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幼小衔接唐诗的重要性

1. 幼小衔接唐诗

幼小衔接唐诗

1.描写母亲的诗歌,10首,最好唐诗最好唐诗,快

面容和情绪 都老到了69岁 母亲的命比黄莲还苦 5岁就离开家门 为了活命 做了童养媳 其实就是做个小佣人 三天两头受婆婆骂 隔三差五挨一顿打 不是锥刺股就是拽掉一支头发 小白菜在瘦黄的泥土上 饮着苦水一天天长大 长大的母亲出落得象一朵花 可惜花儿凋谢得太快了 左手一个儿 右手一个女 接连不断结了8个瓜 8个苦瓜一大串 吃的是母亲的青春 喝的是母亲的血汗 在食不果腹的** 在衣不遮体的灾害年 天害人祸要了多少人的命 可是母亲的8个娃 一个个健健康康地长大了 只是母亲老了几十岁 30多岁就生了半头白发 好不容易吃饱了饭 还没有真正过上一天好日子 母亲就永远离开了家 在那个雾气沉沉的早晨 母亲一如既往早早起床 为我们做饭洗衣 然后匆匆忙忙去上工 就在上工的路上 母亲走着走着 年轻的39岁 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母子情 /扬帆,远航 一 风与风擦肩而过,磨瘦了俊俏的山峰 饥饿的山石们,将岁月的油彩涂满双颊 泉水渐渐憔悴,露出青苔的疲惫 苦藤独裹着刻骨清香 黄昏支撑着低垂的小屋 母亲,迟迟贮立在扉门边 穿越白发的目光生出类似翅膀的眺望 眺望走出大山的长巷 眺望着每个五月 柿子树落叶了,又发新芽,鸟巢依旧 一只只乌鸦,何时飞回来 二 受孕的光芒,来到的那么遥远, 那么绵长,生死之间 山村的紫陌失去记忆 阳光在绿纱帐四处突围 一个精灵降临,哭声惊天动地 邻院的王婶喜的脚不落地 站在院中央把眼眯了又眯 “东无阳婆,西没阴翳” 孩子来的正当午时 你苍白的脸上漾起紫微微的笑意 三 瘦的胳膊,瘦的肩膀 更瘦的山路,瘦的胃里装着苦菜根 光滑的额头刻满经文 双手拽紧母亲的衣襟 从你的臂膀下撩望世界 从母性味浓郁的聊天里 迷惘着生计的艰辛,一颗鸡蛋 和小妹分享蛋清,蛋黄 一块糖,奢侈的欲望 甜留身上有整整一生那么长 从秋天到冬季,恰好一篮红果见底 年夜里,我们吃着你包的饺子 辞旧的炮竹声,你捂着耳朵听 四 睡不着,母亲,夜太闷 打开窗户,数天上的星星” “帆儿,你怎么了?”“我寂寞难忍 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丑小鸭,孙大圣,李白,悯农 至今在我的记忆里保存 还有那温馨,磁性的声音 爱,诗和儿子都在启蒙 就象我们顽强不曲的生活 老树累累斑痕,树液奔放流畅 抽枝嫩芽,再绽开几朵花 五 儿子少年失怙,你中年丧夫 乌亮的长发挽成发髻,裹一绢黑纱 弱嫩的肩膀扛起破落的小屋 在风暴里收拢细碎的谷粟 你的手进化成农具 被血汗洗亮 你的脸经典成农妇的肖像 忍受时光的镌刻和命运的抚摸 苦难的事习以为常 幸福的事似甘霖降落 大哥成为一名工程师 二哥是闻名的企业家 不争气的我也娶妻生子 你松一口气,抖落了最后一丝黑发 凝视父亲的遗像;对得起你们老扬家 坚定的信念完成了这一切 六 我还能如此清晰的回忆往事 这真是奇迹;一个姓张的木匠 做棺材用大缸,一个姓李的瞎婆 在山顶将狼哭摹仿,一个姓王的大叔 用土豆串成念珠,在阳光下游荡 抗日留下地窖,备战备荒 母亲的小菜园,被割了尾巴 肆意生长的蒲公英种子 象伞一般徐徐飞翔 二百多斤的一座小山,你推得稳稳当当 你的血管里喷射着六个人的生命和盼望 你硬是顶起一片天,蓝蓝的天 你成为名扬乡间的铁大娘 七 那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山塬上的太阳生了病 西北风将山坡搜尽,乡亲们不再出村 唯有北方的狼拖着尾巴,轻叩每户的门 长夜的是山民的富裕,睡梦里享受兴奋 我在油灯下,贪婪的吮吸着 豆粒一样的光明,老花镜下 你专心致意将我借来的课外书誊 娟秀的字迹铭刻在我的心 困了,伏在桌边打个盹 桌上常热一杯水 手边一块湿毛巾 面对凄寒,你掏出一颗燃烧的心 八 怀揣着高等学府的入门证 母亲吆喝着牛车,牵着黎明 车箍轳印写下沉重的叮咛 “记住大山,超越大山 带上一条草绳,将身后的沉船拉动” 从你的目光里走出来 丛山影影绰绰 故乡朦朦胧胧 茅草屋升起一颗并不闪亮的新星 你忧郁的眼光里闪过一丝童真 于是缄默的湖水 开始吟唱对寂寞的背叛 牧羊大叔放飞的一只鸽子 早已无影无综 山谷里送来一阵凉风 迎风站着的母亲 弯成和太阳一样的一张弓 为了把儿子们射出山外 你弯曲了一生 九 下玄月漫了上来 照我 满屋清辉 远山那边 正值漆黑而又漫长的雨季 母亲织着毛线衣 门槛边——独坐无语 。

2.唐诗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种激扬豪迈的格调,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

诗中表现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的热望。宁可做个低级军官(百夫长),也不想作书生老死窗下。

继“四杰”而起的是陈子昂,他从理论上对南朝以来衰弱的诗风提出批评,认为这类诗专门玩弄华丽的辞藻,内容空虚,抛弃了《诗经》重视思想性的传统。 对此他耿耿于心,提倡学习“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时代的诗风。

他的38首《感遇》诗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影响很大。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苍凉辽阔,哀而不伤,被认为是怀古诗的绝唱。韩愈曾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评价了他在唐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沈佺期、宋之问的贡献主要在诗歌格律方面。他们总结了“永明体”以来诗人们探索诗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诗作,促进“近体诗”最后定型。

鉴赏唐诗,首先要对“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分别有个概要的了解,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就能更好地领略其妙处。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

这个概念和通常说的“古代诗歌”不同,是专用名词,专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继续流行的一种诗体,和唐代形成的近体诗相对存在。古体诗的特点是: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

一句话,古体诗格律上比较自由,同近体诗在格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同。古体诗分两大类: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或简称五古和七古)。

此外还有句式长短不齐的古诗,一般归入七古。有的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律诗相同,但用韵、平仄和对仗都不同于律诗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诗。

上文讲到的《古诗十九首》及陶渊明等人的诗都是古诗。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七言绝句,我们举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来看: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处? 天涯一望断人肠。 表达了送别友人远行时留恋怅惘的感情。

全诗四句,28个字,押的是“七阳”韵,平仄按规则。因绝句允许不对仗,这首诗就没有对仗。

五言律诗,我们看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这是除夕之夜晚远离家乡亲人独宿逆旅感慨自身遭际的诗。全诗八句,40个字,押“十一真”韵,平仄合规则。

律诗的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如这首的颔联“一年”对“万里”,“将尽”对“未归”,“夜”对“人”;颈联“寥落”对“支离”,“悲”对“笑”,“前事”对“此身”。 七言律诗,我们看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 寥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蛮荒的柳州,送别堂弟柳宗一去江陵时写的诗,情绪极度感伤悲愤。

全诗八句,56个字,用的是“一先”韵,平仄合规则,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七言律诗第一句多用韵,也可不用韵,这首用韵。

律诗中还有一种“排律”(延长),即把律诗延长至10句以上乃至百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所有出句与对句全要对仗。 排律通常为五言。

唐代诗歌的样式,在初唐时期已经齐备,到盛唐时期就出现了诗歌创作的高峰。 《古从军行》也很有名: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军队白天要登上山头了望烽火报警的情况,黄昏时又匆匆赶到交河(在新疆吐鲁番,此代有水的地方,非实指)去饮战马。

刁斗是一种铜制的锅,白天用它烧饭,夜里做打更的柝〔tuò拓〕用。军人们背着刁斗在刮得昏天黑地的风沙中艰难行进,这时联想到汉代从这条路远嫁乌孙王的公主一路上弹奏的琵琶曲,一定是充满幽怨。

在荒无人烟的地方野营过夜,飘起弥漫天地的大雪,和远处的沙漠连成迷蒙一片。 秋夜里南飞大雁的鸣叫声凄厉又哀伤,交战对方的胡兵也耐不住这艰苦生活而落下眼泪。

听说朝廷已传下不准后退的命令,只能拼着性命跟随将军(轻车将军为官名)去死战。玉门被遮,即不准退入玉门关,用的是《史记·大宛列传》的典故:贰师将军李广利攻大宛失利,退至敦煌,请求朝廷退兵,汉武帝“闻之大怒,使使(派使者)遮玉门,曰:有敢入者辄斩之!”拼命向前的结果,十有八九是战死,年年有无数人抛骨荒远的异乡,唯一的成果是葡萄(蒲桃)从西域传入中原种植,供富贵者享用。

诗中虽流露出哀怨的情绪,基调还是高昂进取的。 战争是残酷的。

公元714年唐朝军队与吐蕃在临洮的长城堡附近有过一场大战,杀获吐蕃数万人。王昌龄的《塞下曲》写到这场战争: 饮马渡。

3.月开头天结尾的七言唐诗诗句有什么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

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 月落夜深,繁霜暗凝。

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

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

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

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

“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我们从那个仿佛很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

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

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

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诗 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

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 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

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

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