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望岳古诗词鉴赏50字

1. 望岳古诗词

望岳古诗词

1.求望岳诗词及赏析

1、东岳泰山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绝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

该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全文没有“望”,却句句写“望”。

空间由远而近,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凝望,尾联俯望。 2、西岳华山 望岳(杜甫)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赏析: 咏华山一首,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

不过,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

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彷徨之感。

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

这好比作者欲要报国,却总是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作者仰望之馀,预计攀登之路。

不过这始终并未实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时的盘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盘算,无法行之于世。

最后,本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作结,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见。

现实环境的不顺,使得作者产生了厌倦宦途之情,期望于热闹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彷徨。

3、南岳衡山 望岳(杜甫)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歘(xū)吸领地灵 ,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赏析: 咏衡山的《望岳》写于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发议论,中间写景叙事。「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欻吸领地灵,鸿。

2.古诗望岳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文】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由于大自然的偏爱,给了这儿神奇秀丽的景色,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层层云升腾,心胸荡然,极力张大眼睛把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俯瞰群山会是多么渺小!【改写成散文】 泰山啊,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大地.大自然给你的偏爱,使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挺拔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漾,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

3.谁知道《望岳》这个古诗

原文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编辑本段]译文

(1) 泰山是什么样的面貌?青翠的峰峦,齐鲁大地都能看到。

2.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南北两坡一面昏暗,一面明亮,截然不同。

3.山间层云升腾令人襟怀激荡,双目圆睁凝视着入巢的归鸟。

4.终要登上泰山的巅峰,才能遍看群山的矮小。

(2)

1.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2.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3.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4.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3)

1.泰山的面貌怎么样?绵延不绝的青色在齐鲁也看得见。

2.大自然在这里聚集了英灵之气,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与晚上。

3.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极力看见想要归巢的飞鸟。

4.应当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在上面俯视的话,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4)

1.泰山到底怎么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上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2.大自然聚集成神奇秀丽的景色,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3.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摇荡,目送归鸟入巢,眼角几乎都要睁裂了。

4.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四周的山峦,看起来都会显得矮小了。

[编辑本段]注释

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

青:山色。未了:不尽。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阴阳:阴指山北(水南),阳指山南(水北)。割:划分。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荡胸:心胸摇荡。

决眦:决:裂开。眦:眼角。决眦:极力张大眼睛。

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入:受到眼里,即看到。

会当:定要。

凌:登上。

小:渺小。

4.对《望岳》的诗歌赏析

诗歌赏析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 、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 ,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 、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 、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 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5.谁知道《望岳》这个古诗

杜甫《望岳》 栏目:唐诗鉴赏 作者:情诗网 2004-9-14 23:59:00 浏览:1692 相关信息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

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萧涤非)参考资料:/news_view.asp?newsid=2323。

6.望岳古诗原文

望 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注释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赏析 杜甫“望岳”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 岳,讴歌造化。

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

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 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