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创作技巧

1. 古诗词创作

古诗词创作

1.如何进行古诗词的创作

因为现在太多的"批评家"在批评诗歌时,几乎都以压着韵否为第一要素,我以为并不正确,所以作文<<我们现在怎样创作古诗>的文章,那意义只是说明,不能过于的注重诗歌的"律":平仄,压韵,对仗等之规范,而是还要注重诗歌的神魂,且神魂尤为重要,简直就是诗歌的主心骨. 有些的朋友以"规律"之说来评价我的文章的错误,说我举的例子的失误性,我在文章中讲过,我并不太重视诗歌的平仄,韵律等之规范,所写诗歌亦是随心所欲的,一挥而就的成文,于后来稍加雕琢即成作品.但自以为还不错.即使不怎么的压韵,不怎么的讲究平仄.这是因为我更重视阅前人之作品的缘故,览近万首诗卷于其中,尽量在客观上又趋于主观,并不会只以为那意境就是某位前辈而言的意思.因为诗歌是抽象性的,每个人看它,总还有点不同罢. 竟也有人怀疑是否是我的原创,我只能笑笑而已,因这毕竟并非重要,将不做什么回答. 我以为对于诗歌的创作问题,不只是学者之流的事,这是每一个创作者的事情,且于创作者本身更为接近.诗歌的创作者才是真正的诗歌的灵魂.对于自己切身的事情闭口不谈,却要让局外人去点指,这是怎样的逻辑? 我热切的爱着一切的创新的人们,因为他们是时代的领头人,是谱写历史的工匠,更是时代的创造者! 创新的人民即是创造的人民,历史因他们而愈加的生动!无论是在建筑上,科技上,-----还是在文化上. 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诚然,在诗歌上亦是这样的,是没有什么分别的话语可言. 我自己一定不是创造者,可我愿意做他们的土壤.只要我能说几句中肯的话,这话于他们有利,对于我是多么的欣喜呵. 我们创作诗歌,先抓住诗歌的所要表达的内容或意境,于词汇中达到那意义,此是第一的.然后才是取它的朗朗上口,于朗朗爽口中,或许就自然的压着韵了,平仄也较为的相符了,我们的老祖宗在创造诗歌时,大抵也是如此罢.为何硬要以韵和平仄为前题呢?直至后来才有了研究诗词的人,因此就有了"律"来. 是的,我可以承认我的在<<我们现在怎样创作古诗>>的这篇文章里有点的激烈,但现在的我亦将如此的.因为不激烈,那些想要创作古诗的人就不敢下笔,虽然我的文章有很多的人并不曾看见,或许看见以后也当作不值钱的东西.然而,我以为,总还是有几个从中吸取了一点点的好处,这好处也许就有利于他们的创作,即便被学者之流认为是荒唐的事,却也是没有办法的. 愿与大家共为古诗歌文化献出一点努力。

2.如何进行古诗词的创作

因为现在太多的"批评家"在批评诗歌时,几乎都以压着韵否为第一要素,我以为并不正确,所以作文<<;我们现在怎样创作古诗>;的文章,那意义只是说明,不能过于的注重诗歌的"律":平仄,压韵,对仗等之规范,而是还要注重诗歌的神魂,且神魂尤为重要,简直就是诗歌的主心骨.

有些的朋友以"规律"之说来评价我的文章的错误,说我举的例子的失误性,我在文章中讲过,我并不太重视诗歌的平仄,韵律等之规范,所写诗歌亦是随心所欲的,一挥而就的成文,于后来稍加雕琢即成作品.但自以为还不错.即使不怎么的压韵,不怎么的讲究平仄.这是因为我更重视阅前人之作品的缘故,览近万首诗卷于其中,尽量在客观上又趋于主观,并不会只以为那意境就是某位前辈而言的意思.因为诗歌是抽象性的,每个人看它,总还有点不同罢.

竟也有人怀疑是否是我的原创,我只能笑笑而已,因这毕竟并非重要,将不做什么回答.

我以为对于诗歌的创作问题,不只是学者之流的事,这是每一个创作者的事情,且于创作者本身更为接近.诗歌的创作者才是真正的诗歌的灵魂.对于自己切身的事情闭口不谈,却要让局外人去点指,这是怎样的逻辑?

我热切的爱着一切的创新的人们,因为他们是时代的领头人,是谱写历史的工匠,更是时代的创造者!

创新的人民即是创造的人民,历史因他们而愈加的生动!无论是在建筑上,科技上,-----还是在文化上.

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诚然,在诗歌上亦是这样的,是没有什么分别的话语可言.

我自己一定不是创造者,可我愿意做他们的土壤.只要我能说几句中肯的话,这话于他们有利,对于我是多么的欣喜呵.

我们创作诗歌,先抓住诗歌的所要表达的内容或意境,于词汇中达到那意义,此是第一的.然后才是取它的朗朗上口,于朗朗爽口中,或许就自然的压着韵了,平仄也较为的相符了,我们的老祖宗在创造诗歌时,大抵也是如此罢.为何硬要以韵和平仄为前题呢?直至后来才有了研究诗词的人,因此就有了"律"来.

是的,我可以承认我的在<<;我们现在怎样创作古诗>>;的这篇文章里有点的激烈,但现在的我亦将如此的.因为不激烈,那些想要创作古诗的人就不敢下笔,虽然我的文章有很多的人并不曾看见,或许看见以后也当作不值钱的东西.然而,我以为,总还是有几个从中吸取了一点点的好处,这好处也许就有利于他们的创作,即便被学者之流认为是荒唐的事,却也是没有办法的.

愿与大家共为古诗歌文化献出一点努力.

3.古诗词创作感想

旧体诗词写作浅议 旧体诗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宋词中的名篇佳作,琅琅上口,易读易记。

一两句精辟的诗词句子,可以蕴藏着很深的哲理。我自幼受到它的薰陶,一直很喜爱它,虽没成大器,但阅读欣赏和写作旧体诗词,一直是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受命编选一部诗词选,读了很多来稿,对旧体诗词生发出一些感慨,遂写成这些文字与之商讨。

从来稿中得知,喜欢写旧体诗词的人还不少,说明旧体诗词还有它的生命力,在当代可以与新体诗“并肩前进”。来稿中有不少格律,严谨、意境深邃的佳作,这些作品的作者多为老年人。

但不容乐观的是,中青年作者虽也不乏佼佼者,但多数不是不合格律便是没有意境,只是文字堆砌。有的作者可能自知律诗难写,故不敢冠上“律绝”字样,以为这样便可不讲究平仄,每句五字或七字便可,有的还冠以“古绝”“古风”字样,以为就可不讲究平仄了。

须知,“古风古绝”虽来讲平仄,但有个起码要求:顺口。而来稿中出现了不少四连平四连仄的句子,读起来十分拗口,有的在单句(三、五、七句)还用了平声字。

我读过很多竹枝词、山歌,那些原创的民间作者们,他们也许不懂平仄格律的理论,但他们“唱出”的作品却合乎格律,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十分顺口,极少出现四连平、四连仄的。而我们一些年青初学作者,就没有注意到这些基本常识,写出一些读得拗口之作。

有个署名作者身份是社科院副教授的“七律”,全诗56个字,竟有14个字不合格律(除开可平可仄的不算)。我真感到“隔行如隔山”:这位作者可能在社科研究上是权威,但写成这样的“七律”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另有两首“满江红”作者“自报家门”是助理研究员,据称一首原载北方一家副省级报刊,一首曾在本省一家报纸上发表。同样,每首字,其中一首有30个字不合律,另一首19个字不合律,两首有七字不合韵。

你不采用他,他可能有意见,“副省级的报刊都用了!”这就值得做编辑的引起注意了。现在在报刊上经常看到这样的诗词,我想原因可能就是许多初学诗词写作的人,以为只要对照唐诗宋词中的某词牌作品,某句某句多少字填够便可。

殊不知,每种词牌除了规定每句多少字数之外,那个位置的字是平是仄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出现不合律的词作登载在报刊上,除了作者不懂词的格律要求之外,可能有的编辑也不懂。

不懂不奇怪,编辑不可能是全才,不可能是万能,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不知道就要问知道的人,找不到现成的就找“哑老师”。在这里我推荐个很好的“哑老师”———小舟著的诗词三部曲中的《诗词作法浅说》,它以简明扼要的通俗文字,概括了格律诗体式和作法的原理和知识,以其短小、全面、浅白、实用、生动、有趣的特色,指导读者消除疑难登堂入室,提高古典诗词的知识水平和创作能力,该书对七、五言律绝诗中每个字是平是仄、哪个字可平可仄都排列得清清楚楚,还将40种常用词牌的每句每字的平仄也标注清楚,编辑们碰到编发这类稿件时“对号入座”便可。

三部曲其中的《古典诗词名篇浅读》精选了古典诗词中的300首,可引导读者读懂名篇原句时受到启发,提高自己的阅读欣赏和写作能力。《格律诗词浅写》则是作者创作的100首诗词作品,可供读者鉴赏。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意境,一些作者平仄格律是注意到了,个个字都符合平仄格律要求,可就是没有诗意,味同嚼蜡,当然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那是要经过推敲、锤炼才能做到,是根据作者本身的文化底蕴、阅历等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在此就不多赘述了。

4.古诗词写作赏析大全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 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 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翻译】

燕地男儿多任侠,那豪迈的气概,潇洒的身姿,无不显示出北方少年的力量与强悍,英猛之气国力透纸背,他们性格豪爽,并不以父家室等一己私利为重,他们极其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危亡,这才是英雄本色,诗人一介书生,即能道出如此的报国热情,“宁为夫长,胜作一书生”,不能不令人先赞叹!

【赏析一】

在这首诗中,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诗歌的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

诗歌的起首即用“连翩西北驰”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接下去关于“幽井游侠儿”的一大段文字,极尽绘声绘色之能事,写出他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武艺,笔墨之间沸腾着一股激越高亢的情绪。这位身手不凡的白马少年“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大有顾盼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豪迈气概。

诗人不仅以激情的笔调写出了白马少年的英雄行为,而且以精湛的语言揭示了人物的爱国精神。诗歌的最后几句,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烈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诗歌采用了倒叙、补叙的手法。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突兀而起,又以“借问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继而又倒叙“名编壮士籍”、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首重合。如此章法,象电影中的“闪回”,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则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赏析二】

曹植的这首乐府诗可分四节来理解其内容。第一节,从开头至“幽并游侠儿”,概写主人公游侠儿英俊豪迈的气概;第二节,从“少小去乡邑”到“勇剽若豹螭”,补叙游侠儿的来历和他超群的武艺;第三节,从“边城多警急”到“左顾凌鲜卑”,写游侠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第四节,从“弃身锋刃端”至结束,写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崇高思想境界。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又充满爱国情感的游侠形象。

作品运用了铺陈的笔法。这正是乐府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如诗中写游侠儿的武艺:“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左的”、“月支”、“马蹄”,都是练习射箭的靶子,作者这样铺陈地写,就从左、右、上、下不同的方位表现了他高强的射箭本领。再如写他的战功:“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躯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羽檄”就是命令,他闻风而动,立即投入浴血的战斗当中。他平定了边乱,保住了四境的安全。这种铺陈的写法,前后句文意互应,渲染了气氛,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这种铺陈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对游侠儿由衷赞羡之情。如在第四节,作者连用了意思大致相同的四句话,反复咏叹,赞扬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高尚思想品德,可见其敬仰之深。其实,曹植这样写,也是借诗抒怀,借写游侠儿,来表达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周英)

5.古诗词写作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

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

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

黛玉听说,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

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6.如何进行古诗词的创作

不懂格律自以为不屑格律,不过是无知者无畏的自我催眠自我安慰,如果懂了入门了你再去不屑也还说得过去,毕竟诗词体裁等同于一种文字游戏,格律等同于游戏规则,如同下象棋一般,必须遵循“马走日,象飞田,炮打一溜烟”的规则,假如乱走一气,老帅过河,卒子横空,那还叫象棋吗?所以如果确实对古诗词感兴趣,必须弄懂格律,之后才能不被格律束缚,束手束脚,所谓意在律先,也要熟读万卷书,厚积薄发,否则不是格律成了窠臼,诗没了灵魂;就是太过自由,根本不是诗.说白了,一个等于行尸走肉,一个等于孤魂野鬼,两个合二为一才能称其为人。

7.【诗人创作诗歌的故事】

推敲的来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南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吃了一回亏,还是不长记性.没过多久,他又一次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那就是“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比刘栖楚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8.古诗的写作要点

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 (1) 一、律诗是诗词里讲究最多的诗种(包括律绝).我们先复习一下七言绝句的平仄构造 1、平起平落(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起平落(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意: 注释:1、括号(),内的字宜仄可平:(仄);2、括号(),内的字宜平可仄:(平); 3、括号《 》,变格时宜平可仄:《平》;4、括号《 》变格时宜仄可平:《仄》.初学者不必学习变格句型,尊重《 》内用字平仄. 绝句(指律绝)1、2、4句用韵(一般压平韵,首句不用韵应符合第3、4的格式). 二、七言律诗的平仄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同“五言律诗”前面加与五言前节两个字平仄相反的字既成.七律同七绝一样,首句通常入韵(七律首句不入韵也可,古今少见,但必须符合3、4的格式;“五绝”“五律”首句通常不入韵).七律2、4、6、8句都入韵,一定要用平声韵.3、5、7句不入韵,但尾字必须用仄音字. 否则就不为律诗了(不是所有的七言八句都是“X律”如格律不符只能根据诗的格律归为古风了). “七律”和“七绝”一样也有4种格式.可看出它是两首七绝平仄格式相加: 1、平起(首句用韵):等于七绝(1)(3)形式相加.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仄起(首句用韵):等于七绝(2)(4)形式相加.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 七律 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3、平起(首句不用韵):等于七绝(3)形式两首相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 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十”入声字 4、仄起(首句不用韵):等于七绝(4)形式两首相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律诗颔联(3、4句)、颈联(5、6句)应对仗,也可只在颈联对仗. 三、律诗个别句子的变通和拗救 律诗平仄格式要求严格,但也有一点灵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的地方也可以变通.在古代诗人的作品中,在平仄格式上变通的情况相当普遍,以致寻找毫不变通的律诗,反而不容易找到.变通,并不是任意的,也有一定的规则.古代诗人作诗,也常有某个字不合平仄句型,这叫“拗”,或“拗句”.既然已经“拗”了,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补救,这就叫“拗救”. 关于“一、三、五不论” 前人曾经提出过一个变通的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而言的,意思是说,每句的一、三、五诸字的平仄可以“不论”,“不论”就是可以变通;二四六诸字则必须“分明”,“分明”就是要求严守格式.至于第七字,押韵的用平,不押韵的用仄,这是固定的,就在必提出了.五律每句只有五字,这个口雇自然就变化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雇能够概括一些现象,但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可以不论,有些地方一定要论.所以又有人说:“一三五不一定不论,二四六不一定分明”;这是说,变通是有一定条件的. 关于第一个字,七律每句第一字的平仄完全可以灵活,该用平的可以用仄,该用仄的可以用平.但其中有一个例外,即五律每句的第一个字和七律每句的第三个字,遇到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