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常识题填空题

1. 古诗词中涉及的常识题

2. 古诗词常识

古诗词中涉及的常识题

1.有关诗的知识题最好有答案

六年级语文古诗练习题一、古诗应用题: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5.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8.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 的诗句。

9.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 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

10.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叹道: 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 。

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地笑了。

11、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

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12、深秋,校园的梧桐叶枯黄了,时而像打着秋千,飘飘悠悠;时而像降落伞,摇摇欲坠;时而像一群燕子,自由飞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地面上像是铺上一条无比宽大的金毯子。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地吟诵起龚自珍的诗句: 。

这落叶虽不是春天的“落红”,却具有“落红”的献身精神,不正像我们的老师冯?13、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此景象真可谓是 14、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 和 的诗句,李白送别 孟浩然时写下了 ,表达了离别之情。

他还在送别好友汪伦时,写下了的诗句,高适在送别董大时也写了 ,表达了对好友的美好祝福。二、古诗词知识竞赛题。

(只填序号)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 )”出自《汉乐府·长歌行》。(1)悲伤 (2)伤悲 (3)忧伤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 )。

(1)似曾相识鸟归来 (2)似曾相识雁归来 (3)似曾相识燕归来3.《七步诗》的作者是( )。(1)曹植 (2)曹丕 (3)曹操4.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

(1)阴山 (2)边关 (3)燕山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 )。(1)花重绵阳城 (2)花重锦州城 (3)花重锦官城6.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 )。

(1)《游园不值》 (2)《春望》 (3)《春夜喜雨》7.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 )的诗句。(1)王勃 (2)李白 (3)白居易8.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是文天祥的诗句。

(1)汉青 (2)汗青 (3)汗清9.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 )。(1)因为 (2)坐下 (3)座位10.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 )。

(1)多少楼台烟波中 (2)多少楼台风雨中 (3)多少楼台烟雨中1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 )的诗句。(1)王维 (2)王之涣 (3)王勃 1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 )。

(1)张养浩 (2)马致远 (3)元好问13.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 )。(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王昌龄《出塞》 (3)杜牧《江南春》1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 )。

(1)春色 (2)梨花 (3)雪景15.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 )的《无题》。(1)李贺 (2)李清照 (3)李商隐16.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 )。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登高》 (3)《蜀相》17.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 )的词句。(1)岳飞 (2)辛弃疾 (3)陆游1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 )。

(1)红色 (2)花 (3)树叶19. “海上生明月,( )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1)天地 (2)天下 (3)天涯20.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 )的《别董大》。

(1)高适 (2)岑参 (3)王昌龄21.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 )。(1)李延年 (2)李龟年 (3)崔九22. “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 )的诗句。

(1)李煜、柳永 (2)柳永、李清照 (3)李煜、李商隐三、古诗七彩园:(填色彩) 1、云翻墨未遮山, 雨跳珠乱入船。2、山外 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 总是春。

4、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 丝绦。 四、古诗百花园填花名)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 相映红。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

4、人闲 落,夜静春山空。 5、借问酒家何处有。

2.古诗知识问答题竞赛题目

1.关于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关于送别好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表达对背井离乡的边塞军人深切同情的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问题。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在当今广为流传,人们常引用来表达思想之情。

6.看见兄弟相残,我们就会想到(曹植)的《七步诗》中的诗句“(本子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7.人们常用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教育,潜移默化的熏陶。

8.讽刺的诗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9.关于春天——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0.关于思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 )"出自《汉乐府• 长歌行》。 (1)悲伤 (2)伤悲 (3)忧伤 2.晏殊的《洗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 )。 (1)似曾相识鸟归来 (2)似曾相识雁归来 (3)似曾相识燕归来 3. «七步诗》的作者是( )。 (1)曹植 (2)曹圣 (3)曹操 4.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 (1)阴山 (2)边关 (3)燕山 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 (1)花重绵阳城 (2)花重锦州城 (3)花重锦官城 6.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 )。 (1) «游园不值». (2) «春望》 (3) «春夜喜雨》 7.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 )的诗句。 (1)王勃 (2)李白 (3)白居易 8.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是文天祥的诗句。 (1)汉青 (2)汗青 (3)汗清 9.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 "坐"的意思是( )。 (1)因为 (2)坐下 (3)座位 10.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 )。 (1)多少楼台烟波中(2)多少楼台风雨中 (3)多少楼台烟雨中 1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 ) 的诗句。 (1)王维 (2)王之涣 (3)王勃 12.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 )。 (1)张养浩 (2)马致远 (3)元好问 13.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 )。 (1)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王昌龄《出塞» (3)杜牧《江南春》 1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 ( )。 (1)春色 (2)梨花 (3)雪景 15.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 ) 的《无题》。 (1)李贺 (2)李清照 (3)李商隐 16.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 )。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登高》 (3) ((蜀相》 17.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 )的词句。 (1)岳飞 (2)辛弃疾 (3)陆游 18.龚自珍《飞己亥杂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 )。 (1)红色 (2)花 (3)树叶 19. "海上生明月, ( )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 (1)天地 (2)天下 (3)天涯 20.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 )的《别董大》。 (1)高适 (2)岑参 (3)王昌龄 21.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 是指( )。 (1)李延年 (2)李龟年 (3)崔九 22. "别时容易见时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 )的诗句。 (1)李煜、柳永 (2)柳永、李清照 (3)李煜、李商隐

3.要十道跟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选择题,最好是近现代的 急用 谢谢

.《死水》作者是( 闻一多 )。

2.《致橡树》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3.《致橡树》是一首(朦胧)诗。

4.《乡愁》中余光中将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5.《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艾青)。

6.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7.《沁园春·长沙》中的主旨句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8.《雨巷》的作者是 现代诗人(戴望舒)。 9.《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者(海子)。

10.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1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作者写的意象有:(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答对2个即可。

4.诗歌常识题目

诗歌常识问题:

1.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诗经》

2.楚辞的代表诗人是?

屈原,宋玉

3.乐府诗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乐府双壁指的是那两首诗歌?

秦朝;《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4.东晋末年诗歌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是?

陶渊明

5.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他们分别是?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6.绝句有哪两种形式?

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7.唐代的两位“七绝圣手”是谁?

李白和王昌龄

8.讲究平仄对仗的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

近体诗

9.唐代的大李杜,小李杜分别指的是谁?

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

10.李白和杜甫所擅长的诗体分别是什么?

李白擅长绝句和古体,杜甫擅长律诗

这道题目太麻烦了,如果上述基本满意的话加我的qq 806096613,我把剩下的再写给你。

5.求关于古诗的知识竞猜的题目

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 )的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 )的诗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自《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

春蚕到死丝方尽出自《 》。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 )的诗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的《别董大》。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

“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 )的诗句

6.关于诗歌的知识题

1、诗经共有多少篇?

2、《诗经 采薇》中的“今我来思”中的“思”是什么意思?

3、《春夜喜雨》中的哪一句诗是诗人想到的?

4、《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天净沙 秋》哪一句使诗中的静景转为动景?

6、《白桦》的作者是谁?

7、你觉得古代诗与现代诗歌有哪些区别?

8、《春夜喜雨》一诗中,“随风潜入夜”的“潜”是什么意思?

9、《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的“社林”是什么意思?

10、《天净沙 秋》中的“天净沙”是什么?

11、请背诵一首友情诗。

12、填空:( ),家祭无忘告乃翁。

13、诗仙是谁?

14、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

15、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 )

1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哪句诗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17、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哪句诗?

1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 )的《无题》。A李贺 B李清照 C李商隐

19、“海上生明月,( )共此时 (1)天地 (2)天下(3)天涯

20、说出使用夸张修辞手法的诗句。

7.收集有关诗歌的知识十题

1.被苏轼形容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是哪一位诗人:(A)

A. 王维

B.孟浩然

C.刘禹锡

2.下列不属于田园派诗人的是:(C)

A. 陶渊明

B.孟浩然

C.王昌龄

3.“两小无猜”出自哪首诗:(A)

A.李白《长干行》

B.李商隐《无题》

C.白居易《赠内》

4.下列诗句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 家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B.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C.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宋之问《渡汉江》)

5.“满城尽带黄金甲”是描写哪种花的诗句:(B)

A.桂花

B.菊花

C.向日葵

6.下列对应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B)

A.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五言律诗·李白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五言律诗·杜甫

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五言律诗·王勃

7.素有“孤篇压倒全唐”之美誉的作品是:(B)

A.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C.白居易《长恨歌》

8.下列哪一句出自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C)

A.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B.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C.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9.下列哪位女子“开箱验取石榴裙”:(C)

A.上官婉儿

B.薛涛

C.武则天

10.下列哪一句出自悼亡诗:(A)

A.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B.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8.【诗歌知识问答题我们老师要我找一些关于诗歌知识的问答题,最好今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更上一层楼.”)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8.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9.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10ر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地笑了.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2)”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1)悲伤 (2)伤悲 (3)忧伤 1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3). (1)似曾相识鸟归来 (2)似曾相识雁归来(3) 似曾相识燕归来 13.《七步诗》的作者是(1). (1)曹植 (2)曹丕 (3)曹操 1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1)”. (1)阴山 (2)边关 (3)燕山 1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2). (1)花重绵阳城 (2)花重锦州城 (3)花重锦官城 1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1). (1)《游园不值》 (2)《春望》 (3)《春夜喜雨》 1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1)的诗句. (1)王勃 (2)李白 (3)白居易 1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2)”是文天祥的诗句. (1)汉青 (2)汗青 (3)汗清 1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1). (1)因为 (2)坐下 (3)座位 20ر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3). (1)多少楼台烟波中 (2)多少楼台风雨中 (3)多少楼台烟雨中 2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1)的诗句. (1)王维 (2)王之涣 (3)王勃 2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2). (1)张养浩 (2)马致远 (3)元好问 2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1). (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王昌龄《出塞》 (3)杜牧《江南春》 2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3). (1)春色 (2)梨花 (3)雪景 2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3)的《无题》. (1)李贺 (2)李清照 (3)李商隐 2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2).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登高》 (3)《蜀相》 2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2)的词句. (1)岳飞 (2)辛弃疾 (3)陆游 2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2). (1)红色 (2)花 (3)树叶 29.“海上生明月,(3)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 (1)天地 (2)天下 (3)天涯 30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1)的《别董大》. (1)高适 (2)岑参 (3)王昌龄 3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2). (1)李延年 (2)李龟年 (3)崔九 32.“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3)的诗句. (1)李煜、柳永 (2)柳永、李清照 (3)李煜、李商隐 苏轼,苏彻,苏洵并称三苏。

古诗词常识

1.有关古诗的常识

1,被称为"诗仙"的诗人是谁 (李白)2,被称为"诗圣"的诗人是谁 (杜甫)3,李白和杜甫被合称为"大李杜",那么被称为"小李杜"的是谁 (李商隐和 杜牧)4,诗作流传至今最多的诗人是谁 (陆游) 陆 游 简 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他勤于 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被誉为"六十年间万首诗".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 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 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 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 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 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 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 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 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 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 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 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楸树馨香倚钓矶, 斩新花蕊未应飞。不如醉里风吹尽, 可忍醒时雨打稀。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又如第二首:门外鸬鹚去不来, 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 一日须来一百回。“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 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 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酒渴爱江清, 余甘漱晚汀。软沙倚坐稳,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 华音发从伶。数杯君不见, 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

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 区分,但不一定可*,只有多读多背了。【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 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 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一类是以塞音t, p,k收。

2.【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 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

3.跪求有关古诗词的小知识

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一类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气爆破出声.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前面“天子万福”的“福”字就是这种情况.常见的入声变平声字有: 一画:一 二画:七八十 三画:兀孑勺习夕 四画:仆曰什及 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 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 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 九画:觉(觉悟)急罚 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 十一画:族渎孰斛淑啄脱掇郭鸽舶职笛袭悉接谍捷辄掐掘 十二画:菊犊赎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

4.关于古诗的知识

古诗词包括以下内容:

从时间上说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词是宋代人的发明,又叫长短句。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古体诗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5.古诗词基础知识有什么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6.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

传说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