)。

其后的十几年来,关于纳兰的研究更是风起云涌,恐怕早超过了前八十年的总和。

3.竹枝词 (唐)刘禹锡 的意思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1、这首诗不叫竹枝词,而叫浪淘沙。。

2、意思是,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急浪一样深得使人无法脱身,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下沉。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诗人屡遭贬谪,历尽坎坷,但斗志不衰,精神乐观,胸怀旷达,气概豪迈,在边远的贬所虽然经了千辛万苦,到最后终能显示出自己不是无用的废沙,而是光亮的黄金。诗句通过具体形象的比喻,概括了从自我经历获得的深刻感受,坚信被谗言所害的人,终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洗清罪名。后两句也可以用来比喻做学问要精心筛选,去其糟粕,才能取其精华。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