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折梅宋词吧

1.求宋词《折红梅》、原文加翻译

宋无名氏 《折红梅》分(忆笙歌筵上)、(睹南翔征雁)、(陇上残雪)、(倚花阑清晓)四首不知道你要哪首,全告诉你好了。至于你要哪首的翻译,选好了再说。原文如下: 折红梅(忆笙歌筵上)忆笙歌筵上,匆匆见了,□□相别。红炉暖、画帘绣阁,曾共鬓边斜插。南枝向暖,北槛里、春风犹怯。也应别后,不减芳菲,念咫尺阑干,甚时重折。清风间发,如天与浓香,粉匀檀颊。纱窗影、故人凝处,冷落暮天残雪。一轩明月。怅望花争清切。便教尽放,都不思量,也须有,蓦然上心时节。 折红梅(睹南翔征雁)

睹南翔征雁,疏林败叶,凋霜零乱。独红梅、自守岁寒,天教最后开绽。盈盈水畔。疏影蘸、横斜清浅。化工似把,深色胭脂,怪姑射冰姿,剩与红间。谁人宠眷。待金锁不开,凭阑先看。曾飞落、寿阳粉额,妆成汉宫传遍。江南风暖。春信喜、一枝清远。对酒便好,折取奇苞,拈清香重嗅,举杯重劝。 折红梅(陇上残雪)

陇上残雪,曲水流断,淑气潜通。群花冷未吐,夜来梅萼,数枝繁红。光夺化工。发艳色、不染东风。信凭晓风,难压精神,占青春未上,别是标容。天香渐杳,似蓬阙玉妃,酒困娇慵。只愁恐、上阳爱惜,和种移向瑶宫。西归驿使,折赠处、庾岭溪东。又须寄与,多感多情,道此花开早,未识游蜂。 折红梅(倚花阑清晓) 倚花阑清晓,裴回探得,南枝初绽。通春意、漏巧斗奇,东君首先回暖。盈盈素面。刚强点、胭脂深浅。是他自有,标格清香,恣千种妖饶,万般闲雅。移时细看。算浓雪严霜,怎生拘管。也拟是、小桃未蕊,依约杏添清伴。笛声休怨。怕恐使、群芳零乱。待须把酒,守著花枝,愿期与花枝,久长相见。

2.带有折梅的诗句

1、折梅寄江北南北朝南朝民歌 《西洲曲》2、春盘预折梅唐沈佺期 《岁夜安乐公主满月侍宴》3、客子折梅空断魂宋陆游 《丁酉上元》4、剩折梅花插满头宋陆游 《醉中自赠》5、折梅倾酒著斑衣宋黄庭坚 《题徐氏姑寿安君寿梅亭》6、折梅待佳人南北朝萧衍 《子夜四时歌 春歌 三》7、折梅不畏蛟龙夺清龚自珍 《已亥杂诗 312》8、折梅难寄江南信宋黄庚 《寄月山少监》9、折梅寄故人宋李景文 《病后感兴寄车玉峰先生二首》10、客子折梅空断肠宋孙何 《句》11、折梅和薄雪宋王禹偁 《除夜寄罗评事同年》12、折梅无以赠宋赵蕃 《寄黄子耕》13、折梅称寿亦佳哉宋赵蕃 《送陈庆伯三乎》14、莫忘折梅寻胜事宋仲并 《送郑公老少卿赴吉州三首》15、折梅著句聊排闷宋陆游 《睡起书事》16、自折梅花插鬓端宋朱淑真 《绝句二首 其一》。

3.折梅逢驿使是那首诗

楼主打错了一个字啊,是‘折花 ’不是梅。

全诗:《赠范晔》 作者:【陆凯】 年代:【南北朝】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解析】:

古今吟咏岭梅诗词不下千章,最早的是陆凯《赠范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直隶南雄州志》载,南雄城南有寄梅驿,即取折梅逢驿使诗语。该驿曾经宋绍兴知州李岐重修。清道光知州戴锡纶有《寄梅驿》诗云:“一枝春可当人情,投赠南州艳此清。妙是不登供帐例,香风千古被征行。”

陆凯是三国时人。《三国志.陆凯传》载:“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也。丞相逊族子也。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领兵虽统军众,手不释书。……赤乌中除儋耳太守,讨珠崖,斩获有功,迁为建武校尉。”又《三国志.孙权传》载:“赤乌四年秋七月,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

这首诗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他那“虽统军众,手不释书”的儒将风度跃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赠范哗》寥寥2 0字,简朴中道出了真挚的友情,平淡中显出了高雅的意境。“一枝春”作为梅花的象征,向人们预示着美好的春天即将来临,祝愿人们的美好祈望定能实现。

范哗是谁?南北朝刘宋时有个编写《后汉书》的范哗,但他距三国近200年,肯定不是这个范晔,而是三国另一个范晔。有的人则认为范哗是刘宋时的范哗,而陆凯不是三国吴的陆凯,而是刘宋时的另一个陆凯。熟是熟非,有待考证。

4.写梅花的宋词

宋 ~陆 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绝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

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得护理,也无人来欣赏,随着四季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

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孓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几个字与上句的“寂寞”相互呼应。而且,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

“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均,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完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总之,从上面四句看,这对梅花的压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无所不至,但是这一切终究被它冲破了,因为它还是开了!谁是胜利者?应该说,是梅花!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

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

(〈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片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己);“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

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是一点迎春报春的赤诚。

“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

梅花并非有意争春,“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妒忌吧。这里把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

花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说“争春”,是暗喻。“妒”,则非草木能所有。

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最后几句。

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句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

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这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

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

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

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腿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呵。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尽节”(卓人月〈词统〉)。

而这“尽节”的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运用比兴手法,十分成功,托物言志,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梅花诗高启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红楼梦》访妙玉乞红梅曹雪芹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入世冷桃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桠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红楼梦》咏红梅花(红字)曹雪芹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红楼梦》咏红梅花(梅字)曹雪芹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红楼梦》咏红梅花(花字)曹雪芹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竟奢华。

闲厅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

5.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本诗作者通过互赠梅花表达(对好友的思念之情)【原诗】 《赠范晔诗》 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注释】 驿使:传递书信、文件的使者。

陇头: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译文】 折梅花的时候恰好遇到信使, 于是将花寄给你这个身在陇头的好友(指范哗)。

江南也没什么(可以相赠), 且送给你一枝报春的梅花吧 。 【鉴赏】 一. 古时赠友诗无数,陆凯这一首以其短小、平直独具一格,全诗又似一封给友人的书信,亲切随和,颇有情趣。

诗的开篇即点明诗人与友人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而这一次,诗人传送的不是书信却是梅花,是可见得两个之间关系亲密,已不拘泥形式上的情感表达。

一个“逢”字看似不经意,但实际上却是有心;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如果说诗的前两句直白平淡,那么后两句则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

江南不仅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诗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见,诗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 想象是多么丰富。

“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联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诗人的慧心。

这首诗最出彩的地方是“一枝春”,耐人寻味,引人联想。诗人善于炼字,不直言梅,而作“一枝春”,读来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春光明媚,春到江南,梅绽枝头的美好图景。

以致“一枝春”后来成为梅花的代名词,对后世的诗文有深远的影响。这一字,使全诗意境全出,梅花是江南报春之花,折梅寄友,礼轻情义重,它带给远方朋友的是江南春天的浓浓气息,是迎春吐艳的美好祝愿,也是诗人与远方挚友同享春意的最好表达。

这首诗构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虽然简单,细细品之,春的生机及情意如现眼前。

二. 古今吟咏岭梅诗词不下千章,最早的是晋代陆凯《赠范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直隶南雄州志》载,南雄城南有寄梅驿,即取折梅逢驿使诗语。

该驿曾经宋绍兴知州李岐重修。清道光知州戴锡纶有《寄梅驿》诗云:“一枝春可当人情,投赠南州艳此清。

妙是不登供帐例,香风千古被征行。” 陆凯是三国时人。

《三国志.陆凯传》载:“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也。丞相逊族子也。

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领兵虽统军众,手不释书。

……赤乌中除儋耳太守,讨珠崖,斩获有功,迁为建武校尉。”又《三国志.孙权传》载:“赤乌四年秋七月,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

这首诗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

他那“虽统军众,手不释书”的儒将风度跃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赠范哗》寥寥2 0字,简朴中道出了真挚的友情,平淡中显出了高雅的意境。

“一枝春”作为梅花的象征,向人们预示着美好的春天即将来临,祝愿人们的美好祈望定能实现。 范晔是谁?南北朝刘宋时有个编写《后汉书》的范晔,但他距三国近200年,肯定不是这个范晔,而是三国另一个范晔。

有的人则认为范哗是刘宋时的范哗,而陆凯不是三国吴的陆凯,而是刘宋时的另一个陆凯。熟是熟非,有待考证。

陆凯这首诗不过二十个字,却包含无限的诗趣和感情。当陆凯怀念范晔的时候,为了表达高洁与纯挚的感情,特地折取一枝梅花,托传递书物的信使带给范晔,所谓陇头人,因为范晔时在陕西长安,陇山在陕西陇县,所以用陇头人以代。

不言而喻,陆凯折花遥赠之地是江南,江南的梅花是驰名于世的。隐居西湖的林逋有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正是江南梅花神韵的写照。江南是文物之邦,物丰文萃,但陆凯认为别的礼物不足以表达他对范晔的情感,所以说江南没有什么可贵的东西堪以相赠,唯有先春而至为报春讯的梅花是最适当的,因而遥遥千里,以寄思慕之情,而梅花也象征他们之间的崇高友谊。

大概人陆凯赠诗开始,“一枝春”就成为梅花及赠别的代称了。可见影响的深远。

唐宋以下历代诗人都有类似的吟咏,刘克庄写道:“轻烟小雪孤行路,折滕梅花寄一枝”,是袭取了陆凯的意境;高启写道:“无限春愁在一枝”,是套用了陆凯诗以寄托感情。后来连唱曲的词牌也取了《一枝春》的曲名。

《武林旧事》就曾记有一段故事:“除夕,小儿女终夕嬉戏不寐,谓之守岁,守岁之词虽多,极难其选,独杨守齐《一枝春》最为近世所称。”可见一首小诗也有传世的艺术魅力。

它的艺术美在于朴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环境,把怀友的感情,通过一种为世公认具有高洁情操的梅花表达出来,把抽象的感情与形象的梅花结为一体了。(曾敏之) 【作者简介】 陆凯(?―约504年),字智君,陆俟之孙,北魏代(今张家口涿鹿县山涧口村)人,鲜卑族。

是南北朝人。《魏书》有传。

陆凯出身名门,祖父陆俟官拜征西大将军,父兄也。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