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诗词朗读视频 2. 赤壁古诗词 古诗词朗读视频1.古诗朗读的技巧诗词是最常见的文学形式。 它以凝练的语言、强烈的感情、飞腾的想象、和谐的韵律、深邃的意境来高度集中地反映现实生活。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诗歌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朗诵的技巧也不相同。 一、格律诗的朗诵技巧 一般意义上的格律诗,指中国古典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 “格”是格式,“律”是声律,声律包括平仄和押韵。格律诗对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都有严格的要求。 根据诗的字数和句数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种,即律诗、排律和绝句。 律诗:有五言、七言之分。 五言律诗每首为八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十个字。排律:也叫“长律”,至少在十句以上,有长达一二百句的,多是五言,七 言的很少。 绝句:又叫“截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之意。 绝句也分五言、七言。 五言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1、格律诗讲究平仄、押韵与对仗。 平仄,是根据古代汉语的声调来确定的。 律诗的平仄格式是固定的,形成几种格式。“平”,在古代汉语中指“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则指“阴平”和“阳平”。 “仄”在古代汉语中指“上声'、“去声”和“人声”。而在现代汉语中指“上声”和“去声”。 诗歌的平仄交错,可使声调多样化,使人听之和谐悦耳、音韵铿锵。 对仗,就是在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每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一联的前一句 叫做“出句”,后一句叫做“对句”),把同类性质的词依次并列起来,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绝句不讲究对仗,用不用对仗都可以)。 对仗的种类有很多种。 押韵,指把同韵母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对句”的句尾处)押韵 不止是律诗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也是一般诗歌所应具备的共同特点。 总之,格律诗讲究平仄,注重对仗,注意押韵,有自己的声律美和形式美。2、2、格律诗的朗诵要划好语节。 凡格律诗都有一定的句数和每句的字数,它是用明显的格律来包容凝聚的思想感情。因而,我们在朗诵前,应参照诗句的具体语义及每行字数划分为一定规格的语节来表现它。 语节,相似于音乐中的节拍,每一语节中字数多,字的疏密度就小,反之,字数少,其疏密度就大,这就形成了语流速度的不同。 中国古典诗歌的节奏比较规整,节拍感很强,它们都体现在语节上,而语节的存在正是格律诗的重要标志。 不同的格律诗有不同的语节划分。 因此,划好语节就成为朗诵格律诗的第一步。 下面我们重点来看看五言和七言绝句、律诗的划分情况。 中国古典诗歌中每句都有一定的“顿数”,并有规律可循。 一般“五言诗”是每句两顿,每顿两个字或一个字,并且主要是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而“七言诗”则比五言诗增加一顿为每句三顿,其主要是第五个字或第七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 实际上,格律诗的节奏主要在于平仄格律,而平仄的安排又是与“顿”相结合的,在顿与顿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语节。 照此说来,我们无须再自划语节了,按照以上划分规律不是可以了吗?诚然,照此规律朗诵是可以的,它可有较强的韵律感、品味感与吟诵感,有时,还可有力地点指诗眼。 但有时会破坏诗句中语义的完整性。因而,从这一角度出发,有些诗可以减少顿数,将五言诗改为一顿,将七言诗改为两顿。 这样,可以使诗的末尾语义完整,让人听得更清楚。 例:李白的《静夜思》可划分为两种: (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二)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例:《早发白帝城》 (一)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以上五言诗和七言诗究竟划分为哪一种更合适,可根据诗文的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用在古诗词赏析中,可用第一种划分稍好些,因它能较好地体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特征。而在一般朗诵中,用第二种划分较好些,因它能较完整、清晰地体现诗义,朗诵起来也不过于死板。 尤其在诗句的最后三个字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概念时,就更需要用此种划分法来朗诵,否则会因形害义。 3、押住韵脚 在诗句末尾韵母相同的字称为韵脚。 马雅可夫斯基曾说:“没有韵脚,诗就会散架子的。韵脚使你回到上一行去,叫你记住它,使得形成一个意思的各行诗维持在一块儿。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押韵更是极为重要的,没有韵脚难称格律诗。韵是诗歌语言音乐性的重要条件。 例如《春晓》。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 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 2.53人诗歌朗诵视频和诗歌小草的心---乔臻朗诵 在所有的生命中间, 我是一个弱者, 谁也无法计算出我受过的磨难与委屈. 但我并不想因此而赢得怜悯, 虽然在漫长的夜里, 我的四肢挂满了泪滴. 但生命的繁衍并不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终止. 是的,生命的天平是公正的, 从诞生到死亡谁都属于这个规律.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如果心灵的世界里只有自己, 那么活着就等于死去. 为此,我宽恕过去的一切, 一切对我的不公,一切对我的蹂躏, 不是我的我从不奢望, 属于我的我从不放弃. 与世无争不是埋没自己, 谁也不能夺去我生存的权力. 每一颗心都有自己的太阳, 每一个太阳都有照耀的领域. 朋友们, 只要我还活着, 只要我那纤弱的双臂还能在晨风中扬起, 我就有绿色的歌唱: 在向阳的山坡, 在清洌的渠边, 开放出我的生命. 我非常喜欢这首诗歌,2007上戏毕业晚会偶尔听到的.找了许久才找到的.希望你能喜欢.希望能帮上你.:)。 3.12岁古诗朗诵视频黄麻岭 我把自己的肉体与灵魂安顿在这个小镇上 它的荔枝林,它的街道,它的流水线一个小小的卡座 它的雨水淋湿的思念头,一趟趟,一次次 我在它的上面安置我的理想,爱情,美梦,青春 我的情人,声音,气味,生命 在异乡,在它的黯淡的街灯下 我奔波,我淋着雨水和汗水,喘着气 ——我把生活摆在塑料产品,螺丝,钉子 在一张小小的工卡上……我的生活全部 啊,我把自己交给它,一个小小的村庄 风吹走我的一切 我剩下的苍老,回家。 4.因为您我们更加优秀诗歌朗诵视频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3] 《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赤壁古诗词1.提供古人描写赤壁的诗词,谢谢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宋)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赤壁 -杜牧 (唐) 折戟沉沙铁未消,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满江红 赤壁怀古 -——戴复古(宋)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咏赤壁——王周(唐) 帐前斫案决大计,赤壁火船烧战旗。 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 悠悠赤壁 ——杜 甫(唐) 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 帝子留遗憾,曹分屈壮图。 过赤壁偶成佳句 明 ·王奉 (一) 赤壁横岸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公。 天公已定三分势,可叹奸雄不自量。 (二) 孟德雄心瞰啖吴,皇天未肯遂共图。 水军八十万东下,赤壁山前一火无。 古战场赤壁感怀 明 ·方逢时 危矶绝峭倚清江,人道曹刘旧战场。 往事已随寒浪灭,遗踪惟有暮山长。 云霞尚带当年赤,芦荻空余落日黄。 欲吊英雄千古憾,渔歌声里又斜阳。 赤壁山 ——明 ·龙仁夫 踣吕摧袁虎视耽,阿瞒气势展江南。 矶头一霎东风转,天下江山自此三。 赤壁石刻 = 元 ·朱桢 赤壁之山上摩空, 三江之波浩无穷。 峭壁穷峙江流东, 当年麈战乘东风。 百万北走无曹公, 鼎立已成烟焰中。 大书石上莓苔封, 千年不泯周朗功, 我今送客放舟去, 江山如日还英雄。 登赤壁山 ——明·魏 裳 江南江北昼阴阴,指点前朝感慨深。 夹岸寒涛喧赤壁,空原野烧隔乌林。 山种已没三分迹,天地仍含百战心。 击楫中流回首处,荒烟满树夕阳沉。 拜风台 —— 明·任乔年 先生羽扇独从容,百万魔消一剑风。 欲识英雄真手段,杯中白水望溶溶。 赤壁怀古 ——清·曹雪芹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姓名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2.【有关赤壁之战的诗词都有哪些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赤壁歌送别李白(唐)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悠悠赤壁杜 甫(唐)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帝子留遗憾,曹分屈壮图.赤 壁杜 牧(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乌林芳草远唐·杜牧乌林芳草远,赤壁健帆开.往事空遗恨,东流岂不回.咏赤壁唐·胡曾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试.赤壁怀古唐·王周帐前斫案决大计,赤壁火船烧战旗.若使曹瞒忠汗室,周郎焉敢破王师.赤壁怀古崔 涂(唐)汉室山河鼎峙分,勤王谁肯顾功勋.不知征伐由天子,惟使英雄共使君.江上战余陵是谷,渡头春在草连云.分明胜败无寻处,空听渔歌到夕曛.赤壁孙无晏 (唐)会猎尽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赤壁图吴师道(元)沉沙折戟怒涛秋,残垒苍苍战斗休.风火千年消伯气,江山一幅挂清愁.丈夫不学曹孟德,生子当如孙仲谋.机会难逢形胜在,狂歌吊古漫悠悠.赤壁战火庚信 (南北朝)吹落叶之扁舟,飘长风于上游.ؤ彼锯牙而钩爪,又循江而习流.ؤ排青龙之战舰,斗飞燕之船楼.ؤ张辽临于赤壁,王浚下于巴丘.ؤ乍风惊而射火,或箭重而回舟.ؤ未辨声于黄盖,已先沉于杜侯.ؤ落帆黄鹤之浦,藏船鹦鹉之洲.ؤ路已分于江汉,星犹看于斗牛.过赤壁偶成佳句明 ·王奉(一)赤壁横岸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公.天公已定三分势,可叹奸雄不自量.(二)孟德雄心瞰啖吴,皇天未肯遂共图.水军八十万东下,赤壁山前一火无.古战场赤壁感怀明 ·方逢时危矶绝峭倚清江,人道曹刘旧战场.往事已随寒浪灭,遗踪惟有暮山长.云霞尚带当年赤,芦荻空余落日黄.欲吊英雄千古憾,渔歌声里又斜阳.赤壁山明 ·龙仁夫踣吕摧袁虎视耽,阿瞒气势展江南.矶头一霎东风转,天下江山自此三.赤壁石刻元 ·朱桢赤壁之山上摩空,三江之波浩无穷.峭壁穷峙江流东,当年麈战乘东风.百万北走无曹公,鼎立已成烟焰中.大书石上莓苔封,千年不泯周朗功,我今送客放舟去,江山如日还英雄.登赤壁山明·魏 裳江南江北昼阴阴,指点前朝感慨深.夹岸寒涛喧赤壁,空原野烧隔乌林.山种已没三分迹,天地仍含百战心.击楫中流回首处,荒烟满树夕阳沉.拜风台明·任乔年先生羽扇独从容,百万魔消一剑风.欲识英雄真手段,杯中白水望溶溶.赤壁怀古清·曹雪芹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姓名载空舟.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赤壁诗会即兴骆文赤壁矶头古战场,金甲沦隐地下荒.风风雨雨春秋叶,还看今朝万里红.赤壁刘焕章矶头涛声依旧,屏山风雨融融.青史长留胜迹,沧桑漫话英雄.观赤壁石书麟建国五旬话蒲莼 ,断壁残垣改旧容.高厦凌云街似网 ,大桥跨水气如虹.梁山翠绿游人往 ,玄素幽深顾客临.鏖战古场千古仰 ,桃源胜景诗家呤.重游陆水风景区石书麟客路青山外 ,行舟陆水边.春风生绿叶 ,嫩柳锁青烟.宋寨新景色 ,梁山风火年.招安已往矣 ,人物看今天.。 3.赤壁 古诗全文古诗:赤壁 作者:杜牧 朝代:唐朝 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白话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4.《赤壁》古诗全文是什么唐代杜牧的《赤壁》全文如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释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2、作者: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3、创作背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5.古诗赤壁最好的诗句和点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后来的诗论家对于杜牧在这首诗中所发表的议论,也有一番议论。宋人许顗《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这一既浅薄而又粗暴的批评,曾经引起许多人的反对。如《四库提要》云:“(许?)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这话说得很对。正因为这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 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如果按照许?那种意见,我们也可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另外,有的诗论家也注意到了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如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云:“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也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加以考虑的。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来罢了。 6.赤壁古诗的意思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译诗: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我把它仔细磨洗,认出是三国的遗迹。 倘若当年,东风不将周瑜助, 那么铜雀高台春光深, 深锁住,江东二乔,沦为曹公妾。 二、鉴赏: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三、考题 1、杜牧在《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赤壁》中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4、杜牧的《赤壁》: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赤壁》中既是名句,又是想像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赤壁》中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得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8、《赤壁》一诗中抒写了历史兴亡感,想象奇绝的句子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赤壁》一诗中作者抒发感慨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0、《赤壁》中含蓄反映诗人抑郁不平心境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1、《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曲折反映了作者生不逢时的感慨。 12、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7.赤壁的古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