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谈谈苏轼对宋词革新的贡献

1.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影响和改革

改革;

A:苏轼的以词为诗,将作诗的本领用于作词,既是“以诗为词”,是苏轼革新新词体的关键。

B:苏轼的“以诗为词”是对词体革新的一个贡献。其“以诗为词”的主要点,在于把词与诗看成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地以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法入词,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把依赖音乐传播的歌辞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促成诗体的解放。

C:苏轼以词为诗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成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D:苏轼的为人对词的影响。苏轼的为人,情至深,意至重,于宇宙人生万物,感受及其敏锐而见理极深透,价值才气过人,常以潇洒之笔写出,如不着力而成,世人以为旷达,为苏词中悲感所最深者。

影响;

苏轼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其最主要的是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品位的提高和开辟了新的道路,准备了条件。

苏轼词格至高为当时之人所不能及,得到万人喜爱。

北宋灭亡后,苏轼的词派分为南北两个支派,一学派因学苏轼行于北,而《东坡乐府》盛于中州,另一派传于南,影响了陆游等人,在南渡后的词坛一时成为主流。

至于金元与南宋灭亡,苏轼词的影响始终不曾衰落。

基本上就这些了,希望能够帮助下你。

2.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影响和改革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 (一) 诗至唐,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颇有难乎为继之势。

宋人欲与抗衡,唯有另辟蹊径,自创新风。北宋诗**新运动再次给人启迪:沿袭和模拟仅能勉强维持命脉;蓬勃的生机,只有来自不断的开拓与创新。

词,作为一种新兴诗体,原有着强烈的生命力。可惜晚唐温庭筠等人在发展令词艺术卓具贡献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的小径。

及宋,囿于传统偏见,词坛依然沿承五代遗风。代表时风的晏欧词被目为“词中西昆”。

柳永创制慢词,又变雅为俗,有一定的开创之功。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魄力及其他原因,毕竟未能为宋词开出一条宽广的革新之路。

苏轼来了。他雄风千里,使词坛快然一新。

其何能如此?一则,就文艺思想说,苏轼一贯反对俯伏前人脚下,一贯反对模拟因袭;主张不断开拓创新,主张每个作家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二则,他本人才华横溢,魄力过人,形诸文艺实践,则不仅诗歌散文,乃至书法绘画,都有戛戛独到的艺术造诣。

据此二则,我们很难想象苏轼一旦提笔为词,竟肯寄人篱下。从现有材料看,苏轼进入词坛较晚⑴,那正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⑵的年代,但苏轼居高临下,并不以为然。

他从事词的创作仅四年,就在《与鲜于子骏》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近却颇作小词”,当指熙宁八年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郊外”一阕,无疑是指《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段话表明:第一,即便写婉约言情词,也要有别于柳永,自见特色。第二,已写得一阕绝无柳七郎风味的、别开生面的壮词。

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苏轼在此公然向传统的词风挑战,向风靡天下的柳词挑战,提出要在词坛上“自是一家”,别树一帜。由此可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是苏轼以他那非凡的艺术魄力和艺术才力,在词坛上掀起一股革新的浪潮,使宋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二) 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显著的标志是“以诗为词”,而“以诗为词”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凡能入诗的内容,均可入词。“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

⑶此说虽不无夸大,但针对宋初词坛实际,他能从题材与内容的开拓上来评价苏轼的创新精神,可谓卓有见地。 首先,苏轼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

众所周知,终赵宋王朝三百年历史,边患不断,爱国精神也就始终贯串两宋文学。然则,北宋诗坛虽不乏关心国事之作,而于词坛却绝少反响。

为此,苏轼这类爱国词章在开拓宋词园地上有重要意义。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免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⑴,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朝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 ——《祭常山回小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这两篇作品写于同时,无论描绘出猎的场景,抒发豪纵的情致,表达爱国的壮志,乃至用事的手法都极其相似。而且词中不伏老的爱国形象,直抒胸臆的气势,似乎较诗更为突出。

这样,苏轼就在内容上打破了诗词界线,把却敌报国的时代主题引进了词坛。 在这类词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念奴娇·赤壁怀古》。

其中对周瑜形象的刻划,英气勃勃,光采照人,为中国词史上的空前之笔,是苏轼对北宋词坛杰出的贡献。显然,这里寄托着作者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对这首词,近来颇多议论。有人以为是一种“失败者的心理”,有人则以为是“一支胜利的凯歌”⑷。

我以为这首词的内容比较复杂,不宜用“失败”或“胜利”来简单概括。全词咏景、怀古、抒情融汇一气,咏景怀古固是为了抒情,但作者的现实之情,也深深寓于雄壮飞动的如画江山之中和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身上。

结处的虚无和沉郁悲壮,掩盖不了通篇热情洋溢、激越健壮的基调。上溯范仲淹的《渔家傲》,下视辛稼轩的爱国词章,此词有不容忽视的奠基和枢纽作用。

其次,以农村田园入词。从《诗经》开始,我国诗坛就不乏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

但囿于诗词分流的偏见,中唐以来的词坛绝少农村词。偶有渔父、浣女、莲娃等形象出现,那也是美化了的,缺少泥土缺息。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其中所谓的“渔父”,不过是号称“烟波钓徒”的作者——隐士的自我化身罢了。 苏轼的《渔父》四首,分别写渔父的“饮、醉、醒、笑”,新意不多,但他的一组农村词《浣溪沙》五首,却开创了宋词的新天地。

词中不惟景色宜人:绿阴绵延的村庄,软草平莎的沙路;日照桑麻,水光如泼,风吹蒿艾,香气似薰;庄南村北,qiān@⑵车欢唱,几家煮茧,满村清香。而和这雨后清新爽目的农村风光水**融的,则是一派喜庆丰收的欢乐景象:“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人们吃着喷香的新麦,喝着舒心的米酒,有的甚至醉卧黄昏路边。

3.苏轼对宋词发展有什么贡献

“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4.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地位和贡献

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 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 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 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 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 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 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 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 》。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 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 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 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 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 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 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 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

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 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 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 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 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 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 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 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 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 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 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

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 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 风格是多样化的。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 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 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5.说说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代文豪,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他在诗、词、散文里表现出的豪迈气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他在词境扩大,词风变革等方面,开创了词创作的新阶段,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从而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首先,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词的新境界。苏轼之前,晚唐五代以来形成的婉丽词风弥漫一时,词作为一种“歌词”专写儿女恋情供歌馆楼台或民间市井谱曲演唱,柳永的浮艳之词也好,晏殊的儒雅之词也好,都没有跳出女性题材的范围,在意境上没有高远的立意,没有清新的格调。直到范仲淹、欧阳修等少数有政治抱负的作家开始倡导诗**新运动,并在词里表现出新风格,而苏轼正是诗**新运动的贯彻者,他在“新风格”的基础上,力求变革,开创了与婉约派对立的豪放词派。苏轼无论在词的内容、题材、格调等方面,都超出了原来范畴和层次,或议军论政、记事抒怀,或反映民间疾苦、身世友情,或描绘山水风光、田园生活,或咏史怀古、说理谈玄,都在词中有所表现。而且在作品中力写开阔之境,抒高远之志,寓新奇之意。他推崇高雅的词风,使词从传统的缠绵浮艳中跳出来,吸纳大自然的清新境界,抒写创作主体的广阔胸怀,从而成为“自是一家”词。① 而且,有响亮的理论作为自觉的创作先导,更有苏门弟子们鼓吹呼应,终于为词体拓疆千里,卓然与传统婉约词成一敌国,从而把诗**新运动扩大到词的领域里去,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写他在射猎中所激发的要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苏轼词中最早的一首豪放词,写的是要建功立业的内容,可见他有意要避开当时流行的以柳永为代表的缠绵悱恻、离情别绪的艳词,而要以多题材的涉入为词创作开辟一个新领域,开创一个新境界,“自是一家”,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②

后来,苏轼在密州怀念分别五年的弟弟苏辙,写下了境界高远旷达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据说,曾由著名歌者袁绹歌唱这首词,苏轼起舞。可见苏轼的感情已经随着词的意境化入无限的宇宙中去了。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再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真是空灵飘渺,天上地下,不知身在人间。而月照无眠之人,把对弟弟的感情和人生的感慨升华到广阔无垠的环宇中,可谓意境之高远,境界之阔大。

其次,苏轼以诗为词,恢宏豪放,提倡一种阳刚之美的新词风。“以诗为词”是苏轼的词学本体论。在苏轼看来,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表现主体的情性襟抱,既可以抒写人生之遭际,反映社会盛衰和历史浮沉,又可以如唐诗般高华悲壮气势恢宏,有铁马金戈鼓角齐鸣的壮观,更可有天风浩浩海涛荡荡的气势。是一种男子汉词,士大夫词,一种雄壮豪放之词,而不应一味沉溺于闺房之内雌声学语或男子而作闺音。可见,苏轼“以诗为词”,就是用唐诗之审美标准以衡词,推赏唐诗所具有的恢宏气象与高远境界,以及充溢其间的情感力量(在此方面,他曾一分为二地称赞过柳词〔八声甘州〕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有“不减唐人高处。”),旨在呼应自已为词拓境千里的创作实践,为词注入了强烈的主观生命意识,突出表现了抒情主体的个性风貌,扩大了词的文学抒情功能,把小词的艳科品质和地位提升到诗的地位上来,显然是一种推尊词体、改革词风而产生的新的词学观念,这在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如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气势雄浑,词境壮阔,表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阳刚之美。这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之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拓者。这首先决定于宋代文人政治地位的改变和诗**新运动的影响。北宋一些著名文人在政治上都有比较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因此,在文化上他们也不满唐五代以来萎靡的文风,渴望刚健豪迈之气,于是掀起了诗**新运动,其余波不能不影响到词坛。除范仲淹、欧阳修的词已有一些清新开阔外,王安石更明确反对依声填词的作法,苏轼继承了他们的作风,加以恢宏变化,从而开创了词坛上一个重要流派。其次,决定于苏轼一生丰富的阅历。他在当时文坛上的领袖地位和他在诗文方面的杰出成就,使他不能满足于前代词人的成就,也反对曾风靡一时的柳永词风。

6.苏轼对宋词发展有什么突出贡献

贡献: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

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扩展资料: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他突破了以前离愁别绪、男女恋情的老套,将悼古、怀旧、记游、说理等诗材皆纳入词的表达范围,并充分利用词的体式上的特点,取得诗歌所难以具有的艺术效果,给词以更深广的意境,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

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词在苏轼手中创新一变,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使词从音乐的附属贫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7.说说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代文豪,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他在诗、词、散文里表现出的豪迈气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尤其他在词境扩大,词风变革等方面,开创了词创作的新阶段,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从而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首先,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词的新境界。

苏轼之前,晚唐五代以来形成的婉丽词风弥漫一时,词作为一种“歌词”专写儿女恋情供歌馆楼台或民间市井谱曲演唱,柳永的浮艳之词也好,晏殊的儒雅之词也好,都没有跳出女性题材的范围,在意境上没有高远的立意,没有清新的格调。直到范仲淹、欧阳修等少数有政治抱负的作家开始倡导诗**新运动,并在词里表现出新风格,而苏轼正是诗**新运动的贯彻者,他在“新风格”的基础上,力求变革,开创了与婉约派对立的豪放词派。

苏轼无论在词的内容、题材、格调等方面,都超出了原来范畴和层次,或议军论政、记事抒怀,或反映民间疾苦、身世友情,或描绘山水风光、田园生活,或咏史怀古、说理谈玄,都在词中有所表现。而且在作品中力写开阔之境,抒高远之志,寓新奇之意。

他推崇高雅的词风,使词从传统的缠绵浮艳中跳出来,吸纳大自然的清新境界,抒写创作主体的广阔胸怀,从而成为“自是一家”词。① 而且,有响亮的理论作为自觉的创作先导,更有苏门弟子们鼓吹呼应,终于为词体拓疆千里,卓然与传统婉约词成一敌国,从而把诗**新运动扩大到词的领域里去,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写他在射猎中所激发的要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词中最早的一首豪放词,写的是要建功立业的内容,可见他有意要避开当时流行的以柳永为代表的缠绵悱恻、离情别绪的艳词,而要以多题材的涉入为词创作开辟一个新领域,开创一个新境界,“自是一家”,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②后来,苏轼在密州怀念分别五年的弟弟苏辙,写下了境界高远旷达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据说,曾由著名歌者袁绹歌唱这首词,苏轼起舞。

可见苏轼的感情已经随着词的意境化入无限的宇宙中去了。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再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真是空灵飘渺,天上地下,不知身在人间。

而月照无眠之人,把对弟弟的感情和人生的感慨升华到广阔无垠的环宇中,可谓意境之高远,境界之阔大。其次,苏轼以诗为词,恢宏豪放,提倡一种阳刚之美的新词风。

“以诗为词”是苏轼的词学本体论。在苏轼看来,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表现主体的情性襟抱,既可以抒写人生之遭际,反映社会盛衰和历史浮沉,又可以如唐诗般高华悲壮气势恢宏,有铁马金戈鼓角齐鸣的壮观,更可有天风浩浩海涛荡荡的气势。

是一种男子汉词,士大夫词,一种雄壮豪放之词,而不应一味沉溺于闺房之内雌声学语或男子而作闺音。可见,苏轼“以诗为词”,就是用唐诗之审美标准以衡词,推赏唐诗所具有的恢宏气象与高远境界,以及充溢其间的情感力量(在此方面,他曾一分为二地称赞过柳词〔八声甘州〕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有“不减唐人高处。”

),旨在呼应自已为词拓境千里的创作实践,为词注入了强烈的主观生命意识,突出表现了抒情主体的个性风貌,扩大了词的文学抒情功能,把小词的艳科品质和地位提升到诗的地位上来,显然是一种推尊词体、改革词风而产生的新的词学观念,这在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如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气势雄浑,词境壮阔,表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阳刚之美。

这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之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拓者。

这首先决定于宋代文人政治地位的改变和诗**新运动的影响。北宋一些著名文人在政治上都有比较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因此,在文化上他们也不满唐五代以来萎靡的文风,渴望刚健豪迈之气,于是掀起了诗**新运动,其余波不能不影响到词坛。

除范仲淹、欧阳修的词已有一些清新开阔外,王安石更明确反对依声填词的作法,苏轼继承了他们的作风,加以恢宏变化,从而开创了词坛上一个重要流派。其次,决定于苏轼一生丰富的阅历。

他在当时文坛上的领袖地位和他在诗文方面的杰出成就,使他不能满足于前代词人的成就,也反对曾风靡一时的柳永词风。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