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中的悲欢离合在线观看

1. 宋词中的悲欢离合

宋词中的悲欢离合

1.古诗中的悲欢离合

情人悲欢离合的: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四首(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2.古诗中的悲欢离合

情人悲欢离合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四首(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3.古诗词中的悲欢离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围、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已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人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人世的思想战胜了。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多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

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我们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

“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

我看,“。

4.烟雨不知人事改 :宋词中的悲欢离合800字读后感

刚刚读完白落梅的《烟月不知人事改》,感受只有一个:辞藻华丽,内容一般。

给予这个评价并非是在否定白落梅的文章,只是总觉得她的文字有过于华丽之感,而读者在这一篇篇美文的阅读中,往往会被文字的辞藻所吸引,也会因为文字的流畅通顺而产生阅读的快感,但读完文字之后,往往容易忽略了文章的内容,另外,我也在臆想,有时作者为了考虑文字的工整,字句的优雅,会不会容易导致文章意义传达的失真呢?这就是在读完这本著作后,浮在心头的第一个感觉。话说回来,这本书除了这个毛病之外,总的来说还是值得一读的,值得推荐的理由主要有三个:1 文字感觉。

该著作最值得学习的一个方面,就是整本书的文笔十分优美,用词用句,都深得古典文学的精华,所以读起来流畅,也有种煽情的味道,如果非要用时下流行的词语来说,还蛮有“疗愈系”的风格。所以对于想提高自己的文字能力,想学习如何写疗愈风格文章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最好的教材。

2 宋词名鉴。作为一本讲宋词的通俗著作,该书第二个值得推荐的理由是,它有助于对宋词还没入门的人的初阶读者,有一个可以快速学习精华的索引,不夸张地说,宋词的大全是《全宋词》,共有词作经1400首,对于还在启蒙阶段的读者来说,想从这1400首里挑到最值得品读的词作,确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而经作者的推荐,至少可以说这选出来品尝的词作,都是相对脍炙人口的名篇,省去了自己筛选、鉴定的过程,是一种快速入门的方式。

3 品鉴角度。谈宋词的著作,历代都汗牛充栋,并非是近年的流行,每一种品鉴都有自己的角度和方法,有的是走考据的,有的是借词谈政治的,有的是史海钩沉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但从本著作来看,作者是以一种穿越的角度,以彼境彼情,会彼时彼人,通过万古人心同此情的角度,来还原每首词作背后的创作心境和人生情怀,所以读起来容易被触动,虽然并不深刻,但情感依然细腻。当然,在读这部著作中,有时也能跳出作者的点评角度,在读原词时走神,并常常掩卷沉思,比如梦里不知身是客,比如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名句,对一个涉世已深的老男人来说,都容易牵起无限情思,并在此情此景中,去完成一次灵魂的自我净化。是的,诗词的意义只有真正阅尽世事,洞察人情后,才能真正明白。

我喜欢这么一个比喻,诗词是一段被封存的时光,在这段时光里,人、事、情、物被压缩为一段寥寥不过几十字的密文,然后通过书本的方式,将这段密文流传下去,或许在几百年后,有人拥有解开密文的密码表,到时,那段时光,那些被遗忘的往事,将一一在懂的那个人心中回放。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