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方的古诗词 方的古诗词1.带“方”字的古诗词有哪些《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 宋代:朱淑真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译文: 远处山上的小亭依稀可见,近处水上的楼台尽入眼底。一个人躺在帷帐之中,无人相伴。双眉上还是旧愁,心中又添了新愁。 转身起来,坐在窗前,眼前不时有流萤飞过。抬着望着天空一轮明月,想必是明月也怜惜我的忧愁,不忍变圆满。 《寄贺方回》 宋代:黄庭坚 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 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 译文: 秦少游醉倒在那古藤花下,还会有谁紧敛愁眉再唱一杯? 能够写出江南肠断的好句,如今只剩下了贺方回。 《鄘风·定之方中》 先秦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译文: 定星十月照空中,楚丘动土筑新宫。度量日影测方向,楚丘造房正开工。栽种榛树和栗树,还有梓漆与椅桐。成材伐作琴瑟用。 登临漕邑废墟上,把那楚丘来眺望。望了楚丘望堂邑,测量山陵与高冈,走下田地看农桑。求神占卜显吉兆,结果必然很安康。 好雨夜间下已停,吩咐驾车小倌人。天睛早早把车赶,歇在桑田劝农耕。他是正直有为人,内心充实又深沉。良马三千多如云。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代: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劝学》 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春夏秋冬四季相比确实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片碧绿,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的照映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言绝句,该作品无比生动的描绘出了杭州西湖夏季时的不胜美景,是歌咏该景致的经典作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从“别样红”之中,透出作者是在以欢快的心态送友.读者可以体会出:作者一边陪着朋友走在路上,一边和朋友谈笑风生.因为只有具有如此“谈笑风生”的心态,才能体会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情画意.。 3.带“方”字的古诗词有哪些《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 宋代:朱淑真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 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译文: 远处山上的小亭依稀可见,近处水上的楼台尽入眼底。 一个人躺在帷帐之中,无人相伴。双眉上还是旧愁,心中又添了新愁。 转身起来,坐在窗前,眼前不时有流萤飞过。抬着望着天空一轮明月,想必是明月也怜惜我的忧愁,不忍变圆满。 《寄贺方回》 宋代:黄庭坚 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 译文: 秦少游醉倒在那古藤花下,还会有谁紧敛愁眉再唱一杯?能够写出江南肠断的好句,如今只剩下了贺方回。 《鄘风·定之方中》 先秦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 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译文: 定星十月照空中,楚丘动土筑新宫。度量日影测方向,楚丘造房正开工。 栽种榛树和栗树,还有梓漆与椅桐。成材伐作琴瑟用。 登临漕邑废墟上,把那楚丘来眺望。望了楚丘望堂邑,测量山陵与高冈,走下田地看农桑。 求神占卜显吉兆,结果必然很安康。好雨夜间下已停,吩咐驾车小倌人。 天睛早早把车赶,歇在桑田劝农耕。他是正直有为人,内心充实又深沉。 良马三千多如云。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代: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劝学》 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4.含有一方的诗句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汉无名氏《别诗·其四》 念与君相别,各在天一方。——徐干《室思》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李贺《感讽五首》 疏放遗千虑,愚蒙守一方。——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杜甫《成都府》 美人天一方,相见犹拾沈。——王冕《秋怀·其二》 坐见一方金变化,独吟红药对残秋。——赵嘏《叙事献同州侍御三首》 诗情未尽在苏杭,幽绝札兰天一方。——老舍《内蒙东部纪游·札兰屯》 5.方在古文里是什么意思“方”在古文里的意思大部分与现代汉语字义相同。相同部分不列举,只回答不同部分。 现代汉语不再使用的实词意义主要有: 1、并列,并行。 如:《史记·郦食其列传》:“蜀汉之粟,方船而下。”——方船指船只并联,现代汉语指方形的船。 再如:两车并排行驶称“方轨”,并排的窗户称“方轩”。 2、等同,相当 。同“仿”。 如:《战国策》:“今者,齐、韩相方,而国围攻焉,岂有敢曰我其以三万救是者乎哉?”——齐、韩相方,现代汉语用“相仿”。 3、表示比拟。 如:吕布使用的“方天画戟”,其中的方天为“可与上天相比”。 4、辨别。 如:《国语·楚语下》:“民神杂糅,不可方物。”——方物即“分辨事物”。 5、指周遭,四旁。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方宅,沿住宅周边。 6、道理、学问。 如:《韩非子·六反》:“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立方,建立学说。 再如:“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大方之家耻笑。大方之家,有大学问的人。 此外,“方”作副词、介词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主要有: 1、对应现代汉语“刚才”。 如:方才;如梦方醒。 2、对应现代汉语“正要”、“正当”、“正在”。 如:“守门卒方熟睡”;方兴未艾。“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3、对应于“在”、“当”。 如:“方其盛时必毁”;“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